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上旧梦影痕(三十五):虹口片羽6

 明日大雪飘 2021-08-18

图片

图341:1908年,四川路桥北堍北苏州路口北望(图via随意兄)

图片

图342:1908年,四川路桥北堍北苏州路口北望街景

图片

图343:清末,乍浦路桥西望四川路桥,北四川路北苏州路口建筑(红箭头所示)

图片

图344-1:1912年,四川路桥北堍北苏州路口北望,中亚大药房(西北角)

图片

图344-2:1912年,四川路桥北堍,虹口中亚大药房开张广告(《时报》1912-4-30,第1版)

图341为四川路桥北堍,左侧近处为美贤里街面房(1923年因建邮政局大楼而被拆),右侧是首德里街面房(1930年代初建瑞康公寓,弄堂改称瑞泰里)。左侧近处可见公顺堃记号(北四川路6059号),公顺号原址英租界四川路已历十余年,因店基翻造暂迁此处。且看《申报》(1908-3-30,第17版)报道如下:

本號向在上海英租界四川路已歷十有六年自運泰西呢絨布疋男妇鞋襪衣帽精製西裝男女服式專辦巡警號褂學堂體操衣帽承辦軍服無不精益求精物美價廉早蒙中外紳商嘉許今因店基翻造暫遷在白大橋北堍公平交易今又新到呢絨各貨名目繁多另有特别仿單佈發本埠倘有外省欲辦者請先來函取閲本號價單分文不取爲信資貴客自理紳商學界皆屬相宜工作考究比衆克已北四川路第六千零五十九號公順堃記號

左中有商铺'履泰鞋庄'。'履泰'于1903年由张莲青等人合伙创办,约1910年,在北四川路近天潼路口仁智里再设'履新鞋庄'。1912年,虹口中亚大药房创办于白大桥(四川路桥)北堍西北转角处(图344-2)。1923年,'履泰'因建邮政大楼而被拆,其营业遂归'履新'兼理。

1908年,英商1路有轨电车(静安寺-靶子场,途经爱文义路赫德路口-戈登路-爱文义路卡德路-斜桥总会-马霍路-西藏路-浙江路-抛球场-汇中饭店-外白渡桥-北四川路-蓬路-老靶子路-厚德路-横浜桥-阿瑞里-虹口公园)开通,电车过了外白渡桥后左转弯,沿北苏州路向西行驶至北四川路口右转弯,再沿北四川路向北行驶至靶子场(图342中可见正在右转弯之电车)。当时,四川路桥为木桥,桥上不能走有轨电车,即便后来(1922年)建造的钢筋混凝土桥,还是不走有轨电车只走无轨电车。

图片

图345-1:1920年,北京路,上海邮务管理局门口,壮观的邮递员车队

图片

图345-2:大清邮政局,汉口路,江海关大楼 (The North China Desk Hong List 1901年1月0064版)

图片

图345-3:大清邮政局迁移英租界北京路(《时报》1907-11-1,第9版)

图片

图345-4:北京路近四川路口,邮政局(红圈所示。1910年版《上海全城街道租界实测地图》截图)

中国邮政肇始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江海北关设立的邮务处。光绪四年(1878年)二月初六(3月9日),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经总理衙门批准,指派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Gustar Detring)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牛庄(后改择营口)、烟台、上海五地设海关书信馆试办邮政;同年六月,江海关邮务处改名为江海关书信馆,专门收寄外文信件;同年十一月三十日(1879年1月11日),江海关书信馆改称海关拨驷达局(Customs Post Office,即海关邮局)。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设立总邮政司,受制于总理衙门。从此,邮政脱离海关而成为独立机构。次年,原设在海关的'拨驷达局'(POST OFFICE之中译名)改组为'大清邮政局',总局设在上海(汉口路,江海关大楼后院,图345-2)。之后,大清邮政局改称上海邮政总局。光绪三十三年九月二十九日(1907年11月4日),上海邮政总局自江海关大楼后院迁至北京路9号,租用怡和洋行建造的新厦(图345-3)。宣统三年六月初三(1911年6月28日),邮传部接管全国邮政,设置邮政总局后,上海邮政总局改称上海邮政局,随同全国邮政脱离海关独立经营,主管人邮政司改称邮务总办。

图片

图346-1:1925年,四川路桥北瞰,左侧路口为1924年建成的邮政大楼

图片

346-2:邮政局新屋定期开幕(《新闻报》1924-11-29,第10版)

图片

图347:1932年,四川路桥北堍邮政大楼及其周边航拍图,北四川路北苏州路口东北转角的瑞康公寓已建成,天潼路北侧新亚饭店正建造中,崇明路口大桥大楼尚未建造

图片

图348:1935年,北四川路北苏州路口北望,前面天潼路。左侧为邮政大楼

图片

图349:北四川路北苏州路口北望,左侧邮政大楼、新亚饭店、大桥大楼等

图片

图350:北苏州路276号邮政大楼侧门前,浩浩荡荡的邮递员队伍

1912年4月5日,南京临时政府迁至北京,上海邮政局和上海各电信单位分别由北洋政府交通部邮政总局和电政司管辖。1913年11月17日,上海邮政局改称上海邮务管理局(图345-1)。随着邮政业务的快速扩展。位于北京路的旧楼已经不敷使用,于是当时的北洋政府决定兴建一座新的大楼,同时为了逐步削弱外国人对于中国邮政业务的干涉。在新大楼的选址上,北洋政府与两任上海邮务管理局邮务长英国人里奇(W.W.Ritchie)和史密斯(F.L.Smith)产生分歧。北洋政府希望籍此机会将大厦建造在毗邻上海北站附近的华界之内,而里奇和史密斯则反对北洋政府的这一提议,因而新厦的建造被迫搁置。1920年,英国人希乐思(C.H.Shields)接替史密斯成为上海邮务管理局的邮务长,同时兼任新厦建造项目总负责人。他执意将新厦建造于公共租界内,并提出两点理由,一是'公共租界'地价相对便宜,二是所选新址离邮务管理局租用的码头和北站都相对较近,最终北洋政府让步,邮务管理局新厦地址定在四川路桥北堍西北转角处(即美贤里旧址)。1922年2月,上海邮务管理局购得四川路桥北堍西北转角9.727亩土地,同时拆除美贤里旧屋;同年12月,大楼破土开工。大楼由英商思九生洋行(圆明园路22号)设计,本埠知名的余洪记营造厂承建。1924年11月,邮政大楼竣工,并于12月1日开幕,上海邮务管理局由北京路迁入北苏州路276号新址办公,同时对外营业(图346-1)。1931年9月1日,上海邮务管理局改称上海邮政管理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