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末初秋,怎么帮孩子正确祛湿?看这份指南,别做错了

 woainijingzhi 2021-08-17

中医认为,十病九湿。孩子很多常见的问题如积食、厌食、湿疹等,大多都和湿气重有直接的关系。家长都知道,祛湿很重要,但往往在帮孩子祛湿的时候会出现不少的误区,今天就来详细地讲解一下,希望家长能认真学习,避开这些误区。

最近一直在下雨,天气很潮湿,湿邪有个特点,就是粘腻难以祛除,濡润又难以察觉。小儿天生脾常不足,脾胃功能本就虚弱,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就会受到湿邪的渗透,让脾弱上加弱。脾主运化,脾胃虚弱无力,就更没有动力把湿气往外排,水汽只能停在体内,形成“内湿”,此时身体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 脾胃问题:湿邪困脾,水谷精微无法被运化吸收,表现出来就是积食、腹泻。

● 皮肤问题:水湿内停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表现出来就是湿疹等皮肤问题。

● 外感发热:水湿入里化热,导致的外感发热发病很急,一下子就高热,持续难退。

● 咳嗽:水湿停滞在脾胃不能气化,从而凝滞聚结成痰,堵塞管道,严重者,痰随气逆,犯肺而咳。这种情况在秋冬季节是很常见的。

孩子体内的“湿气”通常与“积食”同时出现,如果不及时祛湿,祛湿不得法,湿气滞留在体内,长期下来就会损伤脾阳,孩子的体质就会变弱,调理体质也会变得更难。

下面就跟家长讲解一下,日常祛湿时遇到的一些误区,家长要认真避坑。

 

误区一:立秋以后就不用祛湿了

湿是夏季的主气,燥是秋季的主气。有些家长觉得,立秋以后就会秋燥,是不是要开始滋阴润燥,不需要祛湿了?答案是,需要祛湿。

《黄帝内经》:“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如果秋季感受了湿邪,没有及时祛除,水湿内停,从而凝滞聚结成痰,堵塞管道,痰随气逆,就会犯肺而咳。而且,如果初秋的祛湿工作没有做好,水湿积聚在体内,到了天气干燥时再帮孩子滋阴润燥,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湿困。

湿气分为外湿和内湿。虽然现在立秋了,但岭南地区最近台风频发,气候潮湿,外湿还是很重的。而脾胃虚弱的孩子,湿邪困阻中焦脾胃,脾胃运化无力,更容易生内湿。因此,立秋后要不要祛湿,关键是要看当地的气候以及孩子具体的症状表现,而不是只看节气。家长要学会“适时而养”、“因地制宜”。

 

误区二:阴虚的孩子不用祛湿

阴虚的孩子要不要祛湿?要!家长可能会有疑问,阴虚不是体内津液不足吗,祛湿后体内的津液会不会更加不足,阴虚更严重呢?答案是不会的。

津液,指的是人体内一切正常的水液,具有滋润濡养和充养血脉的作用,也就是对身体有益的液体。而湿气是一种病理产物,是对身体无益甚至会致病的液体。

津液来源于水谷精微,需要经过脾胃运化产生的。而湿邪困脾会影响脾胃生成津液的功能,体内湿邪越盛,体内阻滞就越大,脾胃越虚弱,不能生化津液,津液越不足。而且当体内有湿时滋阴只会让身体更为湿困,形成恶性循环。

阴虚的孩子要先祛湿,再滋阴。因此,要及时地帮孩子祛湿,让脾胃真正地运化起来,吃进去的水谷精微能转化成正常的津液,阴虚的情况也会有所缓解。阴虚孩子祛湿食疗可以用陈皮水鸭汤,能兼顾祛湿与滋阴。

 

误区三:1岁以内的孩子不用祛湿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也没有吃什么生湿的食物,所以没有祛湿的必要,这是一个误区。关于“祛湿”,是没有年龄段的限制,无论是3岁还是6个月内还没添加辅食的婴儿,都需要祛湿。

岭南地区气候潮湿,小宝宝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容易感受湿邪。小儿脾常不足,年龄越小的孩子脾胃功能越脆弱,无法把水湿正常排到体外,若饮食不节,吃多了不消化,没有及时消积,积食入里就会化湿。因此,小宝宝更需要及时地祛湿,但要选择一些性味平和的祛湿食材煲粥,如陈皮、茯苓、芡实、山药、白扁豆等。也可以配合小儿推拿健脾助运。

 

误区四:便秘的孩子不用祛湿

我经常和家长说,孩子体内是否有“湿”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舌苔,如舌苔厚腻、舌面水滑、舌边有齿痕等;二是大便,如大便稀烂、便溏甚至腹泻。然后会有家长问,那么便秘的孩子是不是就是没有湿,也不用祛湿?这是错误的。

便秘分为实证便秘与虚证便秘。实证便秘一般由于肠热或积食导致的,一般病程短,这种情况下应该先消积、清热,用新三星汤、四星汤。

而虚证便秘一般由因脾胃虚弱,气血虚亏,肠道失于濡润,无力传导大便所致,一般病程长,容易长期、反复便秘。虚证便秘的根源在脾虚,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水湿停滞在脾胃,这种情况下,孩子也会容易生湿的。因此,虚证便秘的孩子还是需要祛湿,但要避免用山药、白扁豆等具有止泻功效的祛湿食材,可以用新三星汤 5克木棉花,能兼顾消积、润肠、祛湿。

 

误区五:用赤小豆薏米水给孩子祛湿

提到祛湿,很多家长第一个反应就是用赤小豆、薏苡仁等食药材,还会给孩子煮赤小豆薏米水,这种没有经过辨证的食疗方法是错误的。

儿为虚寒,孩子一生下来体质就是虚寒的,赤小豆、薏苡仁等食药材性味偏寒凉,如果长期用这些食药材祛湿,容易损伤脾阳。尤其是在三伏天期间,孩子阳气浮越于表,外热内寒的情况明显,频繁地用性味寒凉的食药材祛湿,会让孩子的体质虚上加虚。

孩子脏腑娇嫩,进补不能峻补,祛湿也不能用力度过猛的食药材,特别是3岁以内的孩子,选择祛湿食材更要谨慎。家长可以选择性味平和、偏温的祛湿食材,如陈皮、茯苓、五指毛桃、土茯苓、扁豆、白扁豆等,辨证给孩子用好祛湿食疗。

 

误区六:只关注祛湿,忽视健脾

不少家长帮孩子消积、祛湿以后,看到孩子舌苔、大便恢复正常了,就以为能解决问题了。事实上,孩子体内有湿,根本上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导致的。如果只一味地祛湿、祛湿过度,湿气祛了很快又会再来,甚至会让孩子越来越虚。

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消化好、体内没有湿气时,要积极健脾,可以给孩子喝白术佛手汤、理脾补肺方、健脾养胃方,坚持每周1~2次。对于3岁以内的孩子,可以用小儿推拿的方法健脾祛湿:补脾经300次、推三关50-100次、运板门200次、运内八卦200次、清大肠、清小肠、分手阴阳各100-300次。

家长要记住,只有脾胃健运才是防湿防病的根本之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推荐课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