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 | 老子的道德经

 素面逐云空 2021-08-17

最近,一直在看老子的《道德经》。也就5000字的小短文,居然怎么都看不完,大约看了有20+个小时吧。

很多生词生字,还有一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不是我们理解的意思的词汇。比如,天地不仁的“仁”,不是我们常规理解的仁爱,而是“一视同仁”的意思,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不妄为”,张弛有度。这样的例子真的是不胜枚举。

总之,道德经是我2021年迄今为止看的最难的一本书,比全英文的权游还难的那种。必须打铁趁热的记录下来,不然必将如白驹过隙,负了老子负了自己。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高深的,讲出来就low了;道是全面的,讲出来都是片面的。

所以,古人不写书,老子、孔子都不写。老子从东周出函谷关,不留著作不让出关。老子没办法,只能在函谷关一刀一刀地刻下了这本五千字的著作——《道德经》。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
规律:万物相辅相成,道法自然
//
有,是事务的边界;无,是事务的玄妙。

有无、美丑、善恶、难易、黑白、曲直、荣辱、阴阳都是如此,相较而生,相辅相成。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也是世界运动的规律。跟黑格尔的“正反合”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正面、反面要结合起来看。阴阳相生,荣辱与共,难易相成,刚柔并济,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凿户牖以为室。房子掏空有窗户才能住人,杯子中间掏空了才能盛水,这就是“成器“。

成器,似乎是个”无中生有“的过程,从无中创造了有的价值。人也是一样,要学会把心放空,懂得虚静,要”致虚极,守静笃“。而此时,又会进入另一个境界,从有到无,又到了“无用之用”。

而无用,真的就毫无用处吗?庄子有一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老子说的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基于凡事相辅相成相互转化,所以需要把握尺度,不然会适得其反。要“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无欲而民自朴,无为而民自化,无事而民自富。

到具体的事务上,一定要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治大国如烹小鲜,都是由小见大。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事情,通过全面的洞察宇宙的精微物质,从而见微知著,领悟无形的宇宙奥妙。

但是,最终终将返璞归真,毕竟“道法自然”。

5000字的道德经里,一半儿都说的是2面性相辅相成,要把握好尺度的道理。另外一小半儿讲的是物极必反,反向的相生相成。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最终,反复循环,无穷无尽。

//
修身:致虚极,守静笃,而后不争
//
规律有了,但怎么做到呢?这时候有了些许朱熹的味道,从“存天理”到了“灭人欲”。

老子以“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上善若水”等为例,讲述天地大道:天为自强不息,地为厚德载物。以此,引发到人要学会去五色、去五音、去五味,要摒弃五欲六尘,要为腹不为目。去掉迷惑因素,拒绝诱惑看到本心之后,方能做到宠辱不惊。还是老子开篇说的有无的问题,想要取,必先“去”。

要以退为进,得寸退尺。想要站在高位,越是要善于处“下”,要谦、要让、要静、要虚、要保持“不盈”。唯有如此,才能够时刻去故更新,几近道矣。不盈,之后紧跟着,就是“不争”。

道德经,一共81章。不盈,出现了5次,分别在第4、9、15、39、45章。而“不争”出现了7次,在第3、8、22、66、68、73和第81章。

老子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最后,第81章,也是整个道德经的结尾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