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慧 初诊:2021年6月11日。沈某某,31岁。因“头晕11天”就诊。 患者眩晕,如坐舟车已11天,额头冒冷汗,血压115/53mmHg。入睡难,凌晨3-5小时才睡(因从事网络直播,工作时间在18时-23时),易乏,气短,易怒,昏蒙。纳差,大便每日2-3次,色黄质稀;尿频,平均间隔半小时,量多色中,每日饮水3000ml。末次月经2021.6.8-2021.6.10,量少,色鲜。既往甲亢病史。2021.5.18外院B超:内膜6.8mm,余无殊。舌稍淡,苔薄腻,脉细,有牙痕。 诊断:眩晕(脾虚湿盛)。 治法:温阳化气,健脾渗湿。 方药:五苓散合防风汤加减。 防风10g 党参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陈皮9g 枳壳10g 猪苓10g 泽泻30g 桂枝6g 天麻10g,7剂。 吩咐每日饮水量减少至1500ml-2000ml。 二诊:2021年6月18日。头晕减半,冷汗、睡眠改善;大便正常,日解1次。去年1月份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胸痛,不敢深呼吸,喜按压,服用抗生素后疼痛缓解,期间经常反复发作。近一周再发胸痛,隐痛,已服用头孢7天。服药后疼痛可缓解数小时。近一月每天睡前干咳较剧,持续半小时,需饮水润喉后才够入睡,寐可。讲话多后痰多,色白质粘,音哑。舌脉如上。 方药:中药守上方加蝉蜕6g、木蝴蝶5g,7剂。 三诊:2021年6月25日。头晕已除,声音改善,寐可,纳欠,大便正常,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治法:益气健脾渗湿。 党参15g 茯苓10g 炒白术10g 薏苡仁20g 砂仁5g 桔梗3g 白扁豆15g 炒山药15g 陈皮9g 木蝴蝶6g 蝉蜕9g 山楂5g 炙甘草6g,7剂。 按语: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并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不作眩”,提出了痰水致眩说法。患者日饮水量达3000ml.苔薄腻,有牙痕,疲乏气短,昏蒙,纳差,冒冷汗,大便稀,此属脾虚失运,湿邪困脾,聚为痰湿,上蒙清窍,清阳不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音出下窍”。防风提升清阳,使清阳出于上窍,泽泻者渗湿,使浊阴出于下窍,清浊分明,眩晕自止。林礼丰说“泽泻气味甘寒,生于水中得水阴之气以下走,然犹恐气下而复上,故用白术之甘温崇土制水者以堵之,犹治水者筑堤防也”。再加茯苓、党参健脾益气。五苓散中桂枝不但温阳化气,则兼解肌发表之效。猪苓加强渗湿功效。陈皮健脾理气,枳壳理气宽中,使气机宣通。天麻为息风治眩之要药,李东垣说:“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也。”二诊患者头晕减半,一切症状改善。近一月睡前干咳,音哑,加蝉蜕、木蝴蝶利咽开音。三诊患者头晕已除,用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本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再加山楂理气以助运化水湿之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