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买前自动驾驶,出事辅助驾驶,买车时最该关注什么?

 My车轱辘 2021-08-18

近期,自动驾驶事故可以说是接二连三地发生,这也引发了群众对这项“先进”技术的质疑。但自动驾驶事故频发背后的原因,其实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车企和销售的过度宣传或许才是事故最直接的诱因。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买车前还是“自动驾驶”,出事后就变成了“辅助驾驶”的现象。那么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自动驾驶呢?

 

“自动驾驶”不值得信赖?


首先,自动驾驶一直有着明确的分级标准,从L0到L5分别代表着从完全人类驾驶到完全无人驾驶的各个阶段。
 

但我们会发现,尽管车企会在配置表上谨慎地标注L2级或L2.5级,但在中文表述上却千差万别,部分自动驾驶、智能辅助驾驶、安全驾驶系统等等,每个车企都有不同的解释。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大多数人对自动驾驶的分级标准都没有太多概念,也就干脆直接理解为“自动驾驶”。
 
在日常驾驶中,“自动驾驶”也的的确确能带来不错的体验,能够帮助驾驶员省去许多繁琐的操作,还能进行自动泊车。不少用户甚至会高度依赖“自动驾驶”,却没有意识到这背后极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对消费者在自动驾驶方面的正确引导非常有必要。随着近期自动驾驶事故持续发酵,一些智能汽车业内大佬也纷纷现身说法,对自动驾驶等级的界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威马汽车CEO沈晖表示,L2级别辅助驾驶功能,驾驶员是功能操作主体,也是责任主体;L4以上级别自动驾驶功能,车内无人状态下,操作主体是车辆本身,责任主体当归属主机厂。
 
理想汽车CEO李想认为各方需统一自动驾驶中文名词的标准,避免夸张的宣传造成用户使用的误解。并建议统一名称:L2=辅助驾驶,L3=自动辅助驾驶,L4=自动驾驶,L5=无人驾驶。以达到明确界定人和车的责任的目的。
 
对此360创始人周鸿祎也表示赞同,并表示人工智能不是营销话术,没有那么神奇,自动驾驶无人驾驶还有很多路要走很多坑要填,不能为了营销误导用户。
 

配置选择别被带偏了


作为消费者,适度使用汽车智能化技术能提升出行体验,但不能过度依赖,将宝贵的生命交给机器。那么在我们买车的时候,哪些配置才更值得我们关注呢?
 
首先一定是一系列安全性配置,比如说安全气囊,虽然如今的新车都会配备安全气囊,但配置的数量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很多低配车,只有主副驾驶气囊,而且只能对正面撞击触发,并不能发挥全面的保护。所以说气囊的数量一定不能少,除了主副驾驶气囊,侧气帘、头部气囊、膝部气囊最好都配齐。
 

另外就是ESP、ABS、主动刹车等能在驾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配置。比如ESP可以在车辆速度过快,出现转向过度或者转向不足的时候,控制单个车轮的刹车,让轮胎恢复抓地力,避免车辆失控;ABS是防抱死系统,最大程度减轻在刹车踩死的情况下轮胎突破摩擦力极限而打滑的情况。
 

主动刹车则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主动配置,精准检测与前方物体的距离,预判出危险时会自动施加制动力,最大程度避免司机分神或反应不及时发生意外。
 
还有一点比较容易让人忽视的,那就是车身的结构以及用料方面,也就是车身高强度钢材的比例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考虑因素。这方面消费者可斟酌参考车辆在专业碰撞测试机构的测试成绩。虽说成绩好的不一定就是好,但成绩差的那就能避则避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主被动安全配置方面我们需要多加考虑,其实在车辆的结构设计上我们也需要严格把关。
 
比如说有些厂家为了应对碰撞测试,针对A柱进行加强,但这也导致A柱粗大,增加盲区范围,一定程度上影响驾驶安全性。
 

还有一个则是自动车灯,汽车灯光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照明,还会影响到其他车辆的判断。自动大灯不仅能在夜间和过隧道时及时打开周身灯光,部分高级的自动大灯还能在保证照明的情况下避开其他车辆,避免自身炫目的灯光引发交通事故,这一点在夜间行驶时还是很有必要的。

如今,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也越来越追求驾车出行品质上的提升,因此高颜值、高智能、高舒适的车型往往更能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但这也一定程度上带偏了汽车市场的消费观念,弱化了消费者对安全性方面的关注。但对于驾车出行,安全始终是第一要素。

REVIEW

点击图片,回顾近期精彩文章

【轱辘试驾|第二代长安CS55PLUS】

轱辘试驾|奥迪Q7

【上半年SUV保值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