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幻研究新星专访(26)| 柯璐:我们这一代人对现实更加靠近

 高校科幻 2021-08-17

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于2021年4月18日圆满落幕,本次论坛共选拔出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等海内外的30位高校学子及青年学者进行主旨汇报发言。论坛同时受到了中国科技网、中华网、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作家网、中国科普作家网、中国资讯网、新华访谈网、科普中国、科创中国、深圳商报、大学生网报等权威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重要反响。为进一步展现青年科幻研究新星的风采与面貌,凸显科幻研究的青春力量,论坛组委会对30位参会研究者进行了专访并集中推送,号召更多优秀青年学子加入其中。

2021

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专访

VO.26

柯璐
柯璐,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科幻文学与文论。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您如何定义“科幻”?


   柯璐:
其实我真正接触科幻的时间并不长,还不到三年。借用姜振宇老师的话来说,“科幻是处理伽利略用望远镜杀死嫦娥后,我们面对死寂的环形山,怎么来写诗的问题”,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科幻在您的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柯璐:

对我而言,科幻已经成为我生活以及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了,它既是我的兴趣,也是我研究的方向。

 在什么机缘下开始研究科幻?与最初接触科幻相比,现在您对科幻的认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柯璐:

一开始是因为我很重要的一位师长推荐我去看的《三体》。作为文学专业的学生一下子就被大刘笔下的浩瀚宇宙所震撼到了,可以说大刘在某种意义上创造了和以往不一样的文学视角,我也感受到了它不同于主流文学的潜力。我认为科幻为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拓宽了文学的边界。虽然接触科幻的时间不长,但随着对这个圈子的深入了解以及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挚友,对科幻与主流文学、科幻文学的文学性等问题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体悟,学会把专业的理性与阅读的感性结合在一起来看待它。也期待它未来的发展。


 参加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有何感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柯璐:

最直接的感受其实是受宠若惊,因为不论是从阅历还是实力我都还太过浅薄,能得到老师们的认可对我而言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就像艺琳学姐说的,本次活动的意义是让大家感受到做科幻研究并不孤单,能够和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同仁在一起感到十分开心,非常感谢老师们为我们提供了这次的机会。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在发言的时候太紧张了,嘴瓢得厉害~


 您觉得本次论坛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我们下一届论坛将会在线下举办,您能同时给一些建议吗?

    柯璐:

改进的地方可能就是老师们的分配上,比如像有些同学的研究方向是老师们不太熟悉的,可能相对而言就无法给出更加精准的评价或是建议了。

建议:线下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包括地点、交通、食宿等等,希望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


 我们之前招募了一些热爱科幻研究的同学,让他们自选研究课题,以“协同创新合作”和“师带徒”的小组模式进行线上培养,您觉得这样的方式可行吗?您会不会愿意参与?

    柯璐:
我个人还是非常认可这样的方式的,若有机会非常愿意参与。不过线上有时候不方便讨论问题,如果还能再加上线下交流就更好了。

 是否认同历史感、现实感的匮乏与经验的同质化是当代青年学术爱好者普遍面临的问题?您认为自己拥有独特的个人经验吗?可以分享一下。

    柯璐:

并不。也许是我恩师多年来教导的缘故,再加上科幻是非常前沿和跨学科的研究,我在很早的时候就明白,不能只单纯局限于本学科的知识,而是要涉及和了解各个学科知识,不一定要钻研多深,但是要大概能知道。因为做理论,与社会相关,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验,要有社会责任感。因此,一直以来我都努力做到脚踏实地。我反而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对现实更加靠近,也更加稳重了。

您关注同代人的科幻学术研究吗?是否可以从中发现群体性特征或倾向?

    柯璐:
在我写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发现我们年级有位同学的论文题目是有关于《三体》的诗学研究。就我所接触和观察的来看,和我年纪不相上下的同学对科幻的学术兴趣好像大部分都在大刘身上,小部分会涉及到刘宇昆。

 感谢您对中国科幻发展研究及传播做出的贡献,希望继续为之努力,最后有什么特别想说的吗?

    柯璐:
一开始只是一小部分的人在推动,最终会在历史之下汇聚成惊涛骇浪。



 采访  易文婷
 整理  许艺琳
 校对  赵文杰
 排版  张雁楠


· 科幻研究 共同成长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