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出我心203:回首之九九归一

 亮影请您看 2021-08-16

2021年第211期

图片说明:2001年9月新建成的中学教学楼

2001年9月,由于新建教学楼尚未完工,七年级新生入学被推迟到9月底。将近十一,教室墙没有粉刷,周边地面没有硬化的情况下强行入住的,因为时间不能再拖延了。

七年级新生分为8个班,从93班到100班,被安排在新教学楼二楼和三楼,二楼由西到东依次为93、94、95、96班,三楼依次为97、98、99、100班。初二也陆续被安排进来,印象中一楼是八年级的87、88、89、90班,好像91班还在旧院里。

台头中学校园


九年级的81、82、83、84、85班也在院里的旧教室。当时中学的学生人数和教职工人数达到历史巅峰,由于住房紧张,新楼上的老师是两个人住一个办公室。

我们这些新招进来的小学老师大多带语文课,每人一个班语文,当班主任,且还带一些副科。这对我们来说真的是非常严峻的挑战,因为中学面临着中考,虽然七年级距离中考还有点远,但为了中考,平时的成绩考核也是很重要的,我们不敢有丝毫怠慢。

初中的语文课和班主任工作都比小学复杂的多,我们在老教师的带领下,积极学习适应,从备课到上课,再到听课、教研、考试、阅卷,每个环节都得尽快适应。每次考试之后,8个班的对比是很鲜明的,谁好谁坏一目了然,压力自然不小。

记得有一次开会分析考试情况,校长说:把你们招进来是信得过你们,你们要努力争先,不然的话就重新打发回小学。当时幼稚的我哪能分清其中的激励用意,心里万分沉重,万一因为考的不好而重回小学,那多丢人呀。轮到我发言表态的时候,我说我一定会努力的,如果因为教的不好被打发回小学,那也许就有我,但我一定会努力的。当时说的是实话,因为心里很害怕有这个结果,估计在场的人听着心里窃喜我的唐突和幼稚。

2001年,新课改好像要开始了,所以听课评课也特别多,新课改的理念要贯彻到课堂上,我们为了准备一节课也是绞尽脑汁。记得有次听课我讲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为了学生能理解课文含义,落实翻译,我用两个录音机和学生合作,剪辑了一个小小的课本剧,还加的音乐分清层次,人物对话是白话文,有点像广播剧,在课堂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新课改的理念比较高大上,我们新教师要当课改的先锋队,所以在准备公开课的时候都力图出新,有亮点。

台头中学校园


在带99班的过程中,深感自己第一次的经验匮乏,虽有身边同事的帮助,但我感觉还是不够。当时的邮购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我和张二虎老师通过卓越网购买书籍,当时的卓越网还有发行的广告小册子,制作精美,如果网购过他就给邮寄,我通过小册子上的介绍认识了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我也通过网络购买了他的书籍,才真正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他在书中谈语文教学,谈班级管理,他的书没有高深的理论,完全是来自一线的充满教育智慧的实践案例的总结,我看的如痴如醉,没想到还有这样的神操作,兴奋之余,不免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一些生硬的模仿:

为了锻炼学生们的写作表达能力,我们开办了班级广播,每天一个人就自己在班级和学校的所见所闻写一篇短文,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当主持人播出,节目名称叫:九九播报。

同时还模仿开办了《九九周报》,日报是不可能了,周报还是可以的,利用放假每个小组办一期,就班级的方方面面进行报道,报纸用习题的封面纸,8开,两个版面,没想到也积累了厚厚的一本,在学期末被装订成合订本,至今留存。

当时的条件还是比较差,魏书生的书也买不到几本,所以只是在生硬的模仿他的做法,却没有理解他行为背后的内涵,可以说有点邯郸学步的意思。

魏书生老师也成为我心中无法磨灭的记忆,后来又购买了他的书籍,光盘学习,后来网络发达后,还通过网络进一步见识了他的魅力。他的讲座百听不厌,他的思想充满智慧,他的魅力依然精彩。

99班毕业合影

2004年6月,随着中考结束,这一届人数达到历史巅峰,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93到100班终于毕业了。我也终于九九归一,终于走完了中学教学生涯的第一步……
现在想来,真不知当时是怎么一步步蹚过来的,其中的艰辛已被时光之河冲淡了,如今再想也真记不清了……估计当时也像打仗一样,不管困难有多凶险,只能硬着头皮往上冲,置之死地而后生,因为8个班同时比拼,时时刻刻都在对比,每天看分数和统计数据像看股票市场一样惊心动魄。

从2001年到2004年,新课改已经逐步推开,历史称为中考科目,需要专任老师,但人员不够,所以语文老师兼任历史教师,在教完这一届后,我也转型到历史,当时的课本叫《历史与社会》,有意思的是九年级的课本竟然和思想品德课本有很多相似,所以历史课本需要专业讲历史,后来才成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后来的《科学》课本的改革也是力度太大,因为它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真是让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再后来也被废除了,重新分开成物理、化学、生物……课改对于高层和基层来说,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果现实中不合理,只好错了重来,组合了再拆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么。

2004年开学后,我开始教《历史与社会》,再也没教过语文课了,99班这一届是我中学从教生涯的出发地,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止地。我不得不再次从零开始探索历史课该怎么上……

2001至今,20年已经过去,人老珠黄,物是人非,气象万千却又平淡如昨。

2004年至今,教历史已经17年了……多么可怕的数字,6200多天是怎么走过来的?17年又沉淀了多少东西?又有哪些得失?又有什么进步?

古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如果没有改变真是对不起这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但我现在又没有勇气来写一篇历史教学的总结,原因是平时没有把想法和做法及时记录下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平日里想的多,也只是想,没有动笔记录和总结,如今感觉有点空。

小学一年的初为人师(青山记忆)和中学三年的教学生涯(九九归一)也是如同流水账,凭着印象使劲想,也没想出什么浪花来,唉……明明知道不到怀旧的时候,只是站在当下,看看过去的20年,想想未来的20年,多有忐忑,所以写下这些聊以安抚自己不安的内心,就这样吧,写的很不好,但水平有限,请多担待……
2021.8.16夜随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