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在居外

 谨言策行 2021-08-17

家是你一生的归宿,家人是你一辈子的依靠。

这个冬天,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出现反弹。一些城市病了、乡村病了,一些人也病了。低垂的天空需要草木、花朵、肉体支撑,需要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试剂的补充,需要血,从脉管输入脉管。这一个个为病了的家园造血的细胞,以“无论生死,不计报酬”,书写着华夏民族爱的传承,

当然,每个人也需要做自己的英雄。居家隔离、戴好口罩、减少流动是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对这个家园最好的贡献。居家期间可以看看电视、读读书、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更多的对那些因疫情回不了家的游子来说,想家、盼家、念亲人的牵挂,都是感同身受。


家是什么
家在居外

说到家,想起了2020年疫情期间一部热剧《安家》,再次看后,还是有几多感慨。购房中介里的每个人在满足一个个购房人不同需求中被刻画得血肉丰满,房似锦的故事更是骨感而张力十足。但家是什么,中国人的居住之所,按上班的年轻人来算,居家时间虽然过半但有交流的时间恐怕五分之一还不到,大多都在睡梦中度过了。而退休后在家的时间倒是多了,但是这个家又将成为空巢,去另一个小家去照看孙辈。



剧中,每个购房人、售房人亲情冷暖的故事串联在一次次看房中间,亲情爱情交织起的细节穿插在内,虽然没有谍战剧的跌宕起伏,更多的却是主角人物内心深处的犹豫彷徨,甚至是爱情取舍与挣扎,没有动作片的运斤如风,更多的却是房屋交易之间的博弈厮杀。有迷信于风水的借房消灾的企业老总,有迷恋老洋房却暗自失信于中介的亿万富翁,有贪婪财富不顾亲情的知识分子,与之对比的是在大都市里漂着的那一族,三代守房者的忠守,老来至死不渝的相守,让人感动。《安家》的感染力,在于刻画得更深刻了一点,是在轻喜剧的布局当中,带入了对薄情寡义的批判。


家是什么
家是牵挂

每年的春运,是这个地球上的国度最为庞大的一次迁徙。相比起多年之前的下南洋、走西口、闯关东,更为集中更为短期也更为迅速。彼时为了生存,一去不回头,如今是为了牵挂,一年一往返。人流、物流、车流的流动在大数据的展示中更为直观,家是什么,是冬夜的一盏灯,那是一个牵挂,是来回奔波的动力,也是心底放不下的想念。因此,才有了妈妈给装的后背箱,有了相守两只鹅的摩托车前的告别。



2021年的春运,受多地出现散发疫情影响,非必要不返乡、就地过年成为了2021年春节的艰难选择。如果不是居在外地,恐怕不会狂刷电视剧。《安家》对于不同购房者的刻画是有着近乎真实的刻画了,但这个小小交易中介恐怕还是过度渲染了些,小微企业文化远没有这么丰满,商场上的竞争也绝非仅靠青春与激情助力。而疫情期间,在外回不去家的人,唯有牵挂,让这个大都市的一隅空间充满着温暖。

家是什么
家是幸福

曾经,2020年疫情期间所有送别支援武汉湖北医疗队的一幕一幕,让人泪奔。他们来时是立下军令状的,返程是胜利而幸福的,有等待他们的爱人、孩子,有家更有爱。如今,又一个春运之际,因全国各地散发疫情的影响,小区封闭、乡村管制,远在他乡的人,回家成了一种奢望。尤其是在外务工的人,有的一年到头就回家一次。但是,一年一次,也成了难题。当回家成为一个奢望的时候,我们回家的愿望反而更加强烈了。因为回家的路,何尝不是奔着希望、幸福而去的路?

身无所安,何以为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重新审视“家庭”。《安家》不仅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年轻人在一线城市奋斗的艰险与磨砺,更道尽了大城人“房之情”、“房之苦”,还有中年人为子女操劳的无奈。对于国人来说,房是家,是安全感和幸福感,是对生活的一切向往。



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疫情之下,“小家”同“大家”同声相应、紧密相连。国家一声令下,老百姓用自己的行动履行自己的家国情怀,因为所有人知道,只有自己不添乱,整个国家才会好,国家好了,自己才会更好。“宅”也是在战斗,切断病毒传播途径,不给国家添麻烦何尝不是为国家做贡献。因为,每个人的方向终是一致的——让生活如常。

家在居外,纠结着、牵挂着、幸福着!


更多内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