时下虽然已经立秋了,从五运六气角度讲,这个时候也还在太阴湿土的影响之下,气候依旧偏暑热湿盛,还需要防湿祛湿。 湿邪无时无刻通过人体的毛孔入侵人体致病,然而湿非一病,百病兼之。 光是分类就有风湿、湿热、寒湿、痰湿、冒湿、伤湿、中湿、湿温等病名。 湿邪还会随着身体情况而相互转化,如寒湿可以转化成湿热、痰湿等。 下面列举一些症状来简单判断: 如皮肤的湿疹、黄水疮、癣;肌肉、筋络、关节的游走性疼痛等; 湿热在上焦:脸上长痘;头发容易出油;容易胸闷,感觉透不过气;头重如裹,头上像顶着湿帽子;容易发火。 湿热在中焦:大便粘马桶,冲不干净;容易打嗝;口干口苦有口气;四肢酸胀,有沉重感;下午觉得烦热。 湿热在下焦:尿少,尿黄;男性多有阴囊潮湿,阴囊湿疹,脚气;女性白带多,颜色偏黄,质地粘稠,气味腥臭,外阴经常瘙痒等。 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而松软,四肢浮肿,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容易困倦,喜食肥甘厚味等。 关节、筋骨疼痛;畏寒肢冷,腹痛泄泻等。 生活中多数人都只知道一味祛湿,但效果并不好。 实际上祛湿只是治标,健脾才是治本。 因为脾主运化水液,一旦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就会水湿内停,形成内湿。 以下的一些简单祛湿方法仅供参考,非专业人士请勿盲目尝试,仍需辨证论治。 ![]() ![]() ![]() ![]() 外湿就是自然界中的水湿,如云、雨、雾、露,以及空气中的湿度。 除了避免淋雨,尽量避开潮湿的环境,不要穿潮湿未干的、不通风不透气的衣服,不要直接睡地板,洗完澡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外, 可以艾灸以下5个穴位:大椎、膻中、神阙、命门、涌泉。 它们是外湿进入身体的5个主要通道,生活在湿气比较重的环境中的人,建议常灸。 ![]() 湿邪在脾,以寒湿困脾最为常见,应温补脾阳,把脾湿慢慢蒸发掉,好比把湿衣服放在取暖器上烤干。 建议穴位: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如果聚湿成痰,可加灸阴陵泉、承山、丰隆、解溪,这些都是祛痰祛湿的大穴。 另外,可以经常晒后背,因为膀胱经是全身第一大阳经,排浊气第一名。 ![]() ![]() ![]() ![]() 材料:茯苓30克,陈皮6克,法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炙甘草6克。 做法:锅内加入足量清水,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30分钟,熄火,放至合适温度,即可用。 功效:祛湿化痰,理气和胃。湿热或寒湿的情况下都可用。 ![]() 材料:艾叶30克,生姜30克,桑枝50克。 做法:锅内加入足量清水,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30分钟,熄火,放至合适温度,即可用。 功效:桑枝,祛风湿,利关节;艾叶苦燥辛散,芳香温热,暖气血而温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 适合体内寒湿重,或遇阴雨天气、感受外界寒湿就会手足冰冷,甚至关节酸痛不适、鼻塞头痛等症状的人群。 PS:泡脚建议晚上9点前完成,水没过脚背即可,泡脚时间25分钟左右,以微微出汗为度。 ![]() ![]() ![]() ![]() 材料:厚朴花10克,荷叶20克,藿香10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放入砂锅,加水煮20分钟,隔渣取汁,作日常茶饮。 功效:能醒脾胃、芳化湿浊,适用于湿困上焦者,常见有口淡、胸闷、头重湿困、舌苔白腻等症状。 ![]() 材料:生薏苡仁,炒白术,泽泻,炒苍术,厚朴,防风等(喜欢喝有一点甜味的可加点甜叶菊)。 做法:直接将现成饮片装入纱布袋,加1000ml左右冷水浸泡1小时,以砂锅文火煎煮20分钟,晾凉后一日分数次饮用。 功效:清热利湿,补气健脾,适用于内有湿热者。
![]() 材料:淮山20克,芡实15克,炒薏米30克,北芪15克,猪排骨150克。 做法:先用水浸泡淮山,去掉硫黄之味。薏米用锅炒至微黄,排骨洗净斩件,芡实、北芪用清水洗净。将全部材料放进汤煲内,煲一个半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醒胃,祛湿抗疲劳。尤适宜脾虚湿重、精神不振、大便烂溏者。便秘者不适宜。 ![]() 材料:莲子(带心)10克,扁豆10克,猪瘦肉150-200克,陈皮1.5克。 做法:所有材料一起煮汤,煮一小时左右,加少许盐,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祛湿,清心火。适用于出现食欲不振,烦躁易怒,大便不畅,舌苔白厚的人群。 ![]() ![]() ![]() 动能生阳,汗能排湿,但不宜做剧烈运动,只要根据自身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包括慢跑、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在运动过程中让自己微微出汗即可。 ![]() ![]() ![]() 归根到底,湿气就像身体里的垃圾,只要活着就会天天产生。 不能一边祛湿,一边人为加湿。 少思虑,少吃生冷寒凉,少吃肥甘厚味。 善待脾胃,才是祛湿的根本! 以上希望对留言想了解祛湿的“弘粉”有帮助 如果您还想了解其他中医知识 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1.本文根据参考资料综合整理。 2.本文仅提供相关祛湿思路,切不可盲目照方抓药,仍需辨证论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