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家的两兄弟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为何没有反目成仇?

 西江红月 2021-08-18

■司马家族特别能生,司马懿的老爹司马防生了8个儿子,号称司马八达。司马懿本人又生了9个儿子,司马昭也有9个儿子,司马炎更别提了,有26个儿子。而且他们家孩子的寿命都还很长。

司马懿的长寿我们见识过,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诸葛亮,最后夺取政权,享年73岁。其实这在司马家不算啥,他弟弟司马孚活了93岁,儿子司马干活了80岁,他老爹司马防还活了71岁呢,三代人里论长寿,司马懿只能排第三。

所以说不怪司马家能得天下,子孙后代多,在朝中占据的官职就多。寿命比较长,那么手握大权的时间也就比较长。他们家篡权有先天优势。

不过子孙多了,也会出现一个很麻烦的事情,那就是内斗。大厦总是在内部崩塌的,在司马懿去世以后,司马师和司马昭同时掌权,为何他们没有内斗呢?


一、司马师没儿子。


从生理角度来说,司马师的确没儿子,他的正妻夏侯徽一口气给他生了5个女儿,从此以后司马师就心灰意冷了。

那么司马师就这么一个媳妇儿吗?那倒不是,正妻夏侯徽被恼羞成怒的司马师给毒死了,5个女儿没有娘哪成?于是司马师又找了第二个媳妇儿吴氏。

结果吴氏还没来得及给司马师生孩子,就被他给废了,理由不详。此后司马师又讨了第三房太太,也就是羊徽瑜。

羊徽瑜出身名门望族泰山羊家,母亲又是蔡文姬的姐妹,这样的配置,足以让司马师满意。可惜的是羊徽瑜依旧没有给司马师生下一儿半女。

因此终此一生,司马师都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至少在史料记载中,他的正妻是没有给他生下过儿子的。


司马家族是士族大家,所以特别重视血统,除了正妻所生的孩子,庶出的孩子基本没什么地位可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司马师是没有儿子的。

此后一口气生了9个儿子的弟弟司马昭,看哥哥这么卖力实在是太可怜了,于是就把自己的嫡次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哥哥司马师。

景帝无子,命攸为嗣。从征王凌,封长乐亭侯。---《晋书》

这么一来司马师可就有了自己的儿子了,别以为过继来的就不当回事了。那个时候嗣子比庶子的地位不知道高多少,因此哪怕是过继来的嗣子,都比亲生的庶子地位高。将来继承家产的也是嗣子,而非庶子。

既然司马师的家产,将来都是司马攸的,那么司马昭还争个什么玩意儿呢?争来争去,全部都是自己儿子的,所以这哥俩好得跟一个人似的。


二、司马家族稍有不慎就有灭族的危机。


别以为司马懿给这哥俩打好了基础,他们就能高枕无忧了。其实司马懿给他们留下的,是一个无比危险的烂摊子。

司马懿文治武功,在曹魏有绝对的权威,这一点所有大臣都是表示认可的。因此司马懿在的时候,他掌权,一点毛病都没有。

可是司马懿去世以后,司马昭和司马师掌权,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毕竟这俩孩子没啥功劳,而且没听说臣子的权力可以世袭的。

因此司马师和司马昭,想要维护好自己家族的权力地位,就必须要时刻提防着。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他们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朝堂之中,那些忠于曹魏的大臣,还有全国各地不支持司马家族的军事将领们。

一个不留神,那司马家族,可能就要葬身火海了。这么多对手在的情况下,你觉得司马昭和司马师如果还在内斗,这家族还能保全吗?

当初司马懿灭了曹爽一家的时候,就已经走上了不归路。除了一直手握大权,司马家族没有任何退路,因此司马师和司马昭身上的担子很重。

他们对付朝中大臣和封疆大吏,已经够吃力了,压根没闲工夫自己内耗。淮南三反不就把司马师给活活耗死了吗?


三、东吴和蜀汉都还在,司马家凭什么嘚瑟呢?


其实说老实话,如果曹魏没有司马懿,那也是面临着亡国的危机。东吴虽然一直在打酱油,可蜀汉的诸葛亮是动真格的。

你比如说诸葛亮策反孟达的时候,如果司马懿没有在8天之内杀来上庸,那孟达铁定反叛成功,到时候关中之地岌岌可危。

蜀汉得了陇西和关中之地后,你觉得曹魏的生存几率还有多少呢?再加上东吴去添把火,就够曹魏喝一壶的了。

因此司马懿对曹魏的作用相当大,而司马懿的这种精神,其实也传承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要想家族荣耀,首先得保证国家不亡。

是谁给了你权力?如果曹魏集团亡在了蜀汉或者东吴手里,那么哪里还有司马家族生存的可能呢?因此要保证自家的利益,首先就要保证对东吴和蜀汉的强大震慑力。

而这种震慑力,一定是建立在曹魏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的。如果掌权者自己都内斗的话,那这种震慑力根本就不存在。


四、一个主内,一个主外。


从后来司马炎的追封来看,我们就能知道司马师的重要性。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嫡长子,正儿八经是具有继承权的。

司马昭这个嫡次子也必须要听从哥哥的安排。因此曹魏当时的大权,实际上是掌握在司马师手里的。当初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也是司马师阴养的三千死士立下了大功。

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晋书》

此后司马师对兄弟俩的工作做了妥善的安排,司马师负责对外的军事,司马昭则负责坐镇朝堂之中。这样一来,两者的权力就不会发生交叉。

只要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一般就不会出现内斗的情况。很显然,手握兵权的司马师,是说一不二的人。因此在司马炎登基以后,追封司马师为景皇帝,也是情有可原的了。


总结:团结才是家族蒸蒸日上的重要保障。


当初八旗兵入关之前,皇太极突然暴毙。多尔衮和大侄子豪格互不相让,都要争夺皇位,差点儿剑拔弩张。

在这个关键时刻,两个人都退了一步,谁也不要这个皇位了,改让6岁的福临做了皇帝。为什么他们选择退让?很简单,因为他们为了八旗军的未来。

如果还没有入关,就引起了内讧,那八旗军想要横扫中原,简直就是痴心妄想了。同样的道理,司马家族的兄弟如果连曹魏都没有取而代之,就为了权力发生斗争,那司马家族根本就长久不了。

在危难之中,只有彼此紧握双手,一家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才有可能让家族逐渐壮大,否则只会功亏一篑。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司马师死的时候只有48岁,而且自愿把位置让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师与司马昭关系非常好,如果不是司马师死得早,那么司马懿的位置应该由长子司马师的后人(养子司马攸)继承。不过,司马师在公元255年就死了,当时司马家族虽然掌握了魏国的朝廷,但还不具备称帝的实力。

后来,晋朝的建立者晋武帝司马炎为了表彰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的一番功绩,将没有称帝的他们也追谥为晋宣帝、晋景帝、晋文帝。其中,宣、景、文都是“美谥”。

《晋书》记载,晋景帝司马师与晋文帝司马昭这两兄弟的关系很好,也是因为这样,司马师才愿意把权柄交给了弟弟司马昭,而不是其他的弟弟。

史书记载,司马懿一共有几个儿子,分别是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司马亮、司马伷、司马京、司马骏、司马肜、司马伦。

第一,司马师与司马昭都是一母同胞,而且年龄比其他兄弟都大,所以关系最好。司马师、司马昭很早就成年了,一直跟随父亲司马懿作战,所以关系亲密无间,远比其他兄弟更像手足关系。

第二,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还没有到争权夺利的时候。当时的司马家族还不够强大,面临内忧外患,更需要两人携手合作。而且,司马师在临死前也自愿将位置让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师有作为家族兄长的稳重,而司马昭也有弟弟的谦逊,这兄弟二人都继承了父亲司马懿的狡猾和野心,共同打下了晋朝的江山。

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当时,司马懿已经诛杀了魏国的权臣曹爽家族,将皇帝曹芳掌握在自己手中。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长子的身份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权利。

在司马懿的儿子之中,能力最强的也当属司马师。他为了巩固司马家族的权势,废除了魏少帝曹芳,改立年纪更小的傀儡皇帝曹髦,并在朝廷里面广布亲信,大权独揽。

同时,司马师的军事才能也不输给其父司马懿,他在新城之战击败吴国的诸葛恪,又亲自率兵平定淮南毌丘俭、文钦等人的叛乱,扫清了魏国的反对势力。

可是,司马师在征讨叛乱时不幸去世。他出于长远的考虑,选择了将位置授予弟弟司马昭。于是,司马昭又接过这个“重担”,继续把持魏国的朝政。司马昭的政治才能与哥哥司马师不相上下,但是为人更加飞扬跋扈、嚣张骄傲,从他废杀曹髦、改立曹奂就看得出来。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由其长子司马炎继承爵位。司马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篡夺了魏国的江山,建立了西晋王朝(265-316),史称晋武帝。如果不是他的伯父司马师早殁、将爵位让给他的父亲司马昭,那么西晋王朝的建立者就应该是司马师的后人才对。

不过,司马师本人并无亲生儿子,只有一个养子司马攸,而且还是从弟弟司马昭那里过继而来的养子。如果司马师寿命更长一些,那么可能会把爵位传给自己养子司马攸,由司马攸来完成篡魏建晋的故事,这样也就没有晋武帝司马炎什么事了。

(司马昭与司马炎)

■三国时代的最终胜利者是司马家,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最终走上了老东家曹操的路线,控制了曹魏的政权,最终得到了天下,让三家归晋,不过晋朝的建立是经过司马懿祖孙三代人的经营才成功的,这与曹操经过父子两代人就夺得天下,无疑是多耗费了很多时间,我们都知道司马懿死后,司马家的权力经过司马师和司马昭之后,才来到司马炎的手中建立了晋朝,那么在司马懿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怎么没有上演兄弟之间的权力争夺呢?


在权力面前,自古兄弟相争都是经常出现的事情,甚至出现血腥暴力事件,像我们熟悉的曹丕和曹植,杨勇和杨广、李建成和李世民、李承乾和李泰,甚至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尤其是三国时期的曹丕和曹植,为了争夺曹操的继承人,可以说也是互相伤害,就是最后曹丕登上帝位,还不是逼迫曹植写出了《七步诗》吗?那么权利面前,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之间怎么能够抵挡权力的诱惑呢?


这里面的原因,在小编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曹魏内部反对司马家的政敌势力太强。

我们都知道司马懿通过发动高平陵政变,最终掌控政权架空皇室,其实之所以发动政变,主因是辅臣之争,司马懿和曹爽都是辅政大臣,只不过曹爽将司马懿架空,并且利用党羽掌控禁军,司马懿通过装病的方式躲过了来自曹爽的猜忌,其实这个时候曹魏朝廷内曹爽才是权臣,臣子们担忧的是他做出篡权的行为,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才能够联合反对曹爽的人,趁着曹爽带着皇帝曹芳去祭拜的时机发动政变,在当时的臣子们看来,他们做的事情就是当年周勃那样匡扶社稷的举动。


通过政变司马懿逐步掌控了朝政,架空皇帝,这样的行为自然让心向曹魏的忠臣的反对,最重要的就是司马懿在发动政变后三年就去世了,所以留给司马氏兄弟的局面并不太好,政局的不稳定,司马家能不能彻底的掌控政权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果不能够掌控绝对的权力,就像当年的曹操那样,怎么能够更进一步,所以此时的兄弟俩的心思是往一个方向使用的,在司马师掌权后,先后遭遇皇帝曹芳和中书令李丰等人要发动的政变,司马师诛杀李丰等人,并且废了皇帝曹芳改立曹髦,还有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起兵,甚至司马师的去世都是因为文鸳带兵袭营;司马昭掌控后也有镇东将军诸葛诞起兵,最出名的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这是来自皇帝曹髦的刺杀行动了,这些反对者的行动都说明司马家掌权在国内遭到了曹魏臣子的反对,内部问题不断,容不得兄弟二人反目。


第二,外部东吴和蜀汉的军事压力。

无论是司马师还是司马昭时期,来自于敌对国,也就是蜀汉和东吴的压力并没有减少,这就使得司马师以及司马昭必须重视外部的压力,像司马师掌权后,吴国太傅诸葛恪率领20万大军攻打合肥,司马昭掌权后,诸葛诞造反,吴国派出大军响应,以及蜀汉的姜维不断的北伐,公元250年,姜维北伐攻打陇右,253年姜维趁着诸葛恪攻打合肥,也出兵响应,254年,姜维北伐出兵陇西,斩杀魏将徐质,255年更是趁着司马师病危,联合夏侯霸出兵大破魏军;可以说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掌权的时候,外患也是非常严重的,再加上内部也存在非常强大的反对势力,所以兄弟俩总要有一个人镇守大本营,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自然不可能兄弟反目了。


第三,司马师更出色,司马昭无法撼动。

可以说司马师作为司马懿的接班人,地位是稳固的,因为司马师是长子,并且无论是在名望以及智谋等方面,都是司马昭不能够比的,这就好比明朝初年的朱标和朱棣的关系,而且我们也能够从司马懿对待司马师兄弟二人的态度就能够看出来,在决定司马家命运的高平陵政变之前,司马懿仅仅和司马师商议,而且是隐瞒司马昭的,根据《晋书》记载: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而且这里面兄弟二人对于即将发生的政变,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司马昭紧张的不能够入睡,而司马师却一切如常,这样的鲜明的对比,无疑说明司马师比司马昭更加沉稳,所以司马懿才会与长子司马师商讨大事,后面更是继承了司马懿的权力,在司马师掌控权力的时候,遇到曹芳和李丰、夏侯玄等人的合谋刺杀,司马师的处理也显得非常老辣,造反的臣子诛杀,甚至诛三族,对待皇帝曹芳则是请求郭太后废除,改立曹髦;同样是面对皇帝的刺杀,司马昭面对曹髦的反击时,则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杀了,两个人遭到的反对可是不同,明显司马师的操作更加能够让人接受。


第四,司马师死的早,并且无子嗣。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战后三年也就去世了,司马师接过了司马懿手中的权力,可以说此时的司马师处理内外事务是很老辣的,政权在司马师的手中进一步加强,因为皇帝曹芳在他手中被废,可是司马师没有儿子,最后也就不得不过继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所以尽管司马攸过继给了哥哥司马师,等于和司马昭没有了父子关系,但是毕竟血浓于水,司马昭就是想要夺权也要顾及亲儿子司马攸了,更何况司马师掌权仅仅四年多时间就病逝,此时的司马师才48岁,我们都知道对于此时的司马家而言,权力的安全交接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司马昭接替司马师掌权更加安稳,虽然司马昭不如司马师,但是这么多年参与朝政,尤其是司马师外出作战,总是司马昭坐镇中央,也就是说司马昭显然比司马攸更合适。如果司马师不是那么早去世的话,等到彻底掌控了政权,也就是国内没有政敌的时候,也许兄弟俩真的会走向反目了。


第五,曹家的前车之鉴。

司马懿家族夺得曹魏政权,距离曹家建国的时间并不长,曹操的儿子们为了继承人可以说也算是内斗不止了,曹丕和曹植分别有一群支持者,虽然曹丕最后获得了世子的身份,但是曹操儿子们的斗争并没有停止,等到曹丕继位后,对于曾经的政敌曹植等人并不信任,甚至打压,著名的《七步诗》不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吗?当然曹丕更是不允许自己的兄弟们掌控权力,这也导致后面曹家权力被司马懿家族架空后,没有来自曹家宗室的有效反对,因为他们仅仅是闲散的王爷无兵无权,所以正是看到了曹魏的前车之鉴,司马师兄弟自然明白自相残杀的后果了,可以说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俩合作得还是很不错的,一个外出打仗一个在家坐镇。


所以综上所述,横在司马师和司马昭之间的原因有很多,尤其是内外部政敌的虎视眈眈,更加容不得兄弟俩的反目,因为不能够彻底掌控政权,一切的结果都不好说,只有权力彻底到手,兄弟反目才会有意义,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俩在起兵攻打隋朝的时候合作的也非常顺利,等到消灭国内各路割据势力,才让他们之前走向彻底的决裂,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在加上司马师的能力和威望高于司马昭,司马师去世的还那么早,并且有了曹魏的前车之鉴,所以兄弟俩明白合则两利的道理,自然也就没有走向反目成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