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面是夏天》:明天照常到来,而你已不在我身旁

 泠江阅读 2021-08-18
《外面是夏天》是韩国八零后作家金爱烂的第四部短篇小说集,一共收入七篇作品。书名十分耐人寻味,其中在《风景的用途》一篇中这样描述玻璃球(水晶球):“球里大雪纷飞,球外却是夏天”。夏天是四季之一,是大自然的迭代。夏天不会因为我们遭遇失去而不再炙热,我们也不会因为是夏天而倍感浓烈。

外面是夏天,里面便是被“失去”裹挟的一切。

 聊完书名,再来介绍一下作者。金爱烂,1980年生于韩国仁川市,毕业于韩国艺术综合学校戏剧院剧作系。作者在书中对场景的描写,以及对叙述视角的转化的把握不难看出她受过“影视”方面的专业训练。与《外面是夏天》同系列的短篇小说集还有早期的《你的夏天还好吗?》。如果把作品《你的夏天还好吗?》比作是一位敏感半熟的少女,那么作品《外面是夏天》便是一位对生活有着更强的忍受力的母亲。但就如作品简介里所说:“作者依旧保持着都市生活观察员和记录员的角色,叙述平实,贴近生活”。

读完该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失去。在我看来,“失去”应当是发生在一瞬间的,但人在面对“失去”时,意识是混沌的,感觉是迟缓的,时间也会被无限拉长。就像长跑的人在进入白热化阶段一般,听不见风看不见云,感官不断被放大,在急促的呼吸声里和自己撕扯,甚至想就此跌入空白将意志暂停。

作者金爱烂以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又真实地描述每个主人公“失去”之后的生活与感受。里面的主人公没有爆发式的情感独白,而是生活。你看她去吃饭,去赴约,去上班……在这看似正常的一天生活中,作者金爱烂将失去的痛感一点点打散抹匀在其中,一点点地渗进你的皮肤里,不见血却处处是血。

这让我想起俄国作家契诃夫写过的短篇小说:《苦恼》。主人公马车夫约纳刚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他想和谁说说这个苦恼。可是前来乘车的乘客只觉得他麻烦,要么觉得死不是一件事,反正大家都得死;要么大声呵斥他不要废话,赶快赶路。约纳的苦恼愈发浓烈却无人倾听,书中这样写到:“如果约纳的胸膛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

是啊,“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那么“就连外面是夏天也驱赶不了我内心的寒冷”。很有意思的是,作品《外面是夏天》的收录第一篇小说名为《立冬》。像是作者有意将它放在这个位置。

书中的“失去”大多关于死亡,失去孩子,失去陪伴自己的狗,失去丈夫……

我想来谈谈最后一篇《您想去哪里》。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一书中写到:“失去重要的他人(有时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人)使人更明确地觉察到,虽然我们努力地在世上双双相伴同行,但是根本性孤独仍然是我们必须承受的。没有人可以与他人同死或是为他人而死。”我们通常把孤独分为三类:人际孤独,心理孤独,存在孤独。《您想去哪里》一篇中,主人公明芝刚失去丈夫,独自前往爱丁堡短暂居住。她初到爱丁堡便觉得自己像是置身在游戏背景中,其中也写到:“我不是土著,也不是游客,我以透明的地位在夜晚的街头游走。”这种“去熟悉感”与存在孤独的概念不谋而合,走在陌生的街道就像是走在荒原上,这种空虚迷茫的感觉一点点渗入我们。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说,当人从“对世界的沉溺”中被带回,事物的意义被剥除时,就会因面对世界的孤寂、无情和虚无而焦虑。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主人公明芝在后期辗转多人也要问到老友玄石的电话号码会不会就是一种逃避“孤独”的作为。

 明芝先是前往爱丁堡,以空间的距离来减轻时间的痛苦;而后约老友玄石,以熟悉之人来减轻孤独的痛苦。故事前面一大段都像是一个隐忍的人一直在按压着自己的伤口,似乎自己都快忘记自己到底有没有受伤。直到她回到韩国,看到那封粉红色的信。终于有人直截了当地说出“死亡”这件事,赤裸裸地袒露伤口,积蓄已久的痛苦在那一刻喷薄而出。

最后结尾的三个字“我想你”,应该就是明芝在死去丈夫之后最难说出的三个字了吧。

这篇《您想去哪里》也为作者赢得了第八届年轻作家奖。

在本书最后有一段作家的话,其中我认为最能彰显文风的是这几句话:“人物为了成为人,需要说什么呢?想来想去,有时需要的不是语言,而是其他。”

或许有人会问,作家写了这么多“失去”,那有没有告诉我们如何面对“失去”呢?我想,作家没有这样的责任,我们也不该把自问的问题提给别人。“失去”之后,或寂寞,或痛苦,或平淡,或静默。我们的身体会回答,我们的心也会回答。在这场长跑中,有人仍在自我撕扯,有人早已倒下,有人踉跄到了终点。

外面是夏天,而我却在冬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