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70篇 《黄帝内经》的四季养生要义(2)

 同人王皓宇 2021-12-24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一年四季变化规律促进了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各种生物的周期性变化。由于运动和变化的存在,生物才有了生命和生机。人类是自然变化的产物,人体的肝、心、脾、肺、肾都是在自然变化中产生的,只有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人体的五脏六腑才可以得到自然能量的滋养,才能在宇宙不断的变化中保持同步,维持相对健康的状态。

《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黄帝内经》这一篇之说以称作“四气调神”,是因为我们人体依靠自身的能量(气)感受到了气温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假如说我们的生命结束了,我们自然无法感受到四季节气的变化。我们周身是被自然之气包围的,所以我们要顺应气的变化来生活,顺应寒热温凉的变化,这是使身体健康的一个前提。人类和地球上的生物依靠太阳的光和热得以生存变化。天气只有是清净的,才能透射出太阳的光和热,所谓“藏德”是指天地阴阳的自然法则中,自然属性为“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所谓“天明”是指天气酷热,天空中已经没有了清净之气,取而代之的是由于酷热使地上的水气蒸腾,但又不能形成云朵,这样在空气中形成了湿热气候,而大地干燥缺水。由于湿热的气候弥漫在空中,日月的光线被遮拦,日月的轮廓已经难以辨清,因此出现了日月不明。在这样的时候,湿邪浊气就会侵入人的皮肤毛孔和九窍,从而造成疾病。

由于湿热的气候弥漫在空气中,而形成“地气冒明”,地气上升后像帽子一样瘀阻在空气中。如,在大陆南方尤其是云贵川一带,因夏季天气炎热,蒸腾地上水湿而成湿热的气候,地气上变为雾而遮住天明。因此“云雾不精”、“白露不下,交通不表”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于云雨不能正常地形成与转化。所以西南云贵很容易形成所谓的“瘴气”、地域流行性疾病比较高发。

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雨滴和雪花就是由它们增长变大而成的。在云里,小水滴要增大到雨滴的大小,首先需要云层很厚,小水滴浓密,含水量多,这样,它才能继续凝结增长;其次,在云内还需要存在较强的垂直运动,这样才能增加多次碰撞合并的机会。而在比较薄的和比较稳定的水云中,小水滴没有足够的凝结和并合增长的机会,只能引起多云、阴天,不大容易下雨。“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的形成还需要天上的云凝结成水滴,也就是需要天空中有寒,寒导致凝结。“天明则日月不明”是由于天气过热,在一定的条件下,天地之气形不成正常的转换,因而不能形成云雨,湿热的气候弥漫在空气中,因而出现日月光线不清晰的现象。同时由于湿热气候的郁阻,“阳气闭塞,地气冒明。”因为没有云雨的形成,天地阴阳的交感就不会发生,万物的生机也就因此而不能延续下去了。万物的生机不能延续,即使高大的树木也会大量枯死。不利于万物生长的恶劣气候就会到来,风雨不能及时下降,草木就会凋零枯萎而不能繁茂。台风刮过来,暴雨屡屡突降,天地阴阳、四季之气不能相互保持协调,同时背离正常规律,那么万物将活不到各自寿命的半数就会完全死亡。只有懂得养生之道的圣人才能够适应四季阴阳的变化,所以他们的身体从无大病。如果万物都能像圣人一样不去背离养生之道,能够适应四季阴阳的变化,它们的生气就不会枯竭。

春天是生发的季节,春天生发的能量场在人体上形成了肝胆,肝胆主管人体的生长之气。如同树木生长需要阳光也需要雨露一样,我们可以理解为肝阳就是温暖促进肝气生长的能量,肝血就是滋养肝气生长的雨露。如果违背春天这种柔弱生发的气机,就会导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肝系统就会吸收不到足够的来自自然的营养,肝气也不能生发供养心脏系统。

夏天是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这种宣发鼓舞的能量场在人体上形成了心和小肠。心脏的起搏负责将人体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再回收到心脏来。夏天的天气炎热,受太阳的作用,人体很容易出汗,气血很容易蓬勃宣通到体表。如果违背了夏天鼓舞宣达的气机,就会导致“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心脏运化血液的能力就会下降,人体的津血就不足以输布到五脏六腑和体表,人体的抵抗能力就会下降。心血运化失常,人体的神气就不能跟随血脉流转,很容易出现抑郁、心气不足等状况。

秋天是太阳辐射开始减弱的时候,肺的呼吸作用将人体的元气从体表回收到体内,将人体的精华物质交付给肾进行存贮。如果违背的秋天养收的气机,则会导致“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肺脏就很容易枯萎,令肺的呼吸不畅而产生拥堵感。当人体肺气呼吸宣发不足时,就很容易导致盗汗或者少汗,肺气宣发无力就很容易出现失眠、焦虑等状况。

冬天是天气最冷的时刻,如同自然界的植物一样,植物会脱水将精华物质浓缩到种子中去。肾的作用是贮藏人体的精华,违背冬天的收藏之气就会导致“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人体的肾气不足,身体能量供应失常就会很容易发生泄泻的情况。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这段话的意思是:大自然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发、壮大、收敛、闭藏的根本。懂得养生的圣人在春夏两季按照自然的特点,吸收自然的能量、滋养了人体生长生发的功能。在秋冬两季按照自然的规律,保存了人体的精气,让生命有了资本去运行,所以能同万物在生发、滋长、收敛、闭藏这些方面保持一致。违背了养生之道的根本规律,就会摧残人体的元气、毁坏人的身体。所以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的起点与终点,是生死的根本。违背了这个规律,灾祸就会产生;适应这个规律,就可以避免疾病。所谓的养生之道,有智慧的人会遵行它,愚蠢的人们违背它。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生命就可以好转,违背四季的阴阳变化人就会导致生命的生机被灭亡。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有智慧的人通常是在疾病没有发生前就进行预防,在祸害没有发生前就进行干预。疾病已经生成然后才去用药治疗,就像是口渴了然后才去挖井、战斗已经开始了才去铸造武器—样,不是太晚了吗。

实际上,现代的医疗体系重于看病,而忽略了告诉人们去如何保持健康。现代社会的很多疾病经过复杂的治疗后(切割、化疗等),人体的气血严重损伤,很容易会导致人体长期处于一种较弱的生命状态。现在的教育体系严重缺乏如何告诉少年儿童保持健康的道理,而早在几千年以前,我们的老祖宗已经在《黄帝内经》中深刻的揭示了该如何保持健康、避免疾病的道理。

民族是由每个个体组成的,只有每个个体健康了,整个民族才会健康强大起来。

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领导人在多个场合谈到了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中医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复兴中医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让更多的中国人学习和了解《黄帝内经》及其内涵,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作者原创,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