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菩提祖师有个高招,孙悟空还不愿去学,直到多年以后,才追悔莫及

 斯文卿相 2021-08-17

曾经有一个机会摆在面前,但我并没有珍惜。

你以为说的是紫霞仙子吗?

非也,孙悟空错过的,何止是爱情。当然,猴子有无爱情的话题姑且不论,今天,单说他的修行。

话说孙悟空花果山出生,水帘洞当上美猴王,率群猴逍遥自在个三五百年之后,忽有一日,道心发蒙,以人生无常为忧。

忧起来怎么办?

就有两个通臂猿猴、两个赤尻马猴,恰到时机地跳出来说:海外有仙山,仙山有仙人,仙人抚我顶,结发授长生

孙悟空一听,那是恍然大悟,第二天就吩咐猴子办果品,扎竹筏,乘一蓬顺风入海,一路过两重大海,从东胜神洲到南瞻部洲再到西牛贺洲。

寻访十数个年头,历多少辛苦,这才访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座下。

如孙悟空这般有大福缘的人求个仙都如斯费劲,我辈凡人还是老实吃瓜,秉定一个君子居易以俟命的宗旨比较妥当。

闲话少提,菩提祖师很了不起。

先传长生诀,再传筋斗云,再传七十二变,仅仅二十余年的时间,便将孙悟空,这个懵懂无知的猴子,教授成三界屈指可数的高手。

孙悟空呢,之后也仰仗这些本事,十方世界打出偌大的威名。

在孙悟空之前,灵台方寸山砍柴的樵夫 ,说菩提祖师座下还有二三百个小仙,孙悟空入门之后,辈分也排到第九。

也就是说,菩提祖师在孙悟空入门前后,都收了不少弟子,然而这些弟子,都没孙悟空名气大,也没折腾出比孙悟空更大的动静。

从这个层面看,说孙悟空是菩提祖师最得意的弟子,应该确定无疑,既然最得意,其中就有个着意栽培,倾囊相授的含义。

既然着意栽培,倾囊相授,那么,菩提祖师还有什么高招孙悟空没学会,或者不愿学呢。

孙悟空入山七年,菩提祖师讲授通天大道,把孙悟空讲了个抓耳挠腮,坐立不安。

菩提老祖很奇怪,就问了个为什么?

孙悟空很乖巧,说什么听老师讲道,听了个欢欣鼓舞之类。

事实证明,懂得讨老师欢心的学生都会学到点私货。

菩提祖师一看,原来你才是懂我的人哪,既然懂我,那么请问,你究竟想学些什么。

孙悟空很大方,沾个道气儿就学。

菩提很开心,出手就丢了王炸,曰: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如何?

孙悟空就问了个为什么?

菩提祖师就说了,所谓术字门中之道,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

前面的“请仙扶鸾,问卜揲蓍”姑且不论,无非都是术字门的外在,其内核却很了不得“能知趋吉避凶之理”,简而言之,未卜先知。

那么,菩提祖师会未卜先知吗?

当然,教授孙悟空七十二变时,他并没有“请仙扶鸾,问卜揲蓍”,只是很直接对孙悟空说:但到五百年后,天将雷灾打你,再五百年后,天降火灾烧你,再五百年,又降风灾吹你。

一眼就看出孙悟空的凶吉,这才教他避祸的方法。

又,孙悟空下山时,菩提祖师也没有“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而是一眼看出了孙悟空的将来,所以,才对他说: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若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

已知孙悟空将来会闯大祸,所以,提前跟他撇清关系。

由此可知,菩提祖师的未卜先知已经达到极为高深的程度。

修仙,本就是逆天而行,懂未卜先知,善于趋吉避祸,才能在漫漫仙途上取得卓越的成绩。

否则,性命都保不住,还谈什么长生久视。

所以,未卜先知就是菩提至为重要的高招,看家本事,这般本事,向来不轻易外传,可菩提祖师一张口就要教给孙悟空。

孙悟空呢,实在可惜得很,却以此法不能长生为由,不愿意学。

挑食就挑到这般地步,满心直奔长生而不计其他。

结果呢?

大闹天宫时与如来赌斗。

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却始终翻不出如来手掌心,为什么?

赌输之后,孙悟空才回过味儿来:莫非(如来)有个未卜先知的法术。

莫非如来懂未卜先知。

明白过来怎么办?

来不及了,叫人一翻巴掌就压到五行山下,挣脱不得,只能不满地牢骚:如来哄了我。

然而,事到这般地步,哄了你又能如何?

当年菩提祖师处,长生诀炼神力,筋斗云炼速度,七十二变炼机巧。三般本事齐全,倘若再加个未卜先知。

有危险可以提前预警,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凡事提前都有个章程,至不济,也不会傻愣愣地跳到如来巴掌里。

菩提祖师教他本事,一步一步都有深意,但孙悟空非得挑三拣四,菩提祖师的高招还不愿去学。

直到多年以后,才追悔莫及,可那时候追悔,还有意义吗?

俗语有云,不听老人言,吃亏就在眼前,为什么吃亏。

经验、阅历不到,有些事看不明白,既然看不明白,何必要努力强看,小学的水准,强看之后就会变成博士吗?

所以,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自以为是,多听听他人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