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字要有“书卷气”,古人讲的“书卷气”到底是什么?

 萧然静客 2021-08-18

对于书法来讲,尤其是对于一个人的书法高评价时,人们常讲这个人的书法有“书卷气”,那么,古人讲的“书卷气”到底是什么?

“书卷气”这种提法,最早的记录至少是在宋朝开始的,黄庭坚讲到:“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这里的“文章之气”就是“书卷气”的由来。

“书卷气”一词的属性,和宋朝讲的“文人画”属性是一脉相承的,它讲的就是一种文人的修养学识、以及书画的意境之美,一个人写字是否具有“书卷气”,简单来讲,要有以下这几个特征:

(一)书法的宗承,要具有法帖的明显特征。

自古以来,学习写字就有这么一种说法,那就是:字不上“魏晋”,终未入流。

从唐宋以来,诸多名家的书法“基本功”,笔法必须都要是从“魏晋书法”,哪怕后来自己已经融汇贯通后形成了自己的书写风格,仔细观察,“魏晋风韵”还能依稀可见。

.

以下这几位皇帝的书法,其文人传承的脉络,几乎一眼可见,这就是非常典型的文人传承特征。

(晋武帝司马炎 书法)

500

.

(晋元帝司马睿 书法)

500

.

(梁武帝萧衍 书法)

500

.

(唐皇帝 李治  书法)

500

.

(宋孝宗赵昚 书法)

500

.

(明 朱朱瞻基 书法)

500

.

这里有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把“魏晋书法”临摹到了“九成熟”,那是否意味着这个人的书法就具有“书卷气”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二)从逻辑上讲,法帖的基本功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书法是否具有“书卷气”,还必需要考察这个人的学识修养、技艺沉淀、以及意境打磨等等。

古人就这么去讲到:一要人品高,品高则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问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换句话讲,一个人临摹古人书法很像,只能证明这个人的临摹功夫很强,但不能证明这个人就具有“妙笔生花、超凡入圣”的艺术意境,这也是“笔匠”的最基本特征。

.

.

对于当代来讲,咱也不谈什么“文人修养”了,如果单单从技法上来讲,如果一个人写字要具有“书卷气”,就要避免以下这几种典型的状况出现,古人对此也早就“一真见血”地指出了。

刘熙载《书概》说:“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

这里的“士”指的就是“书卷气”的意思。结合当代书法风气来讲,尤其是“丑书”、“怪书”、“展览体”横行的情况下,是不是觉得古人讲的话,即使放到现在,也能很好的对号入座呀?

(网图)

500

500

500

大书法家林散之就曾说过:字有百病,唯俗难医,多读书方能医俗。

丑书的根源,莫过如此。

.

.

.

(临摹宋人笔意)

500

500

500

500

500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