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鼾声响,舌体大,入睡难眠,都是痰湿之邪在作祟,行气化痰就能恢复如初

 五行健康辨证 2021-08-18

睡觉打呼噜,这实在是太常见了,若是打呼噜太重,被医院被诊断为“巨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不是就会让人一头雾水?

症候表现:舌体肥大,舌头发胀,感觉就像塞满整个口腔,舌边有明显的齿痕,苔白滑,脉弦,身体较为肥胖,眼泡有些浮肿,而且这类患者日常睡眠质量差,时常头晕、心悸,还有点怕冷。


这又是为什么?


从症候来看,体形肥胖,舌体肥大,舌边有齿痕,苔白滑,眼泡略有浮肿,这些都表明体内有水湿之邪。

若是痰湿之邪,充溢于三焦,就会导致体形肥胖。

若是痰湿之邪上犯于舌体,使得舌体不得濡养,那么舌头就会被憋大。

苔白滑,也是有痰湿之邪的表现。

脾,主眼睑、肉轮,眼泡略有浮肿,说明脾里有湿。



若是状态时间较长,那么痰湿之邪就可能壅滞于气道,这就会导致肺气不利,所以患者就会睡觉打呼噜。而且,随着痰湿之邪的日益壅盛,呼吸想要穿过层层阻隔的痰湿之邪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所以患者才会呼噜越来越响。

如果仅仅只是痰湿之邪阻滞气道,问题就并不会有多复杂。但不巧的是痰湿壅盛的同时还舌体肥大,以至于压迫着气道。这就会导致患者睡眠呼吸暂停。

因此,这类症候的根本问题就在于体内痰湿之邪太大,阻滞了阳气的升发和输布,使得心阳受损,导致心悸;四肢得不到阳气温煦,所以才有点怕冷。


如何调理?


调理思路:化散痰湿之邪。

组方参考:泽泻3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桂枝10克。

其实这就是出自《伤寒论》的古方五苓散,它主要用于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用泽泻来利水渗湿;用炒白术苦温燥湿健脾;用茯苓健脾利湿;用猪苓增进泽泻利水之效;再用桂枝温阳化气,使得痰湿之邪得阳则化。在这里重要泽泻,势大力沉,其目的就是快速的把痰湿之邪代谢出去,改变舌体肿大的现状。



当然,为了进一步健脾,杜绝痰湿水饮之源,因此加党参健脾益气,陈皮行气化痰除湿。

这类人时常表现为:睡眠的时候,呼噜声音很大,此起彼伏,时断时续。憋气现象经常出现,而且常常憋得患者从梦中惊醒。形体,一般比较肥胖,白天特别没精神,乏力神疲。有的伴随多痰、胸闷。此类人一般以腹型肥胖居多,肚子特别大。饮食上,多喜欢肥甘厚味。由于夜里睡不好,白天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看舌头,往往是舌苔白厚而腻,舌体胖大,脉象弦滑。

这样的人,从本质上说,也需要健脾化痰、顺气开窍。


怎么办好呢?


我以前讲过,用二陈汤化裁。

组方为:制半夏10克,陈皮9克,茯苓15克,甘草5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苍术10克,石菖蒲12克,郁金12克,旋覆花9克,代赭石15克,桔梗6克,杏仁10克,苏子12克,厚朴10克,浙贝15克。

这里面,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组成二陈汤,用于化痰。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是四君子汤,用于健脾益气,杜绝生痰之源。苍术运脾燥湿,石菖蒲开窍化痰,郁金活血开窍醒神。旋覆花和代赭石用于降气,桔梗、杏仁、苏子用于开肺气。厚朴行气除满,浙贝镇咳、平喘、化痰。



我希望患者朋友,能把这张方子记下来。我个人觉得,它是治疗痰湿内阻所致呼噜响、伴随呼吸暂停的合理方案之一。有这方面困扰的朋友,可以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未经辨证,不要盲目应用。

总的来说,,打呼噜这个事儿,和痰湿之间是有关系的。上面所谈,虽然不能替代医生的处方,但是至少能把这个问题给你讲清楚。你要是看懂了,就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少吃肉,多吃菜,多锻炼,少懒惰,不要喝啤酒,想尽办法,从生活习惯入手,少在体内形成痰湿。这比用药还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