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关键技术指标分享

 新用户21158657 2021-08-18

经初步统计,我国今年1–7月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6523万人次受灾,590人死亡失踪,388.8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1.9万间房屋倒塌,130.4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6427.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921.6亿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Image

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但减灾能力在全球处于中等水平,所以十分有必要“摸清底牌”,提升承灾、减灾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的推进,由“关注灾害”到“关注风险”的视角转变,为此次普查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前不久发布的“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中,已有的26个专项发布了“揭榜挂帅”榜单。其中【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赫然在列,国拨经费概算约11500万元。

Image

 一个月前的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全省150个县(市、区)1663各乡镇、1453.16万人受灾,倒塌房屋30616户、89001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635.6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142.69亿元,共造成302人遇难、50人失踪,沉重的数字仿佛给全中国人的心头压上了巨石。这场从天而降的灾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推动了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进程,也赋予了这次普查更加深刻的意义。

Image

(河南降水量实况图)

本次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如何才能保证各实施主体准确把握普查技术思路、技术路线和技术特点,对按时保质完成各项普查任务呢?

Image

技术路线

普查根据实施方案制定的任务内容开展。

首先,对涉及自然灾害风险的各要素进行专项平行调查,主要自然灾害单灾种致灾要素调查、承灾体调查、综合减灾资源调查、历史自然灾害调查并行开展。

其次,在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分析评估工作,各单灾种风险要素调查后进行单灾种危险性的评估,承灾体调查后进行各地承灾体分布特征和资本存量等的评估,综合减灾资源调查后进行各地减灾能力的评估,历史自然灾害调查后进行各地历史自然灾害状况的评估。

第三,在风险各要素评估的基础上,从单灾种高危险性、承灾体高暴露性、减灾能力薄弱、历史自然灾害高发群发链发等方面,进行不同区域重点隐患的识别和评估,实施分区分级分类管理。

最后,在上述三部分的基础上,开展单灾种风险评估,通过区域整合和突出重点,形成单灾种的风险区划,进一步综合考虑区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形成单灾种的防治区划。在单灾种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多灾种综合和区域承灾体综合,形成综合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综合风险区划,编制综合防治区划。

技术特点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覆盖的灾害种类多、涉及部门多、成果形式多、任务综合性极强,因而在技术上进行了全面统筹和攻关。

 一是充分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技术手段保障任务实施。针对任务内容,工程勘测、遥感解译、站点观测、问卷调查、资料调查、统计分析、建模仿真、地图绘制、抽查核查等多样化的手段综合运用。

 二是内外业一体化技术同步开展。主要自然灾害孕灾致灾调查中,内业的数据整理、遥感解译与外业的工程勘探、实地踏勘等有机结合;承灾体调查中内业的建筑物轮廓勾绘与外业的灾害属性调查相互衔接;历史自然灾害调查中,内业的数据资料分析与外业的实地核验交叉进行;减灾资源调查中,内业的统计分析与外业的问卷调查同步推进。

 三是自然要素与社会属性兼顾。既考虑了自然灾害孕育发生的自然要素,也考虑了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社会属性;既调查和评估了自然要素的客观规律,也调查和评估了诸如减灾能力等社会属性的现实现状。

 四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充分应用。充分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辅助各类调查和评估;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展示和管理功能,开展各类空间信息统一管理、分析评估和制图;搭建云计算环境,构建风险普查大数据管理与处理系统,实现全国调查和评估工作的实时在线处理。

这次普查工作将实现信息的全面空间化,将获得空间覆盖完整的城乡房屋建筑及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详细信息,将形成相对完备的主要历史自然灾害库,将全面调查评估各级各地区减灾资源和能力,将实现自然灾害综合隐患评估和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这都将是这次普查的亮点。

看过以上内容的你是否已经了解到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技术要求和特点了?如果还想继续深入了解学习的话,不妨了解下中科地信推出的2+2+X模式专题分享会吧!

Image

技术分享

Image
Image
Image

来源:中科地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