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发现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危险的标准答案】

 东方文捷 2021-08-15

我发现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问你一加一等于几,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一加一等于二”。没错,是等于二,可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看到这儿,你一定会问为什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吧。

你看,如果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那么他们就可以生一个孩子;如果把两堆沙放到一起,那么它们就会混合成一大堆沙;如果一个人吃了有剧毒的野果,那么他们就都会消亡在这个世上。看到这儿,你还敢说一加一只等于二吗?每道题目,都有许多个答案,人生,也是如此。

社会就像一锅开水,人们就像胡萝卜、鸡蛋和茶叶。把胡萝卜放入这锅开水中,它会变成一锅胡萝卜泥:这就像是被社会煮软了的人,一天到晚只知道服从;把鸡蛋放进去,它里面的蛋清蛋黄会由粘稠的变为硬的:这就像是被社会煮硬了的人,吝啬、铁石心肠;而把茶叶放进去,它会让开水变成一锅香浓的茶:这就像是让社会更美好的人,牺牲自己,无私奉献。你看,同样的一锅开水,却能给你三个截然不同的答案。你愿意做哪一个?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有的,只是你用什么看它,你将付出怎样的努力!

读《标准答案很危险》有感 

《标准答案很危险》是一篇短文。他主要讲了一名老飞行员和心理学家在挑选飞行员时,有两个人,一个按照标准书上的内容回答了所有问题,另一个通过自己的判断回答了问题。老飞行员却毫不犹豫地选了第二人,令心理学家纳闷的事。

文中,老飞行员对心理学家解释是:“越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小子,他的随机应变能力反而越好。打仗都靠着背书,那你只能战死!”这句话直接点名了一个人生哲理:书予我们的是知识,是为智慧打下基础。却不能完全引领我们的生活,运用我们的智慧和应变能力,才能够真正地解决实际问题。

老飞行员蕴含哲理的这句话并不只用于战场上,生活上也是同样的道理。读书是为了充实脑袋,让脑袋善于思考。但是如果死读书的话,就会发展成读死书。那读书就是白搭。之所以书不能引领生活,是因为生活是无法预测的,生活有无数的出乎意料发生。好的话是一个惊喜,不好的话轻则会受伤,重则心灵受到无法愈合的创伤,甚至直接躺进棺材里。书是先辈们给予我们的经验,我们要运用这些经验,而不是依赖这些经验。

一个聪明的人,是一个将知识与智慧并用的人。迎接他的,将是令人憧憬的光明前途和成功!这就是我读完文章后领悟到的人生哲理。

写给标准答案的信

可恶的“标准答案”:

看到你,我实在是义愤填膺,所以,在愤怒火焰的驱使下,我写了这封信来声讨你。

答案本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你,却偏偏要戴上“标准”这顶帽子。要知道,就因为“标准”二字,发生了无数的悲剧。以下是你的三大罪状:

一、压制创新。创新从来就是和标准“水火不相容”的,绝不会有“标准化创新”。创新的真谛就在于挑战权威,想人之所未想,做人之所未做,而“标准答案”就像一把大锁,把这一切都锁住了。在伽利略时代,“重的物体先落地”就是标准答案。如果伽利略不去怀疑它,怎么会提出“日心说”?可恨的“标准答案”,你看你阻挠着多少真理的诞生!

二、扼杀了美。美没有公式,更没有统一的标准。美的产生在于大胆创意。丰富多彩是美的存在形式,而你,标准答案,本身就是美的反义词。你形式单调,冗长乏味,面目可憎。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却还要把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和你一样!还记得那位小学生写出的“雪融化了就是春天”的句子吗?多美的句子呀,而你把它扼杀了。

三、摧残了人才。很多学生都不得不在你的统治下生存。而你的残暴,绝不亚于桀、纣、秦始皇,新颖的创意被你否定了,进取的锐意被你磨平了,剩下的是一群思维趋于相同的“标准化学生”。他们都还是稚嫩的幼苗啊,怎经得起你这狂风暴雨的摧残?

你的罪恶如此深重,必将遭到所有人的唾弃。乌云开始散去,光明即将到来。当今时代在呼唤创新。创新定会将你赶得远远的,带来“答案个性化”的时尚。大千世界,本应丰富多彩,答案也本应不止一个。“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为观众的心理感受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为观察的角度迥异。诺基亚的广告是“科技以人为本”,今后我们也要提倡“答案以人为本”。

令我们高兴的是,教育改革正在朝这方面发展。越来越多的开放题让众多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话题作文让各个考生畅所欲言。哈,可悲的“标准答案”空间已经不多,所剩的时间也很短,你还是快点寿终正寝,早日退出历史舞台吧。再立个遗嘱教育后人也无妨。

此致

敬礼

一个憎恨你的学生

标准答案很危险

危险的标准答案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冯国伟  


  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军方委托著名的心理学家桂尔福研发一套心理测验题,希望能用这套题挑选出最优秀的人来担任飞行员。结果很惨,通过这套题测试的飞行员,训练时表现很抢眼,可是一上战场,所驾驶的飞机大多被击落,死亡率非常高。

       桂尔福在反思时发现,那些战绩辉煌、身经百战“打不死”的飞行员,多半是从那些退役的“老鸟”中挑选出来的。他非常纳闷,为什么精密的心理测试,却比不上“老鸟”的直觉呢?

  桂尔福向一个“老鸟”请教,“老鸟”说不出道理,但他告诉桂尔福他是如何挑选飞行员的。他只问一个问题:如果德国人发现你的飞机,高射炮打上来,你怎么办?第一个飞行员答道:“把飞机飞到更高的高度。”这正是《作战手册》中的标准答案。第二个飞行员根本记不清《作战手册》中的答案,只是凭着自己的理解说了几个答案。结果“老鸟”看中的是第二个飞行员。他的理由是:我们有标准答案,德国人难道就不知道吗?所以德国人一定会故意在低的地方打一炮,引诱你把飞机拉高,然后他真正的火网就在高处等着你。这样,你就逃不掉。越是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他的随机应变能力反而越好。碰到麻烦,他可以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方法越多,活命的机会就越大。

  中国有一句老话:尽信书,不如无书。“老鸟”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高明的《作战手册》,都难以替代指战员在战场上的随机应变。战场上发生的事,许多是《作战手册》上没有的,靠背书,那你只能等死!在变幻莫测的战场上,任何一项决策都不可能在《作战手册》寻求标准答案加以验证。因此,必须培养应变思维。

  当前,训练场上的“标准答案”,将训练与实战分隔出一条看不见的鸿沟:演练过分强调统一的评判标准,情况处置结果千人一面。我们千万要注意,统一标准可能掐灭了指战员应变思维的火花。毛泽东特别反对“考试方法以学员为敌人”,他说:“考试出二十个题,学员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

  上面提到的桂尔福,经过那次教训之后,设计出“如果你有一块砖头,请说出50种不同的用途”这类激发创意的问题,为美军选出了真正优秀的飞行员。我军训练在考题设计上,不妨将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尽可能地变成“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使学员开阔思路,举一反三,跳出条条框框的束缚,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让“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规则”的考核走上训练场,使指战员不仅在训练场上表现抢眼,在战场上同样表现抢眼。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