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益交换没了朋友也就没了

 思维观察员 2021-08-17

可以观察一下“朋友”和“敌人”的关系”。

做了一些思考,“朋友”和“敌人”不见得是两个可以拿来一起观察的观念。

  • 朋友,在利益交换这个主题下给做的解释是:持续的长周期利益兑换关系。用于交换而让渡的利益属于自身,交换行为双方是自愿选择。

  • 敌人,涉及到的是利益的争夺,要么争夺还没归属权的利益,要么掠夺对方已有的利益。一方获取了,另一方必然损失。 

于是今天就把对利益交换的观察点放在“朋友”这个概念上,观察下:

朋友关系里面交换的到底是什么利益。

以此,也能清晰的弄明白两个问题:

1.为什么曾经的朋友现在变成了陌路?

2.如果要和一个人成为朋友要怎么做?

//////////

朋友关系里面用于交换的利益,可能涉及财物、资源/能力/财智、情感支持等三种形式。

一般情况下,三种形式的利益交换会同时存在,只是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比例侧重而已。

在开始之前,先把人际关系里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钱”换成另一个词——人情。然后看下面3个情景。


情景1:财物支持交换

比如,我需要钱,你正好有,也愿意帮衬一把。你出了钱,我讲了感谢,这事就过去了。

只是在我人情关系的小本本上记了一笔帐:

今天朋友A给我拿了XXX元,欠A一份人情。

这里即时的利益交换是:

我的一份人情与你的XXX元做交换。

在此后的某天,你突然需要钱了,而我正好有。我出了钱,你讲了感谢,这事就过去了。

这个过程中不带“愿不愿意”这个因素,因为小本本上面都记着人情。

在人情社会里,人情就是一般通货,赖着人情就如同欠钱不还,伤害甚至侵犯的是债主的利益,那么下次还会有债主给你借钱么,在你需要的时候还会有人帮衬你么。

此时也是即时的利益交换:

我的YYY元与你的一份人情做交换。

两件事拉在一起,从长周期兑换来看:

既有我的YYY元交换你的XXX元的物质利益交换,又有出于信任、支持而进行的我的人情交换你的人情的精神利益交换。

即便在不同情境下YYY元不一定等同于XXX元,上次欠的人情分量也不见得等同于这次换的人情分量。

但在长周期的关系相处中,这样关于物质利益交换、精神利益交换出现的频次多了的时候,平均下来它们之间的差异会减小,朋友关系也愈加稳定。


情景2:资源和能力价值交换

比如,我需要几张设计图,你正好有这种资源和能力,也愿意做一下。你花时间帮我设计出了图,我讲了感谢,这事就过了。

于是在我人情关系的小本本上又记了一笔帐:

今天朋友B运用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支持了我,欠B一份人情。

这里即时的利益交换是:

我的一份人情与你的资源和能力做交换。

若此后的某一天,你突然需要个码字的,而我正好具备这个资源和能力。我便动手把字码了出来,你讲了感谢,这事就过去了。

这个过程中同样不带“愿不愿意”这个因素,因为小本本上面记着的就得去做。

此时也是即时的利益交换:

我的码字资源和能力与你的一份人情做交换。

两件事拉在一起,从长周期兑换来看:

除了出于信任、支持而进行的人情债之间的相互交换外,

还有我的码字资源和能力交换你的设计资源和能力的知识技能等才智方面的利益交换。

同样的,设计资源和能力在表现上看起来与码字资源和能力有很大的区别,但在本质上它们都属于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和才智在某个领域的积累和应用。

其各自都能创造价值并获得利益,所以它们之间进行互换即是利益的互换。

除此而外的策划、管理、市场、营销、视频制作、演讲、组织、思维等资源和能力也是,能创造价值获取利益,就可参与相互间的利益交换。

如此,在长时间的交换与兑现周期内,朋友关系就有了维系的抓手。 


情景3:情感支持的交换

我项目失败,失意消沉之际,你带酒带菜过来,和我肆意的吃喝缓解苦闷。闲谈之间,我能感知到有人理解,有人对我这个人依旧信任与支持。之后我缓了过来,你离开了,这事就过了。

于是在我人情关系的小本本上又认真记了一笔:

今天朋友C花时间和精力陪我喝酒聊天缓解苦闷,很感激,欠C一份人情。

虽然口口声声不讲人情,但人情的账在心里秘而不宣,不是为了记“谁欠我的”,而是“我欠谁的”,欠了的就需要在对方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的还,这是人际关系的规则,也是利益交换的法则。

这里即时的利益交换是:

我的一份人情与你的理解、信任等情感支持做交换。

若此后的某一天,你人生得意,需要有人与你一同开心,我便义不容辞,倾听你的得意旅程更关注你的辛酸与不易,认可你的付出,真心地为你感到高兴。之后你分享完毕,我离开,这事就过了。

此时也是即时的利益交换:

我的倾听、认可、鼓励等情感支持与你的一份人情做交换。

两件事拉在一起,从长周期兑换来看:

人情之间的相互交换,是一种隐藏着的记录和交换方式。

则人与人之间社会情感的相互支撑是彼此精神利益交换的直接表现。

我如此行事,在所谓的“付出”的过程中,自身也会因为“被需要”而产生价值感,我的存在在我们彼此之间是有价值的,这个感受本身就很美好。

付出的同时换取的是自身存在的价值感,这是人际互动最有趣、也最智慧的地方,只不过不太容易被认知到而已。

以上三种情景,并非单独存在于朋友关系中,他们往往会重叠在一起。

然后我们个人会不自觉的根据每种情景的不同互换比重和频次程度,圈分出朋友间的亲疏远近。

回到开篇问题

按此来解释和定义朋友关系的本质,那么关于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曾经的朋友现在变成了陌路?

问题可以解释为曾经你们之间对财物、智能、情感等方面的利益交换供需是匹配的。

即你需要的利益对方有,对方需要的利益你也有,并且双方都有能力和意愿拿出来与对方交换。

而随着时间变化,出现了成长方向、能力积累速度等无法同步的状况。

或者使得你能提供的,对方不需要了;或者你需要的,对方却无法提供。

相互不被需要,久而久之,彼此便成了陌路。

唯一的关联也只剩曾经的回忆了。

这里不是人心凉薄,而是人际交往中利益交换的本质和趋利避害的人性做的自然选择罢了。

开篇第二个问题:

如果要和一个人成为朋友要怎么做?

问题可以转换为,一个人身上现在有或者潜在有的某些价值——物质、精神,或者兼有——是你想要得到的。

想要了,硬抢,显然不适合主旋律。以利益互换的形式获得就是最好的通路。

那么问题就成了:你有或者你能为对方提供什么他需要的价值或利益,以此与其进行利益交换呢?

可见,明确目的后从利益交换这个维度去思考,理解对方的需求并有能力提供交换的价值,是和对方成为朋友的基础。

也因此,只要你于别人而言有价值——可用于让渡做交换的利益,不管是钱财物、知识技能,还是情感支持愉悦感——你的交友圈会随着该价值的提升而扩大,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