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规划建设徐汇滨江国际社区的建议

 熟年人生 2021-08-17

   (按)记得十年前徐汇滨江原规划岸线8.4公里,面积7.4平方公里。十年后的今天,下午走访位于龙文路的央视长三角总部大厦,站在西岸集团宽大的会客厅里,眺望对岸浦东的前滩东方体育中心,深感上海浦江两岸发生的巨变。

     如今,徐汇滨江已贯通11.4公里岸线,这里将集聚以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领衔的当代艺术会展、拍卖、策展、培训等文化艺术场景。

     近日媒体说:上海要打造国际消费型中心城市,主要是“高大上”及“烟火气”。看来,徐汇滨江属于高大上品味。

拥有8.4公里沿江岸线、7.4平方公里面积的徐汇滨江,是借据世博机遇,后世博时期市中心最大的临江开发处女宝地。根据市委领导要求按照国际社区规划建设的思路,徐汇区政协组织课题组进行专题调研。笔者有幸参与调研,认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规划建设国际社区,需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   社区内涵与规划标准

1、科学理解“国际社区”的基本内涵

自1986年开建古北新区20多年来,随着上海国际化进程的发展,碧云小区、联洋社区、世茂滨江等国际社区,如雨后春笋在本市遍地开花。这些新落成的有一定规模的住宅小区,一类是为当地工业、开发区做配套服务,由政府规划主导、国企或民营开发的大型“国际社区”,另一类则是由外资开发商主导开发,吸引外籍人士集中入住的区域,如浦西市中心的镇宁路、新天地和徐家汇、浦东花木等几个顶级楼盘比较集中的区域。随着越来越多的外企及其地区总部落户上海,常住申城的外籍人士已约达15多万人,约占中国内陆常住外籍人士总数的三成。

       对于徐汇滨江的“国际社区”建设,与上述两类国际社区的形成显然不同。因此,必须创新地科学确立其基本内涵:21世纪的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国际社区,已经不是以该社区居住外籍人占有一定比例,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判断依据。而是:按照国际社区的先进理念、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基本设施、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多元文化、不同人群、机构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集生活、居住、工作、娱乐等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发展空间。

      其主要特征是:一是国际文化、科技、思想、生活、艺术等互相交融、交流的良好载体;二是在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等背景下的社会创新与科技创新、城市创新等交相辉映的发展平台;三是充分实现人的价值快乐体现和民生充裕发展,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发展活跃的公民社会的雏形。

     2、客观确立“国际社区”的规划标准

徐汇滨江国际社区依靠底蕴深厚、影响深远的历史传统文化,又面临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辉煌发展前景,在充分把握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地域的延伸感的同时,从全市的高度,乃至从世界级城市的高度,高屋建瓴地、集思广益地,以至少保持五十年领先地位的气魄和实力,把徐汇滨江规划打造成具有持久活力和领先地位的国际社区。

依据上述理念和思路,笔者认为:徐汇滨江国际社区的规划标准应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区功能的国际化;二是社区形态的国际化;三是社区共治的国际化。

社区功能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社区功能设施的配置,要适应和满足社区多元需求;社区功能服务的资源要通过有效整合达到最佳效率;社区功能质量要使生活、创业和消费等体现高品质水准。

社区形态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社区建筑规划要符合绿色环保先进理念;社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要按照人性化要求,达到紧凑型和集约化;社区生态环境要向可宜居住、可宜创业、可宜休憩转化。

社区共治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社区治理机制的创新,要适应产权化和网络化的新形势,探索新型的社区治理模式;社区社会组织的活跃和提供多种服务,市民踊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社区企业、机构和居民等跨界合作积极,社区自治与共生人文环境优质。

二、   社区主体与主题创意

1、国际社区的主体是“社群”

国际社区与一般社区共性主体,应是生活、工作在社区的“社群”。徐汇滨江国际社区的“社群”主体应当具有什么样的鲜明特征,是规划建设国际社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和主要依据。

根据现有规划,徐汇滨江B、C、D三地块总的居住面积约320万平方米,总规划人口约8万。其中外国人约4000人、1000户,占5%,海归人士约8000人,2000户,占10%,本土人士约6.8万人,22000户,占85%。

如果从“社群”概念出发,考虑国际社区不同社群的配置,大致还需要有这样几种思考:一是按照经济条件,把富人和穷人,包括中产阶层都要合适比例,国际社区千万不要理解成贵族社区和富人社区;二是老年人、青年人、儿童的比例应当有适当考虑,千万不要成为纯青年人、中年人的居住集聚区,上海是个老龄化社会,具有一定品位的老年公寓可以考虑规划;三是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层次及艺术兴趣爱好的,包括不同宗教信仰的“社群”也要一并有所考虑。

当然,作为国际社区,具有一定量的外籍人口居住或游学等,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要根据国际社区的主题设置,吸引一批国际人士前来居住,另一方面也要大量吸收国内创业人群,同时积极让国内本土人在滨江社区参与“国际化”,走向“国际化”。

2、国际社区的主题应先行

徐汇滨江要建设国际社区,虽然没有具备像金桥、张江等地区的产业集聚背景,但是也可以发挥充分想象和前瞻性主题创意的“后发效应”。与国际社区规划相互呼应。可按照两种思路策划两类主题:

一是引入全新的“智慧地球”战略,在徐汇滨江区域里拟规划设立“智慧走廊”商务核心区 (Smarter Passage):即以“智慧化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为主要特色的,集产学研等业态一体为主要功能的,在国际教育、国际物联、国际医疗等方面为主要行业的“智慧型战略实验集聚区”。尤其是在国际教育上,徐汇区本区教育资源优势在全市领先。另外,联合国的国际文凭组织与该区有紧密合作关系,可以重点引进作为该组织在亚太地区的总部机构,或引入其系统中的品牌教育机构,加快本市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二是 传承“土山湾历史文化”底蕴,在徐汇滨江打造国际创意集聚区域。将科技创新、社会创新、文化艺术创新密切结合,并相互启发和促进。可有意识引进一些中外著名的创意大师,在这里设立工作室,带领和培养一批年轻助手。可创立社会公益孵化园,吸引一批社会组织在这里集聚。可以预见,未来徐汇滨江区域,将是“智慧型商务”和“快乐型休憩”相互依存并紧密联系的特色区域。

       三、社区自治与资源共享

纵观国际城市先进的发展经验,国际社区的核心要素在于社区自治与资源共享。

      1、创新社区自治

徐汇滨江社区涉及该区几个街道的一些居委会,将来国际社区如果打造同一品牌,势必要进行适度调整。未雨绸缪,在规划建设国际社区的同时,要对未来的社区自治模式进行创新设计。可以借鉴新加坡等国家社会治理的先进经验,将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社区企业机构等联合组建“社区自治委员会”,主要负责处理日常社区事务工作。每年举行社区代表大会,则是主要负责审定社区发展规划和决策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等重大事项。由社区内外的专家、学者等组成社区发展咨询委员会,定期对社区服务和发展项目进行科学评估。

      2、  推进资源共享

徐汇滨江国际社区是由政府主力推动规划建设的、具有21世纪风貌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城市综合体”之一。这里的生活、商务、文化艺术及娱乐休闲等多功能汇聚,政府的公共资源配置十分充足。办公楼、商场、图书馆、医疗机构、学校、运动场馆、教堂等云集。企业、公司、社区“四个中心”(事务受理、文化活动、医疗、生活服务),都将在这里得以充分施展。可以用市场化、专业化的运作手段,将政府、市场、社会等社区各类资源有效地充分整合起来。充分发挥信息网络优势,建立国际社区资源共享平台。

媒体刊用:

“上海建设国际社区三思考(一家之言)”

——2011年12月01日《国际金融报

      本文也作为徐汇区政协提案,得到区政府采纳,区规土局正式回复。

(后记)

从央视长三角总部大厦出来,左手旁原来是11号地铁云锦路站。天色尚早,便沿着云锦路穿过几条横马路走向滨江。

想不到这段云锦路到日晖港的那段滨江被中铁龙水南路泵站迁建工程给挡住了。

这段是否属于报道已贯通的徐汇滨江11.4公里岸线范畴?如果是,为何不在接近滨江的路上告示?有网友还提醒我:云峰石油罐也在堵塞徐汇滨江岸线贯通。

步行这段路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龙腾大道1999号(临江路到云锦路)小高层住宅区的保安竟然拦阻行人拍照,说是领导命令这里不许拍照。问:这里是军事要地吗?如果不是,是住宅区为何不能拍照?你们物业领导的政令难道也能管小区门外的人行道公共空间?保安支支吾吾。

再一看这门口也没挂是哪个住宅区名称,显得十分神秘。难道里面居住哪些大佬?有些煞风景啊!想不到十年前建议的国际化社区,现在竟出现如此神秘不让拍照的住宅小区!

有些网友在我下午发的朋友圈中留言:

徐汇滨江远没有浦东岸线親民,所谓高大上,只为少数人占有和享受,有违社会主义制度原则和宗旨。(这观点有些偏激)

另有网友认为:高大上和烟火气是对立的统一,两者并无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徐汇滨江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毕竟领先于上海的一江一河建设,其国际化的规划理念和开发思路,让黄浦江西岸有着充满现代化的氛围和格调。也为上海“世界会客厅”的打造抹上了基本色彩。

2021年8月17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