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未来AI投入社会工作,普通人还能靠什么提高竞争力?

 天承办公室 2021-08-16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进步,社会分工必然会出现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会改变就业总量,只能是社会分工和工作方式方面出现变化。这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必须控制虚拟经济在国家产业总量的比例,否则美国实体空心化导致的就业困境就是一个案例。

首先回顾一下全球几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分工变化,比如汽车的出现,导致大量的马车夫失业,同时也影响中短距离的水面运输,而原本依附人力畜力的附加产业也受到极大影响,但是,人们很快找到新的行业,比如汽车生产、零部件生产、维修,比如大量的道路建设,桥梁建设等等,而新增的附加产业更多,比如出租车的诞生、公交车及车站的出现等等,这些新增的就业岗位完全弥补了淘汰岗位的数量,而从社会效率和经济发展方面来说,财富积累的速度加快,这就给国家加大国民福利待遇带来的积极有利的条件。

如果说上述案例不能完全解释AI替代人力所带了的可能影响,那么笔者想说的是完全不用担心,AI能够替代的岗位有个基本特点,那就是简单的具有重复性可控性的行业,比如智能仓库、无人港口、无人驾驶、无人超市等等,但是我们需要知道让智能技术来为人类工作,其最终目的不是让人类失业,而是为人类更高效更快速的积累财富,那么这些财富最后还是由人类支配的。

我们一直担心普通人怎么办,大家口中所谓的普通人也就是缺乏现代知识的这部分人,其实不必过于担心,AI大量的替代人力是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知道九十年代会电脑的人非常少,为什么现在都会搞几下了?社会环境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中国人到英语国家生活几年,基本会掌握一般的日常用语,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人类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是不可低估的。

最重要的是,当国家财富迅速增加之后,国民的福利待遇必然会提高,难道给智能机器人发工资?给数据发五险?给计算机配劳保用品?当人工智能大规模的投入社会,其成本远远小于人力,而产出远大于人力,国家将有足够的资金为自己的国民打造一个有相当保障的体系,当然,如果你想获得更好的生活,那么还是需要自身努力,去学习、去提高、去掌握智能科技。

我们不能像某些马车夫抱定一个行业不松手,要学会转型,去学开车,去学修车甚至造汽车,也可以去学道路设计施工等等。

之所以是普通人,是因为本身就不愿意去学习去竞争,不过我们也不可能让社会的人都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和有才能的人都有各自的定位和人生幸福目标,中国有句成语叫“杞人忧天”,还有一句俗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西方也有一句话“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也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所以不需要太担心,其实我们更担心的是所谓的普通人的思维,而不会担心未来普通人会怎么样,须知,在任何时候,普通人永远占大多数,而国家的目的是为大多数人利益服务,这是国家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