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徐老师讲“明哲就是保身”

 为什么73 2021-08-18
原创厚朴好物 北京厚朴中医 今天

编者按

本文是徐老师新书《明哲保身》的自序。

上周关于老妈和媳妇掉水里先救谁的问题,后台收到大家热情的留言。

品读《明哲保身》你会更深入地理解,徐老师为什么会在《黄帝内经的智慧》第71页对先救谁的问题有那么一番见解。

明哲保身,这是一种人生哲理,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图片

谈中医就得说道学,有人把东汉时期张道陵创立的道教当作道学,更多的人把先秦的老子、庄子奉为祖师,将他们的智慧称为老庄之学。

老子只不过是道学的中兴者、传承者,以著作《道德经》而传名后世。老子之前有黄帝,因此道学也被称为黄老之学。在黄帝和老子中间几千年历史中,商汤的“开国宰相”伊尹和西周的尹吉甫都是道学大师。黄帝之前有伏羲、女娲、神农,这些大巫、大觋是目前已知的道学、中医的鼻祖。

图片

“明哲保身”一词出自尹吉甫的诗篇《烝民》,记载于《诗经·大雅·烝民》中。原文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对应开篇说的“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句话经常被圣贤先哲老子、孔子、孟子、司马光等人引用,后来演变为成语。

“明”指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对应天生万物中有形的物体。

“明”的人被称为聪明,耳聪目明,不惑于物。“明”的状态被称为“智”,故曰“明智”。

“智”的字形就是“知”“日”,是形而下的学问。

人生在世,光知道有形的物是不够的。有形的物背后有无形的能量推动,内部有复杂、无形的关系存在。虽然这些能量的运动、变化、转变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就是则,即后世说的道,是形而上的学问。人们需要用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去认识、研究、把握它,这种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就是哲。

“明”是小聪明,“哲”是大智慧,两者结合起来,为人处世、保健养生就不成问题。

有些人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只能思考应对具体、简单、形象的物。比如问弱智(其实是“弱哲”)的孩子“一加一等于几?”,他只能掰着手指头算才能得出结果;还有,普通人只会在看得见的棋盘上,用摸得着的棋子下棋,高手则能下盲棋——面前空无一物,所有的变化、法则都在头脑中运

可悲的是,有些人只相信、只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不相信,也无法理解、把握“则”;可笑的是,这些弱智(弱哲)、无能的人还跳出来攻击那些哲人和哲学理论。正如老子所言:“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如果我们没有明道的能力,不妨去学习、运用先哲们已经发现的哲理。

图片

哲学其实就是“折学”,是曲折、变化的意思。曲折的反义词是执拗——一根筋、一条道走到黑

“明学”是直白的学问,一个方向,直观形象,浅显易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加一等于二,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一件好事加一件好事等于两件好事……

但是如果这个命题换成哲学角度,就成了一种变化曲折的学问,变得不一定了: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有时候一加一大于二,有时候一加一小于二。

图片

为什么呢?因为一加一等于二是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比如在一条直线上用力,方向一致的情况下还成,如果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方向,这时候一加一就不等于二了,它会形成一个合力,但合力就会小于二;如果两个方向是完全相反的,此时的合力就等于零了。

“直学”的思维很简单,就是一维——一个方向的思维,但是我们放在二维,还有三维,如果再加上时间和空间的影响,结果就更难预测了。比如,时间长了,两个苹果会烂掉,一加一等于零;时间更长一些,苹果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加一可以等于无数。

哲学研究的是一种更深奥、更富有变化、更复杂、更难让人明白的学问。

图片

这个学问会告诉我们什么呢?什么东西都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它的反面,就会变成灾难。比如,现在有些媒体总会登出一些科普文章,题目一般是这样的:“多吃——有益于健康”。从科学的、“直学”的角度来讲,有道理,而站在哲学的角度来看待,人们就会产生怀疑:这是不一定的。“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任何事情走到了极点,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事实也证明,维生素A吃多了会掉头发,皮肤干燥;维生素E吃多了会导致性早熟;糖吃多了会导致蛀牙、骨质疏松;喝水过多会加重心脏、肾脏负担,导致胃肠蠕动变慢……

如果人们有了哲学修养,就不会相信这些打着科学旗号的文章,避免上当受骗,成为牺牲品。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医学这座大山尤其高大、险峻。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学科,其涉及面广,且非常复杂。普通专业完成本科学习需要四年,而医学专业需要五年,在国外则要求八年。尽管如此,即使是医生本身,在完成学业以后,也只能选择某一专科作为研究工作的领域,而不能兼顾其他。

图片

再者,由于医学领域更新发展速度极快,昨是今非、今是明非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治疗感冒的“康泰克”,昨天广告还大声叫嚷“早一粒,晚一粒,驱除感冒困扰”,而因为最新研究发现此药可诱发白血病,所以又赶紧声明“不含PPA(苯丙醇胺)”。这就要求即便是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医生也要掌握最新医学进展,及时更新知识,改正错误观念,避免落伍,耽误治疗。

这样说来,让普通老百姓,让非专业人士全面掌握医学知识是不可能的,一知半解甚至是有害的。但现在很多人却靠着一星半点的科普知识,听广播、看电视广告,甚至听信一些黑心商家的欺诈宣传来自己吃药看病,情况堪忧。

话说回来,“隔行不隔理”。不管多么艰涩高深的学问,都不能违背基本的自然规律,必定有章可循,有道理可讲。不管中医多么神秘,不管西医如何复杂先进,如果其认识理念和治疗方法违背了自然规律,即便不懂医之人,也是可以反对的。但是对于预防疾病、保健、养生而言,认识、掌握哲理,远比了解一些知识有价值。

图片

古人云:“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儿女者不知医为不孝。”这并不是要每个人都去学医当医生,而是建议人们学习、明白、掌握一些医学道理,从而更好地生活。普通人掌握一些医学哲理是完全可能的,举一反三运用于防病治病中无疑是有益的。

今天很有必要重谈这个问题,因为当今社会有太多有觉无知、拘形为象、有明无哲、有智无慧的人存在。

现代人都很聪明,智力都够用,受教育程度也不低,但是整天讲知识、讲技术、讲手段,却忽视了方向——“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明白一些养生保健的哲理,学学养生之道,也许是现代人最需要的。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