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二那年,我读了韩寒的小说《长安乱》,一时感觉惊为天人,韩寒的叙述风格令人耳目一新。我想,这应该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奇特的武侠小说,出人意料的是,在书的序言,韩寒就开宗明义,表明“这其实不是一部武侠小说,这只是一部普通小说,只是安排发生的时间比较早而已”。那我想着这应该是本和长安或者西安有关的书吧,可韩寒又说,这本书的名字和长安一点关系都没有,叫这个名字只是觉得“长安”和“乱”是反义的,“长安乱”的意思,居然只是长时间的安定和混乱。在十多年前,这样的写法足以让不谙文学的我大为震惊。故事情节其实乏善可陈。一个身世古怪的小和尚与青梅竹马的喜乐拿着一把绝世宝剑一起闯荡江湖,历经劫数,总有贵人出来帮忙,后来引出肮脏的政治纷争,再后来两个人决定归隐山林,喜乐有了喜,却难产而死。这样的一个结局在韩寒前后的作品里显得非常独特,韩寒所有的作品,除了用力过度的处女作《三重门》,他一直对感情描写表现出很微妙的疏远,这也让他的作品迥异于其他80后作者。从社会性的角度看,《长安乱》有足够的批判意识与社会自觉性,我甚至觉得《长安乱》具备很强烈的时代感。这是怎样的一个姑娘啊,毕生的理想就是骑着一匹跑起来比人还慢、长相猥琐名字叫小扁的小马,然后和自己心爱的男人,找到一个看一眼就不想走的地方,盖一座房子,过完一生。后来我想,我们之所以喜欢喜乐,是因为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她对生活的热切期望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哪怕是在乱世,哪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她也能在困顿和苦难中寻求到善的光芒。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再一次重读了《长安乱》,发现我之前是没有读懂。这是一本武侠小说,但也不是一本武侠小说,正如作者所说,这就是一个安排发生时间比较早的普通小说,作者用古代的口吻,来描绘现在的心态,用久远的故事,来抒发当下的情怀。在书中塑造的所谓江湖,我感觉更像是一个愿景,那里有我们渴望的生活和理想。其实看看现在的身边人和身边事,总有情节能和书中的江湖对应的上,有人会为了几句话就刀剑相向,也有人仿佛看透一切,却不张扬;有人房屋万栋良田千顷但不知足还要追求更多,也有人穷困潦倒食不果腹却为偶遇路边盛开的一朵小花而欣喜若狂。书里面的江湖人和江湖事,和正常的武侠小说比起来,很不正经,甚至有点狡黠和搞笑,里面就算是名门正派的武林高手,他也不会飞天遁地,而只是稍微比正常人厉害一些,正如书中所说,所谓的高手以一敌十,无非就是跑的快点,蹦的高点,但快快不过马,高高不过墙。书中主人公请教一位轻功大师,询问大师是否如江湖中传言,脚尖轻点,跳三层楼高,大师微微一笑,说,是的,主人公又问,那你飞上去需要多长时间,大师回答说:“哦,你说的是飞上去啊,我还以为你问的是跳下来,从三层楼高跳下来时间不长啊,很快的,嗖的一下就下来了,但只能三个月跳一回,因为需要养伤”。或许这才是最真实的江湖,脱去夸张和神话的外衣,一切的比试不就是人的力量和速度的竞技么,哪有那么多的盖世神功,说到底,这就是人心里的东西,你想是什么样,那你眼里就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样。主人公无意于争抢,只想携手一个姑娘,在这安定或者混乱的江湖里走走看看。两个人拥抱着就能取暖,依偎着就能生存,两个人,相互不离不弃已是人世间最高的情感。江湖里永远都有争名夺利,江湖中也永不缺乏喜乐长安,其实,这哪里仅仅是远古时候的事情啊,这么多年来,不都一直是这样的么,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无论你手里有刀,还是他心中无剑。主人公最后失去了喜乐,独自抚养一个孩子长大。他说,任何事情的深究只能是一场残念,我宁愿相信喜乐只是他内心深处隐藏着的一个温柔的梦,为他孑然飘荡在江湖备注一个安详的注脚,喜乐长安都是人们美好的盼望,却无法占据人生的全部,甚至可能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但即便面对再多的困顿苦难,只要你心里面宽敞明亮、坚毅勇敢,那极尽眼目,看见的,依然是江湖里独特的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