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可复制的光明

 素面逐云空 2021-08-17

海伦·凯勒是坐在树上的姑娘,别的聋盲人是坐在泥土上的人。别人抬头看到的是树上人的屁股,海伦抬头看到的是整片天空。

最近重读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感觉跟十几年前看的不是一本书。初高中的时候看的,完全是一个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而现在看,看到的更多的是难以逾越的贫富差距

动荡时代安有一隅

海伦出生于1880年的6月,那时候的中国正在西学东用,寻求强国之路,更准确的说是寻求自救之路。

那时候国人的人生百态就不说了,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乎?

动荡的年代,几个人能过上富裕安稳的生活?

而海伦家里有仆人,她还有自己的玩伴,没几年又请了陪伴一生的贴身教师。她家里有花园、果园,还有山上建的避暑小屋。她的学习都是实践性教学,我们西北的孩子在21世纪还要靠想象去了解大海的宽广,海伦在19世纪都是通过旅行去切身体验。

她的希望永远在路上     

她六岁就开始了旅行,为了给她看眼睛,她父亲带着她可以说是遍访名医了。即使最后结果不理想,但这种能够被治愈的希望是绝大多数盲童不曾有的奢望,不被抛弃都不错了,还想什么被治愈受教育。

再之后,海伦的父亲带着她去华盛顿拜访贝尔博士,之后又给波士顿珀金斯学校的校长阿纳格诺斯先生写信,物色了后来优秀的启蒙老师:沙利文。

1893年,海伦13岁,她又去参观了尼亚加拉大瀑布与世界博览会。她通过站在瀑布边儿上来感受空气和大地的震颤。她参观博览会,有著名的眼科医生贝尔博士陪同讲解,还有世博会主席接见。因为有世博会主席,所以她可以通过触摸展品来感受,来学习。在之后,这样的事情简直不胜枚举。

她可以去剧场后台通过触摸演员的装束和面容来想象,

她可以和马克吐温谈笑风生,

她可以见到很多有名的诗人和学者,

她可以参加各种重要的会议,

她可以去考大学,安排独立专门的房间用打字机答题

平等是有条件的     

种种机会和特权简直不胜枚举,只能说人生而不平等,而这又如何能作为聋盲人的榜样呢?多少正常人穷尽一生都难以给自己创造出这么优厚的条件吧。

海伦23岁写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许是因为年幼,一些言语也缺少斟酌。书中不乏对正常人的diss,比如:盲人可以用心感受,正常人有眼睛却看不见世间的美好;她在课堂是学习,而其他人却是在听老师给他们读书……

总之,重读之后,没有感受到被宣扬的励志与感动,只有对其他聋盲人的惋惜。当然,这种阅读体验的变化也不仅仅和时代变迁相关,也和看书人的心境改变有关吧。细细想想,自己也不是初高中时候的懵懂吧,居然看出了如此多的心机和弯弯绕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