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香菱长期呆在宝钗身边,为何没能学到半点宝钗的智慧?是宝钗不肯教吗?

 漫话红楼 2021-08-18

宝钗被曹雪芹先生定评为“山中高士”,所谓“高士”,不但才智高,而且品德高。才智高就是拥有超乎常人的智慧,没有她解决不了的难题;品德高则是愿意用智慧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但是,身为高士的薛宝钗,帮过湘云岫烟,助过宝玉黛玉,却对长期生活在她身边的香菱视而不见,从未教过她生活智慧,使得香菱轻易就掉进了夏金桂挖的陷阱。

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长期呆在宝钗身边的香菱,有机会听宝钗很多席话,为什么没有学到宝钗身上一星半点的生活智慧?

有人说,这是因为宝钗从骨子里看不起香菱,所以不肯教她,就像不肯教她写诗一样。

看到这种说法,不由得想到了一位禅师说过的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在修行中提升思想境界。大部分人的人生没能走到第三重境界,一生都停留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也就是林黛玉所处的境界,总容易看哪哪不对,看谁谁不是,似乎全世界的人都在和自己作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作为“山中高士”的薛宝钗,从一出场就已经是第三重境界的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所以她能看穿一切,却又能包容一切。既不为难自己,又不让他人难堪难受。

当然,也因为她的境界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其所言所行,经常让人难以理解,从而产生误解。

比如她对待香菱的态度。弱小无依的香菱,就在宝钗身边被算计暗害,宝钗不但没有伸出援手,连一句提醒的话都没有,还能叫“高士”吗?所以,很多人认为,“山中高士”是作者对她的讽刺。

高士之所以是高士,是因为站得高,看得远,拥有常人达不到的大局观。她会看到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在两周以后引起了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只蝴蝶当时正停留在一朵鲜花上享受阳光的温暖,如醉如痴,忘了周围正有危险逼近。这时候,该不该提醒蝴蝶或者帮助蝴蝶?帮了,蝴蝶振动翅膀飞走了,但两周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却有很多人将会遭受台风的侵袭。

所以,在行事之前,有大局观的高士都会从大局进行通盘考虑,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的人和事就出手干预。

对于香菱,宝钗秉持的就是这样的态度,从大局上来看,她没有立场主动去干预香菱的人生。

宝钗与香菱的关系,决定了她与香菱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我在《夏金桂跋扈,薛宝钗为何不出手制服?说说人际交往中的界限感》中分析过,薛宝钗是个非常有界限感的人。界限感是创造和谐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未经允许,不要主动踏入他人的领地。这个领地,既包括地理上的,也包括思想上的。简单来说就是“非请勿入”。

作为文明人,很容易做到地理上的“非请勿入”,你没有邀请我,我不会进入你的私密空间。你关着门没有说“请进”,我就不会推门而入。这是生而为人的基本教养。但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思想上的“非请勿入”,总想去干涉他人的生活和思想意志。

这是文明社会最容易产生矛盾的根源,比如婆婆插手儿子儿媳的生活、干涉儿媳对孩子的教育等;比如七大姑八大婆对高龄未婚男女的催婚甚至强行安排相亲;还比如职场上跨部门指手画脚等。这些都是让人心生不快从而产生嫌隙的琐碎小事,却又是影响和谐的大事。

香菱被薛蟠买来后,由薛姨妈安排,成为了薛蟠的小妾。这种身份,便决定了宝钗与香菱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可以说,宝钗想要主动去教导人,她只能教导她的丫鬟。母亲的丫鬟由母亲教导,哥哥的通房和小妾,在哥哥婚前由母亲教导,哥哥婚后由嫂嫂教导,这是最基本的界限。

如果宝钗主动去教导香菱,就是越界了。更何况,香菱没做出什么侵犯宝钗的事,宝钗拿什么由头去教导她?又凭什么去教导她?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很多读者因为香菱是被薛蟠从冯渊手里抢来的,且死在薛家,就认为香菱在薛家过得不好。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香菱被薛蟠抢来,这样来历不明的女孩,如果薛蟠想要上手,溺爱儿子的薛姨妈完全可以把香菱放在薛蟠房里做通房。但是,有着慈母心的薛姨妈,看到香菱“其为人行事,却又比别的女孩子不同,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她不上”,便不肯委屈了她,给了她能给的最高待遇,“摆酒请客的费事,明堂正道的与他(薛蟠)作了妾”。

薛姨妈这样做,对薛蟠未来娶妻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在正妻过门之前就已经纳了妾,讲究的人家会不肯将女儿嫁过来。妻妾妻妾,先有妻后有妾,才便于妻对妾的管理。如果先有妾后有妻,会增加妻对妾管理上的难度。而且,娶妻之前纳妾,这个妾还可能在这个期间生孩子,正妻未进门就就已经有了孩子,女方更加有所顾忌。这都是一个自私的母亲应该考虑的。

很明显,薛姨妈不是个自私的母亲,她也是没办法,一方面是儿子急着要,“为要香菱不能到手,和姨妈打了多少饥荒”,一方面又不肯委屈了香菱,薛姨妈只有违背常规,让香菱以妾的身份生活在薛蟠身边。这也是对香菱的保护,母亲在婚前安排的妾,将来如果儿子媳妇欺负她,母亲可以随时出面干预。所以,当薛蟠被夏金桂设计激怒打香菱时,薛姨妈“跑来,禁喝”,不但止住了薛蟠,还把香菱带走了。

原文中也指出,香菱被薛蟠“踢打了两下”,“未受过这气苦”,说明在薛家没受过气,也没受过苦。

可以说,在夏金桂到来之前,香菱在薛家的生活都是快乐无忧的,所以才会生出“慕雅”之心,想让生活更上一层楼,实现梦想。如果她在薛家一直受欺凌,生活困苦,哪来的闲心“慕雅”?所以,作者在香菱的判词中指出,“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命运的转折,是从夏金桂到来才开始的。

正是因为香菱在薛家的生活快乐无忧,宝钗更没有立场主动去教导香菱。人在顺境中时,觉得一切都很好,这时候谁要来提醒该居安思危,学点技能知识应对风雨,那就是不合时宜,非但听不进去,还有诅咒之嫌。

宝钗教导未来弟媳邢岫烟不要贪图“富丽闲妆”,不是受到了很多读者的非议,说她管闲事爱教导人吗?当然,明白人能看出来,宝钗对邢岫烟的教导,不是婆家姑姐的立场,而是朋友的立场,而且是已经深交得到对方信赖的朋友,所以不算管闲事。

因此,宝钗不但没有立场也没有机会主动对香菱进行教导

当香菱表现出意愿和界限消失时,宝钗才出手干预。

那么,宝钗是不是对香菱视而不见完全不管呢?也不是,她有过两次对香菱人生的干预。一次是主动带香菱进大观园,还有一次就是主动要求把香菱留在自己身边。

宝钗为什么要主动带香菱进大观园?难道这不属于对香菱生活的干预吗?

原文说,“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了,只是没个空儿。就每日来一趟,慌慌张张的,也没趣儿。所以趁着机会,索性住上一年,我也多个作伴的,你也遂了心。

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了”,说明带香菱进大观园,不是宝钗的自作主张的强行干预,她早已知道香菱有这个想法,只是没有机会。现在机会来了,她便成人之美,满足香菱的心愿

第二次干预是在香菱被夏金桂设计陷害后,薛姨妈气急之下要“命人来卖香菱”。为什么这个时候宝钗可以出手?原因很简单,到了薛姨妈说要卖的地步,香菱就不再是薛蟠的小妾,只是薛姨妈的丫鬟。女儿向母亲讨要一个多余到想卖的丫鬟,合情合理。而且,宝钗也深知,与其被卖,香菱更愿意呆在她身边。

果然,宝钗讨要的话刚出,香菱“早已跑到薛姨妈跟前痛哭哀求,只不愿出去,情愿跟着姑娘”。

这两次干预,都符合宝钗“随分从时”的个性:顺势而为,不强行干预。

然而,来到宝钗身边的香菱,并没有从此好起来,而是迅速枯萎而死亡。有人说,这是因为宝钗并没有善待,而是继续折磨她,才让香菱早死的。

可是,原文却告诉我们,香菱是因为“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

注意这个“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其实就是心理落差太大。刚刚还过着无忧无虑的诗性生活,突然就失去了一切,没了丈夫,也没有了小妾的身份,只是一个普通的丫鬟。她无法接受现实,就和晴雯一样,境遇改变就活不下去了,那份心气没了。

做不到像宝钗一样的接纳和顺应,是黛玉、晴雯、香菱的共性。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自己的个性不改变,谁也无法助其改变命运。

这也说明了宝钗之前不对香菱强行干预是对的,香菱对当时的生活非常满意,如果宝钗强行教导她要学习生活智慧,只会给香菱带来负面情绪,起不到积极作用。

人家不要,就别强行给,这就是思想上的“非请勿入”。因为强行去给,去干预,除了产生嫌隙,彼此远离,让整个环境产生不和的因素,别无益处。牛不喝水强按头,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激怒牛撩蹶子。

所以,并非与高士相处,就一定能学到高士的智慧。太多人处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不但看不懂身边的高士,更不懂得主动去向高士聆听教诲。最终就会和香菱一样,守着一个智囊,却活成被人设计陷害的傻白甜。

宝钗的界限感也告诉我们:想要生活中少一些烦恼与纷争,要懂得“非请勿入”,该出手时再出手,不该出手时,冷眼旁观就好。即使有着高士的智慧,也没有改变他人命运的能力。

命运从来只掌握在自己手中,别人改变不了。你不要,别人给你也没用,也不能变成你的东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