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授中的教授”如何以古代书院精神授课?

 科教评论 2021-08-18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院。1926年6月,36岁没有学位的陈寅恪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受聘于清华大学,同时在北京大学兼课的陈寅恪教授语文、历史和佛教研究等课程,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陈寅恪的学问之高,时人无出其右者。他被尊称为“教授中的教授”,教授之间有不同见解,也常常要求教于他。
  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陈寅恪有个习惯,他上课必定是身着长衫,收拾得一丝不苟,显得庄重而神圣。他讲授佛经文学、禅宗文学的时候,一定是用黄布包着书来的;而讲其他的课程,他带来的书则是用蓝布包裹着的。他在课堂上博古通今,各国语言、各种史料信手拈来,凭一个小小的细节,便可以讲出大千世界,而且“创见极多,全非复本”。

陈寅恪讲演,研究院主任吴宓风雨不误,一定来听讲,朱自清来,北大外国教授钢和泰(波罗的海德国人,俄国男爵,汉学家、梵语学者,北京大学梵文与宗教学教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教授)也来。季羡林那时还是专修德文的学生,也选修了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他回忆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

1944年,陈寅恪的右眼已经视网膜剥落而失明,左眼也仅剩一点点微弱视力,他备课与写作都十分吃力,就连学生的考试分数,也只能让大女儿陈流求帮忙誊到成绩单的表格中。  

每天上课,他都先在黑板上写好要讲的重点,然后坐到椅子上,闭着眼睛开始讲课。他在课上也叫学生朗读课文,哪怕读错一个字,都必须停下重读。再小的脱漏也逃不过陈寅恪的耳朵,那些文章典籍就像长在他心里一样。
    1945年,陈寅恪手术失败,遭遇人生最大的打击,双目失明了。抗战胜利后,1946年4月,重返清华园新林院53号,陈寅恪已是盲人教授。校长梅贻琦劝他休养一阵,陈寅恪不从,
“不教书怎么能叫教书匠?我每个月薪水不少,怎么能光拿钱不干活呢?”
    1948年,解放战争在东北、华北展开,时任岭南大学校长的陈序经邀请陈寅恪南下广州任教。在广州中山大学的陈寅恪故居前,有一条白色的水泥小路。这是陈寅恪到岭南后,当时的中共中南局领导嘱咐为他修建的,以方便陈寅恪在工作之余散步。这条路,就是今天中山大学里著名的“陈寅恪小道”。故居二楼的西面有个大阳台,便是陈寅恪当年授课的教室。学生的椅子是扶手上带小桌板的,密密排了十几把。墙上挂着小黑板,旁边放着藤椅,陈寅恪上课时就和学生面对面坐着。1953年至1958年,这里是陈寅恪最后的课堂。
   当时他每周上两次课,为历史系高年级讲授《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等。课安排在上午,因此设在西面的阳台,避荫又凉快。学生早早来坐好,等助手黄萱摇铃,穿着长衫,戴着帽子的陈寅恪就拄着拐杖慢慢走到藤椅前坐下,开始讲课。
    这些内容本是30年来滚瓜烂熟的,但他仍旧重新备课。他曾多次对女儿说过,即使每年开同以前一样的课程,每届讲授内容都必须有更新,加入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发现,绝不能一成不变。他曾说: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陈寅恪是说一不二的人,这使他很累,也使他了不起。
    陈寅恪讲课,不管是教室站满了人,还是只有一个人,他总是一视同仁,是以古代书院的精神授课的,师生之间以学问道义相期。后来成为陈寅恪助手的胡守为
(中山大学历史系硕士生导师,生物学家胡适宜之弟),清晰地记得,有一天一堂课他是唯一的学生。当他来到陈宅时,陈寅恪正在工作。胡守为来后,先生挪步到楼上,下楼时,竟郑重地换了一身装束:长袍。后任中山大学教授的胡守为说:“这件事对我的教育很深,这就是为人师表啊!”

陈寅恪讲课,慕名而来的学生常常听不懂,听课的人数也就越来越少。但只要是从国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是大家,其中有语言学家王力、敦煌学家姜亮夫、历史学家谢国桢、考古学家徐中舒、文献学家蒋天枢,还有刘节、胡守为、刘适……

     胡适在1937年2月22日的日记中称:“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为人师表,垂范后世,陈寅恪是也!

更多文章,请持续关注!

天下竟有这样不遵医嘱的名人!

他们为何成为学校的精神象征?

全网唯一!本公众号作家作品走进部编语文教材!

“教育对教育,大学对大学”他最早对标世界名校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兼容并包,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蔡元培

被毛泽东叩写“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原来是他

家庭教育电视访谈:亚波评论钮维萍做客“教育面对面”

作者简介:崔鹤同,笔名春秋,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发表作品,已发表作品200余万字,《读者》《意林》《语文报》签约作家有文章分别入选小学和大学语文课本,全国20位中高考作文热点作家之一。曾致力于哲理散文随笔的创作,为青少年报刊所青睐,文章被《读者》《人民文摘》《青年文摘》《青年博览》《意林》《知音》《剪报》等众多知名报刊转载,并为百余种丛书选录,也为多种中小学语文课外读本及作文辅材收编,并多次作为中学语文考试试题选用。近几年又热衷于民国名人的阅读与写作。

    已出版发行哲理随笔集《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你究竟在为什么而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