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南文化之谜:神秘的“二次葬”,与壮族惊人相似!

 鹭客社 2021-08-18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那天,在泉州南安九日山,越过“琴者之墓”后向丛林深处前行,意外地走进一大片的乱坟岗。

乱坟岗上怪岩嶙峋,枯藤横亘,随处可见神秘的陶瓮。陶瓮是有盖的,盖顶有的压着纸钱。瓮身或书“公坟”、“妈坟”,或书“大丁”、“吴怨”,等等。陶瓮有的藏于洞中,有的置于岩前。瓮边石壁,不乏红漆漆“金圭”两字者。同时,还不时还可见红漆的小圆圈。

这让我想起了“瓮棺葬”及与“瓮棺葬”密切相关的“二次葬”。

瓮棺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全球性墓葬形式,“二次葬”(“捡骨葬”、“洗骨葬”)或为其遗俗。这是一种从史前至今一直沿袭的古老葬俗。奇怪的是,二次葬在北方于汉代渐渐消失,南方则不然,一些包括壮族在内的百越民族后裔,与及客家人、闽南人,至今皆有此俗。如果认真进行调查,此葬俗的覆盖地,很可能远比想象中的更为开阔。

在一些介绍客家“二次葬”的文章中,很多人认为客家人的”二次葬“很可能与客家人的迁徙有关,但大量的事实证明,此“二次葬”更可能源自南方古百越族。

闽南人的“二次葬”同样如是。

葬俗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民俗,葬俗相同,意味着什么?过去,我在研习百越文化时,一直就在思考这个问题:闽西南的“二次葬”会不会正是百越遗俗的证据。

此次九日山之旅,是我第一次大面积目睹“二次葬”遗俗!

上篇文章发出后,读者们热烈留言。

一是关于那红漆的小圆圈。有位每年都到这个地方扫墓的本地人告诉我,这是因为一些历史久远的祖先坟墓,在不知道先祖名字的情况下,就会画圆圈代替。还有一位本地人告诉我,画圈圈有两种意思,一种是逝者久远,而且墓地遭受过严重破坏,后人只知道墓穴位置但不知道逝者是男是女,没办法按公、妈来称谓,所以在墓碑上画圈圈代替,以此证明这是有主之墓;另一种是在墓地旁边的石头土坡等物品画圈圈,这是划地为界的意思,为了表示此石头或者土坡是墓穴的一部分,避免遭受破坏。

二是读者留言中称有二次葬的地方。有广西,广东河源、台山,浙江温州,厦门,泉州,宁德寿宁、三明沙县等地。

三是关于瓮的叫法。闽南人叫“皇金”、“金斗”、,广东人叫“金塔”。

四是关于闽南人的“二次葬”葬法。人死后,先用棺材葬,一些年后开棺捡骨,把整具骷髅清理干净后按顺序排好放进瓮里,再放进坟墓中,这时的坟墓就比较讲究了其中,头骨会包起来,男性包得圆圆的,女性会在头顶留一个小辫子。没能力或者没有找到合适的宝地的则先寄存,等一些年以后再安葬。

近日,我认真查阅了不少关于“二次葬”的资料,特别是关于壮族的“二次葬”的资料,不能不说,闽南的“二次葬”与壮族的“二次葬”、客家人的“二次葬”之间,相似度极为惊人。

是恰好的相似,还是有同源关系?值得深思!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后者。

针对闽南的瓮棺葬,《鹭客社》将继续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也欢迎知情的读者,提出自己宝贵的看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