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米

 江北大汉 2020-10-22
在农贸市场买菜,自产自销区一位平时非常熟悉的奶奶热情地向我推销她的玉米:“来几根尝尝?嫩嫩的、甜甜的……”我一笑:“谢谢!前些天刚刚尝过新。”我又对她身边另一位70上下卖鸡蛋的大爷说:“从前我插队当知青的时候,一些社员在地里干活儿,会挑那些稍稍嫩一些的玉米当场就啃——那年代似乎什么东西都好吃,什么东西都能吃,山芋、花生甚至于青蚕豆,大家伙儿在地里刨出来摘下来,随便在衣服上擦一擦就可能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就连小麦,也有人从穗头上捋下,在巴掌心里搓一搓,吹去麦芒,一口捂到嘴里……要度命呀!”
卖鸡蛋的大爷有些惊讶:“你真插过队?”我笑道:“那还能骗你?”大爷说:“那你也是吃过苦的。”我说:“也算是吧。不过,话又说回来,我总觉得,那段经历还是有价值的,比如说,我就因此比那些没有插过队的城里人,对于农村、农业、农民的了解要多出一些,对于种田人自然也会更多尊重,更多感情,更多理解。”
屈指算来,我插队农村当知青,已经过去40多年了。那时知青的口粮国家按照每月34斤的标准予以补足,理论上来说,应该不会饿肚子。但是,因为补足是在年底,所以,平时的我跟生产队的社员们一样,按月到生产队分粮。每月从生产队可以分多少粮食?30斤。并且是没有经过脱粒加工的稻谷、玉米等。而稻谷脱粒加工后,30斤只能得到大约20斤米,这样算下来一天的口粮只有7两米。也因此,不是很会过日子,不会像其他社员那样善于“瓜菜代”的我,有一次因为断顿,竟然有整整一天没一粒米下肚。
比起我来,队里更惨的情况还有并且很不少。举例说,有户人家父子两人都人高马大,如果让他们敞开肚皮吃,我以为三五斤大米饭根本不是问题。所以,生产队所分的口粮最多也只能维持他们一半的日子。那另外一半的日子怎么过?将病死的牲口如猪、羊等弄回家洗洗刷刷充饥是一个方法,而利用给生产队“看青”的机会“偷青”——即把未成熟的庄稼,如玉米、山芋、萝卜等偷回去也是一个方法。他们挺过没粮的日子的最后的方法是,不吃不喝,父子两都躺在床上。
这样的日子真的不堪回首。今天的农村,吃饭已经不是问题,吃好,手头能够宽松一些,让日子过得更自在才是很多农民的追求。而就今天农村年轻的一代来说,他们也不是问题: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读书上大学等方式,从农村走进了城市,过上了幸福的都市生活。还有一些人则因为拥有一定的手艺,或做木工或做瓦工或漆工,或者进了服装厂、机械加工厂等乡镇企业,能够获得不菲的至少也是比较稳定的收入,小日子过得十分滋润或者比较滋润。有些难的是今天农村中70岁上下或者更高龄的老人。为什么?因为他们基本已经失去了挣钱的能力。
人活在这世界上,吃当然是头等大事,但人要活得有一定的质量,有一定的尊严,称得上“生活”,恐怕仅仅有得吃还是很不够的。作为他们的儿女,不该忘记他们的养育之恩,应该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给他们必要的物质帮助——这固然是一种情分,也是法律要求。但作为政府,是不是也该对今天的农村老人予以必要的关照呢?——农保因为标准惨不忍睹,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比如说,据我所知我们这里,一个月只有100多。因此,在今天国家综合实力已经提上来了的情况下,是不是也该适当考虑这一人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