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香炉山(三):饶家河里书声远(中)

 佷山访古 2021-08-19

“青天”已逝,正气长存

《七品芝麻官》中有句话说的好:“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中国古代,从来都不缺乏,也不歌颂单纯的廉吏。因为常有一些昏庸无能、胆小怕事、迂腐懒散之人竟也跻身廉吏之列。他们“在其位不谋其政”“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从某种程度上讲,与贪官并无二致。

嘉庆《彭山县志》记载的饶觐光事迹

从古至今,百姓渴望循吏。何为循吏?在二十四史以及地方志的记载中,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官员就是循吏。在传统戏剧的演绎下,他们被民间称为“清官”,乃至“青天大老爷”。长阳饶觐光,算的上一位循吏,一位“青天”。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饶觐光父亲饶琇在正直为人、勤勉工作上的身体力行,给后来从政的饶觐光作出了表率,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道光《云梦县志略》记载的饶琇事迹

饶琇是乾隆时岁贡,官云梦县训导(教职),觐光为其次子。道光《长阳县志》将他列入《孝友传》,说他“未冠失父,事母以孝闻”“自少廉介自持,终身如一日”。这是他的德。道光《云梦县志略》将他列入《名宦传》,说他“训课生徒勤恳无倦容,士论翕然”。这是他的绩。

在父亲的影响下,饶觐光从小就树立了为国为民的远大抱负。他师从云梦县廪生赵士㭻(后为乾隆丙戌科进士)等人,刻苦学习,别有心得。乾隆四十二年(1777),觐光参加丁酉科湖北乡试,成功考中举人(清代长阳十二名举人之一),取得了担任州县地方主官的资格。

道光《长阳县志》将饶觐光列入《乡贤传》

饶觐光的官宦生涯是在四川度过的。据长阳旧志记载,他“历署嘉定、茂州、洪雅、酆都等府州县事”“官四川彭山知县”。今已考者,有酆都、洪雅、彭山及新宁四县,其在嘉定府、直隶茂州任职情况不详。从乾隆五十八年(1793)担任酆都县知县,到嘉庆十一年(1806)卒于彭山县知县任上,饶氏在蜀中为官至少十三年以上。他做官的地方,如同家乡长阳一样,多属山区僻县,在各地的时间也或长或短。但无论怎样,他都爱岗敬业、秉公用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公生廉,廉生威。秉公执法、不畏强权,是饶氏从政的写照,也让他赢得了“青天”的美名。长阳旧志,记载了饶氏担任彭山县知县期间(嘉庆八年六月至十一年十二月)发生的一件事儿:

“饶觐光,与兄龙光,弟锡光、葆光,互相师友,皆邑之名士。觐光官彭山,有富翁女,许字某生,翁病其贫,故毁盟,乃造男女各不愿状,以千金贿饶乞判离。饶许诺曰:'明日招汝婿来,以势迫之,蔑不济矣。’翁喜甚。后婿至,令翁携女登堂面质,数之曰:'彼儒士,配汝女不辱矣,弃之何故?且汝肯以千金予官,独不肯以千金予婿,是市侩也。’飞数签下,将责之。翁乞,免。乃出所贿千金曰:'速为婿置田宅,今日良辰,即此行嘉礼可也。’翁唯唯,乃以仪仗鼓乐陈于堂,送之归宅。”

饶氏公审市侩老翁,巧配“鸳鸯”,从而大快人心,这件事从此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在饶氏后人的记忆中,还有一个饶觐光秉公划界的故事,可能发生在他署任洪雅县知县(乾隆六十年至嘉庆二年,家谱称任彭山知县期间,与事件发生地点峨眉山不符)期间。传说峨眉山上由于富豪称霸,地界复杂,多年难以分清是非。经觐光多方查访,获得真实情况,便于某日招来各路富豪及贫民百姓,一同上山,查看地界。但当时峨眉山上顿起大雾,能见度很低,且久久不能散去,按一般人的人为,勘界工作应搁置再行。但饶氏并不放弃,坚持开展。也许是他的行为感动了上苍,以致他每到一处,便云收雾散。他以原始地契为准,一五一十秉公划界,使遭受富豪土地强行兼并之苦的百姓重新得到了土地,并当即埋下界桩,使富豪无话可说。得到饶氏撑腰的百姓,认为他顺应了天意,所以天顺人意,纷纷称饶知县为“青天”。也因为这个故事,饶氏子孙们都称自己是“饶青天”的后代。

饶觐光虽出生富家士族、官居令长,但他心系百姓、同情弱者。有一次,一个挑窑货的挑夫,不慎被一块横在路边的石头碰倒,将窑货摔得粉碎,断了全家生路。他悲痛万分,在路旁呼天喊地,捶胸顿足。这一幕,刚好被出巡回衙的觐光看到,便对他说:“还不快去衙门伸冤?”挑夫叹气道:“自己摔坏的如何申得了怨呢?”只见饶说:“明明是那石头碰坏的,怎无伸冤之理呢?你只管将石头挑着跟我走,我愿替你鸣不平。”挑夫一脸诧异,只好挑着破窑货和石头,随饶大人回衙。进衙之后,饶令衙役将石头放置堂前,关上大门,贴出告示:“本日午时,饶知县大人亲自公审'石头案’。”城里百姓见了告示,觉得稀奇,到了正午,纷纷到县衙看热闹。饶令差役把守两侧门,规定观众从两侧进入大堂,每人须丢一文银在堂前筐中。只见饶端坐于堂中,佯装审案,时而让挑夫陈述,时而怒斥石头。一时间,观众云集,不到一个时辰,筐中银两积半。这时,饶将惊堂木一拍,宣布退堂,令皂役将石头押往河边,将其抛入水中,以示刑罚。待观众退尽,觐光将筐中银两如数给付挑夫,叫他回家安排生活。这时,挑夫如梦初醒,才知道是饶知县在帮他,于是叩拜在地,千恩万谢,感激不尽。

饶觐光出身书香门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每主政一方,都大兴书院,以为教书育人之资。他署任新宁县(今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区)知县(嘉庆七年四月至十二月)不到九个月时间,即与训导杨调元复建龙池书院(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明末毁于流寇之乱)于县城西门内、忠义宫后,延主讲董其事,并为书院置田,以作膏火之资。此前,建于乾隆二年的宕渠书院因白莲教起义已毁坏多年,饶氏此举可谓为新宁教育洒下了一场及时雨。

饶觐光《培葺桂香书院记》

彭山县自古文化昌明,名人辈出,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作品——《陈情事表》作者李密的家乡。嘉庆八年(1803)夏,饶觐光初任彭山知县,“念尊贤养士为政所宜先”,“量拨水田四十一亩,载粮八钱七分三厘三毫,取佃田压租银四十一两”,重修桂香书院讲堂,修建二门甬道及墙壁,使书院蔚为大观。并在前任解决书院“延师束脩”经费的基础上,为生童解决了膏火及月课奖赏的经费。为激励书院学生发奋读书解除了后顾之忧。第二年秋,面对文庙数十年失修,日渐朽蠹,碣碑残断的现实,他又勇挑重担,召集全县士商,募捐千余两白银,组织施工八个月,将文庙及附属建筑名宦、乡贤、忠义、节孝四祠重修一新。斯人已去,事迹长存。饶觐光振兴彭山教育事业的事迹,被永远记载在了彭山历代县志中。饶所撰写的《培葺桂香书院记》《重修文庙碑记》,为嘉庆十九年《彭山县志》所收录,是目前已发现的饶氏两篇文章。饶氏生前精心打造的桂香书院,后于道光二十六年更名为“江源书院”,光绪二十七年又改为彭山县高等小学堂。今天,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的最高学府——彭山一中校址,正是坐落在原桂香书院旧址上。薪火相传的彭山学子,正在这里续写彭山先贤的辉煌!

清嘉庆十一年(1806)十二月,一心为民的“饶青天”病逝在彭山县知县任上。一时间,苍山悲痛,碧水呜咽,失去良吏的百姓们个个如丧考妣,纷纷前来为饶知县送行。为了感激饶觐光为百姓作出的贡献,四川百姓集资,根据他生平长相,为饶锻造了一个铜像。这个铜像,高尺余,宽五寸,坐于椅上,头戴顶子,身穿官服,脚穿布鞋,五官端正,唇蓄三须胡,目视前方,正气凛然。这个铜像,为饶氏后裔历代珍藏于饶家老屋中,直到“文革”初期工作组上门没收,这座珍贵的铜像才不知下落。

据饶氏后裔饶泽汉、饶泽炎叙述,饶觐光去世后,其子饶宗瀛、饶宗涛将灵柩由川西辗转运回长阳,埋葬在今龙舟坪镇两河口村覃家河一处“风水宝地”。60年后,出嫁的饶氏女性后裔夫家人丁不旺,他们认为是因为这座祖坟“发内族不发外族”。于是在外族的干预下,饶觐光的坟墓又被折腾迁回饶家河。

饶觐光疑冢

今天,在饶家老屋通往方家坡的乡村公路边,有一座古墓。相传这就是清代长阳乡贤、四川彭山县著名知县饶觐光的坟墓。相对长阳若干“土豪”的坟墓,这座墓实在有点不起眼。可能因为“破四旧”的原因,墓碑早无踪影,墓前部分围石也已丢失,一劵青砖砌成的墓室裸露出来。如果这真是“饶青天”的墓地,面对如此简陋的坟包、破败的景象,则不得不让人心生感慨了。

饶家河全景

但无论如何,饶觐光的事迹还在,“饶青天”的英名尚存。比起一些当了一点小官就不得了的人,比起一些尸位素餐的人,比起一些自我鼓吹的人,长阳乡贤饶觐光先生,真的是大家,是孟子口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人!

(未完待续)

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得到了饶泽炎、饶泽汉、张万科、向大才、帅启祥等人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本图文系作者原创,其他媒体使用须注明作者姓名及本公众号名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