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闲话知青 || 金矿

 一犁_书馆 2021-08-19


作者:金矿

知青这个名词眼下年轻人生疏了,这某种程度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因为当时大学停办,工厂也很少元气,城市当时有六届中学生很难安排就业,吃饭问题不好解决。大概才出现了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样就把几百万的城市中学生都推到了农村,这就叫知青下放。

说实话,我们当时也是老三届学生,失学回到农村那是天经地义,不过后来也有回乡知青的说法。要说知青在乡下,最长做农民要有十年时间,因为政策落实基本回城安置,即使在乡下成家的也都有了稳定工作。要站在城市人角度他们惯宝宝,下乡也确实是吃了好多苦,从文革后期的伤痕文学,包括到现在放的《知青》那部电视连续剧,都是在为这一代人鸣冤叫屈的。

也许我是当时的回乡知青,要谈文化也不比他们差,加上同时代的人,和他们这帮人都有点共同语言,所以迄今还有好多知青和我保持着来往,知青四十年和五十年,他们好多人回第二故乡,我都参加了接待。总为他们那段荒废的青春感到可惜,也算是对他们寄予一点同情,好像我是当年贫下中农,对他们要尊重的。

不过有一点,我倒看不起那些迄今仍然趾高气昂的知青,他们那种诅咒似乎怪到外国,认为是农民叫他们来受苦,认为他们高人一等就不应该和不识字的农民生活在一起,好像他们就天生应该是城里人,是农民耽误了他们的青春。个别人的这种记恨我还有点看不顺眼。

哎,我在想的,你们知青眼下也都进入了老年。你们还有什么话要说嘛?其实,我们这些农村阶层的人看得清楚,农民对你不薄,农村对你不薄,即使有一些个别现象,那也只是你们不理解罢了,要说当年的农村和农民还是付出代价的。而且是付出很大代价的。

难道他们还不理解农民虽然有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但心地都是十分地善良的,而且是无限地善良。有几位知青来到一个贫困的生产队,那村里的大爷大妈还真把他们都当着自己的孩子。当时已是临近春节,农民生活很艰苦口粮很少,家里的很有限年货都是送到知青组去,有鸡鱼肉蛋,咸肉都是腌制地好好的,馒头都是用篮子送去,家里却留的很少。

有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也就是这一家太困难,粮食卖钱看病,家里没有蒸馒头糕,那是一对老夫妻在天没有亮就出了门,到近二十里地的村庄去讨饭,晚上回来把讨来的百家馒送到知青点,给这些城里的孩子吃。而这对农民夫妇春节依旧吃糠咽菜。后来有人知道这件事,问农民夫妇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家说的好,这些孩子离开父母娘老子,我们也等于是他们的父母呀。说一个小队人都给知青送东西,我们老夫妻也不能做矮子。

还有就是知青有个头疼脑热,基本都是房东农民照顾的,有一家住两位知青,一个知青突然得了阑尾炎,房东大爷找来邻居连夜把知青抬到几十里外的中心卫生院做手术,没有钱交手术费,这位大爷第二天就把辛辛苦苦养一年的大肥猪卖了,这还真像战争年代军民那种鱼水关系。

要说知青到乡下,是带来了城市文化的灌输,这话说的也有道理,但是从某种程度上也压制了农民文化的发展。殊不知那个年代农民子女上学读书多不容易,然而一个公社来了上百乃至几百个知青,农民之女同等学历的人就被压制了,为了照顾知青情绪,几乎所有就业的单位和名额都被知青占去了,像民办教师、赤脚医生、粮管所供销社的工作人员,还有上面的招收农民工、推荐工农兵学员、征兵等等。难道地方同学历的青年就不是人才吗?说个不客气的话,连当个生产队会计都使用知青。我们那一批回来的高初中学生,有好多人都是一直在劳动,到恢复高考时回乡青年多结了婚,再加上很难复习,他们都做了一辈子农民。

要说那个年代的农村还真苦,包括知青下乡的最初阶段。农民的工分值,一个劳动日也就是一两毛钱,每个人口的口粮只有三百斤左右的半成品粮,也就是稻子,加工后一斤还不到七两,那时候我们小孩子肚里油水一顿能吃三碗饭,你说半斤米能填饱肚子吗?只能搞青菜萝卜代食品,常年都处于半饥饿状态。而上山下乡,常规每个生产队都要安排好几个知青,这样就把本来生活困难的农民更雪上加霜。我听一些老生产队长回忆,知青来每一个社员口粮每年就要减少五十斤,还有劳动收入,以及烧草燃料。

就这样,农民还是把知青当着自己的孩子,他们对知青要比自己的孩子心疼,哪家能吃到一点好东西,都要给知青送去,哪家来个亲戚,都要请知青去陪客。也就是说农民情愿过苦日子,都不能让知青挨饿。哎,如果个别知青到现在还一直诅咒当年农村日子,那是他们自己在城市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到农村就受不了苦了,其实农民老伯就那种能力,要说苦活,其实农民的苦活要超知青的双倍,农民和知青一起劳动,还能让他们过分担当苦活吗?

哎,并不是我为农民说句话,要说知青苦,农民应该更苦,就包括我们这些和知青同时代的文化人,这辈子也比知青苦多了,所以,知青到农村,如果把怨气发在农民身上,那就是不讲良心,没有人性了。

过去的时代已经不值得诅咒了,知青下农村那已经是必然的历史,目前这一代中央领导人好多都当过知青,大概那一截吃苦的历史也正是他们奋进的基石,所以,我总认为我们知青到了晚年,生活应该不错了,还是应该要留念第二故乡,还是要感恩当年的农民房东,因为你们也曾经受过这些老区人民老区后代的恩德呀。还有人说,眼下农村比城市好了,好多农村人都到城市买了房子,年少一代还培养上了大学,还说那些老年人在农村养老都吃原生态绿色食品,天天满眼葱绿,碧水蓝天好自在呀。

哈哈,你们知道吗?农村人进城靠的是苦力打工,木匠瓦工收废品做保姆,你看到没有?老年农民在乡下无人照应,七十几岁人还在田里劳动呢?生活费那里来?哎,知青朋友,有空去看看房东吧,也许他们能见到你们一眼就感到欣慰了。


作者简介

金矿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淮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淮安区首届文化艺术名人,南闸民歌非遗项目省级主要代表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