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的再现丨 临摹张大千风格的探讨【下】(第三十一期)

 三品美术馆v1 2021-12-16
 

临摹张大千风格的探讨


中国画跟西方画很大的区别是特别讲究意境。他说了呈现一个意出来,虽然他不是写意画但是整张作品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意,这个意象呢,者只有看原作才能够有那种物我融一的感觉,如果看着屏幕电脑上可能就没有这种感觉,心中就不容易受到感动,不容易触动到意世界所以里面体现的意境,所以意境方面想请教,说说这个画的意境

意境,宋人的画的特点,写生多一点,人的画还是写生的我们说现在看到的宋人画的山水,董源也好,巨然也好,范宽这几个大家,荆、关、董、巨四大家,他们还是从他们生活中来的

宋人马远·《踏歌图》

南唐巨然·《湖山春晓图》

五代董源·《龙郊民宿图》

范宽·《溪山行旅图》

所以大千先生继承了他们这种来于自然的这种写实的方法,投入他自己的绘画所以山水画我看还是要最大要气势,因为我们祖国的山河很雄伟很壮大,所以你要画出它的雄伟壮大来,那么就必须要去写生,你自己要体会到深山之中才能感觉到山的大。所以大千先生的画这个确实是从大幅山水来说,气势很大,所以马先生这个临摹在这张上来说,也确实继承了大千先生的这种画法。

张大千原作

马啸天仿作

“高远、深远、平远,他的气势出来,殿堂之气,也有人说是一个庙堂气,就是让人家有一种敬仰。(是)”

“另外在没有画这幅画之前,我也走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比如说当年苗子先生健在的时候,我就跑到富春江去看富春山居,富春山居图跟富春江那是郁风先生的家乡,去看什么样,然后一点一点去感悟。

富春江风光

浙江博物馆藏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

昨天我又在微信的朋友圈里又发了一个海霞何老画的那个湘西永顺不二法门,那么我也注意到实景的不二法门,石壁、山体结构和变成中国传统绘画以后的从立体向平面转化的这种关系。

不二法门

马啸天仿作

那么总体上讲,你要想实现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天人合一,达到这种境界,必须要对现实的场景进行提炼的,保留一些和我们传统审美方向一致的东西,去掉一些在画面里面看着不舒服的或者对构图、对画面,还有刚才我们说的可以观、可以居、可以游,对不利的因素要排除掉。另外就是说在名山大川游历过程当中,我们经常能发现有的地方的山势结构,像南方的雄伟的不太多,除了黄山那样的,北方的山都是暴露岩石、峭壁,很锋利的悬崖,南方的郁郁葱葱,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川西,往川藏线上走,顺着金沙江两边,到处漂亮极了。其实有很多地方都跟这些作为元素都有关系,所以刚才我们讲他的审美意境,不管是大千先生的画,实际上大千先生这幅原画它前面也有个范本。巨然确实在史上有一幅晴峰图在,只不过那个晴峰图里面是没有宫殿的。那么构图上,取势上,基本上有三分之二遵从了原作,但是像这些地方是巨然晴峰图原本里面没有的,这是大千先生艺术升华提炼加工的。

巨然·《秋山问道图》

但是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如果不能掌握这些所有的技法,那么未来去打造这些,打造你心中的这种意境,就很难把它百分之百的表现出来。所以创作和审美,和对意境的表达之间,临摹、基本功、笔墨、学识、修养和你游历名山大川,这一切的一切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另外刚才陆先生提到气韵。气韵,咱们古代的谢赫曾经有很标准的,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六个标准,叫谢赫六法。

谢赫画像

南齐《谢赫六法》


其中里面就是千古文人探讨到今天的最难的一个内容,就叫气韵生动。无数个学者,包括古今中外的这些学者都在探讨谢赫六法讲的气韵,气是什么气,韵是什么韵?那么我个人对气韵生动的感觉、感受和其他人也不太一样,但是跟陆先生观点有相近的地方。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气韵生动,讲的是书卷气,是作者或者文化人心中的清气,清朗之气,书卷之气,一定要去除我们自然人在社会活动当中的江湖气,你只有离开江湖气,才能沉浸到传统文化的审美的意境里面。还有一点就是说我们在对作品的要求,刚才我们说过,对于作品,画一定要安静,那画是否安静,怎么安静,最简单的直观方法非常简单。

倪瓒作品

你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你看到这个厅里面有一幅画,当然你看到这幅画让你烦躁,这画肯定不安静,但是有很多作品,大家经常去看展览,到故宫啊、国博、美术馆都有。我们有很多名作就是这样,当你站在作品面前,你马上就立刻就安静下来,一切的烦恼顿时就全都消失。所以我觉得书卷之气应该是历代文人要崇尚、要探讨、要传承要发挥的。”

“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刚才陆老师说到一个书卷气、文人气,您也说到一个静气,这个静气其实就是从王维开始到苏东坡,一直推崇一个禅意来指导中国画的审美,就是一个静,静让人带到一个境界,带到一个境界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享受,我觉得陆老师应该比较有体会。”

“对,从我们古人身上学到的、挖掘到的财富,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您刚才讲到这个书卷气,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延绵不断,又有它的特点和每个时代不同的时代感的风格,当然我们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并不是说厚此薄彼,包括我们现在来解读大千先生,他的一生、他的风格也是经过几次巨大的转变,所以我们还没展示到马老师学大千先生的泼彩,他对泼彩还有他的学习和理解,也给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


“张大千先生这种风格的东西,到这幅作品的完成,应该是离开中国大陆前最后的巅峰。这幅是1946年,大概他一生当中,他是1899年生人的,从8岁10岁家学、家里面他母亲、姐姐教他启蒙,开始动笔,后来跟着张善孖哥哥,那么他一直到1959年,他自己的著作和文章里面有记载,到1959年他才停止了临摹古人。”

“眼睛不行了。”


“第一是因为眼睛不行了;第二是因为在八德园,意外中发现了水和墨交融,在雨中呈现了水和墨交融的这么一个情景,这个时候就让他想起来泼墨技法。

张大千在八德园

张大千泼墨泼彩作品

然后他从1959年开始,用他自己的话说,不必再临摹古人了,就开始走向新的方向。你想想从1899到1959,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将近50年时间学习。将近60年,对。所以经常也有朋友问我说你怎么老学张大千,你什么时候画你自己啊,我说我基本功够了的时候自然就出来了。”

“这个我非常相信。马先生是一个特别较真,而且也能够非常深研进去,很多问题都要寻根问底,加上身边有这么多的良师益友,他将来一定会能变出自己独特风格、一个有高度的画风出来。”

马啸天·《山居图》

马啸天·《巴山夜雨图》

马先正好有五十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