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样遭遇库存不足,唱作人怎么比喜剧人底气足那么多?

 囤满人生 2021-08-18

从竞演性质和强度来说,《我是唱作人》和《欢乐喜剧人》很相似,只不过一个是唱作人拿歌曲来比,一个是喜剧人拿舞台喜剧来比。因此,当节目连续录制到一定程度时,唱作人也会遭遇喜剧人的困境——库存不足。

无论哪一季《欢乐喜剧人》,我们都能看到某些喜剧人在库存不足时拿出半成品来硬上。比如刚结束的第六季中,郭阳郭亮就曾连续给出两三次半成品,把晋级之路搞得如履薄冰。即便是来自德云社这种拥有超大作品库的孟鹤堂,也曾因为时间紧而不得不把师父的作品借过来使用。这些情况,都体现出喜剧人遭遇库存不足时有多窘迫。

相对于喜剧人的窘迫,唱作人在遭遇库存不足时的底气可就足多了。在新上线的《我是唱作人2》第六期中,很多唱作人都不约而同地遭遇了库存不足的问题——郑钧、张艺兴、霍尊等人拿出的作品都是近期新创作出来的。不过从他们的表现中,我们看不出这些新作品的完成度和之前的老作品有明显的落差。喜剧人的新作和作品库里的旧作的落差往往能达到50%,而唱作人的新作和旧作的落差似乎能有效地控制在10%以内。这也许就是唱作人为什么不那么害怕库存不足的直接原因了。

为什么歌曲的创作落差会比喜剧的创作落差更容易控制呢?这源于歌曲的创作是个人创作,喜剧的创作是团体创作。而中国人,恰恰是更擅长个人创作,而不擅长团体创作滴。体育领域最为明显,中国人在个人项目,如乒乓球、跳水、射击、游泳等,获得的成绩远优于足球、篮球这样的团体项目。

也许有人会说,歌曲表演不仅仅是唱作人一个人能完成的,还需要编曲、乐队、灯光、造型等的配合。的确,中国人在团体工作中,必须要有人牵头,并拥有绝对话语权,然后其他人都只打配合才能顺利推进。歌曲正是这种情况——唱作人对自己的作品有着绝对的话语权,编曲老师、灯光老师、乐队老师都只需要在硬件技术上予以专业的配合和支援即可,而无须在软件层面参与太多。这种一个人说了算的团队模式,对中国人来说效率最高,其成果也最理想。

说到这就得说囤儿的老行业——影视业了。中国影视行业的特点,是90%的烂作+10%的精品。而那些极个别的精品,往往都是新人自编自导的处女作。因为在处女作时,由于资金的匮乏,创作者不得不身兼数职,从而掌握了最大的话语权,完成了最硬核的创作。一旦他们进入工业体系,资金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创作干预。当电影越来越趋向于团队创作时,中国人的劣势就越来越大。想出精品,自然难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