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龙山,一条恢弘的“龙脉”

 佷山访古 2021-08-19

在资丘镇对舞溪村孙家坡远眺引龙山(覃守宪摄)

本人在十年前曾写过一篇《隐龙山还是引龙山》的短文,对资丘镇西阳坡村引龙山的名称谈了点看法。前段时间,“佷山访古”微信公众号刊登了这篇短文。但我觉得还有补充几句话的必要。

龙崇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事业兴旺叫“龙腾虎跃”,中华民族叫“龙的传人”。即使在长阳,以“龙”命名的地名也数不胜数:县城叫“龙舟坪”,县城对岸的山沟叫“龙门”;县域有龙王冲、龙窝、五龙观、龙坪、龙池、回龙坳等地名。

古人无论帝王还是一般平民,都极其注重堪舆之说,在相风水时,将绵延的群山组成的“龙脉”视为巩固江山、繁荣宗祠、兴旺家族的凭借。封建时代的帝王以龙位相传,政权稳固叫“龙脉永固”。传说秦始皇为夺得天下,曾派人四处寻找周王朝的龙脉,将其斩断。朱元璋为了夺取元朝江山,派大将刘伯温在全国各地寻找元朝的“龙脉”。传说刘伯温在无锡龙山找到了元朝的“龙脉”,挖土掘井,将其斩断。金元明清四朝,都定都北京,就是看中了北京的“龙脉”:北京城外有太行山、军都山、燕山,“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层山带河,有金汤之固”。

甚至在长阳民间,也不乏这样的例子。静安人郑子华先生在《巴地沧桑》里,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当地传说,静安在古时候出过土王,这里因为风水好,清江两岸出现'竹人竹马’,反抗朝廷,朝廷为了破坏静安的风水,在向家古林开挖了一条长200米、宽约5米,深约3米的深沟,把向家古林从中斩断,挖断了向氏土王的龙脉。”并说:“这条人工挖开的深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清晰可见。”

即使一般平民,如果能选择一条龙脉而居,也是极理想的事情。因清江木船上行至资丘为止,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资丘成为鄂西的商埠口岸。但是如果没有好的风水,江西人、下江人,是不会轻易在此扎根的。资丘古镇背后海拔1430.8米的山峰,连接虎井口山十里长的山脊,酷似一条蠕动的长龙,龙头高高昂起,仰天嘶鸣。在古资丘人心目中,这不正是一条可以保佑商埠繁盛的“龙脉”吗?于是古资丘人虔诚地把这座山名为“引龙山”。1982年出版的《长阳县地名志》在“引龙山”条中说:“山岭起伏如龙,相传引来真龙一条,困于此山,得名'引龙山’。”足以证明引龙山是以形得名的。

在引龙山龙颈坳处远望万里城和后坪(李韬林摄)

久敬堂晏氏始祖晏再银于明初从江西南昌府迁至古资丘镇引龙山西麓的杨柳庄,繁衍生息,邻里对其妻潘氏有些抱怨。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潘氏病死,葬在与引龙山隔一条山沟相对的万里城。邻里乘潘氏子女没注意,将潘氏倒着葬了。多年后,一个高明的阴阳先生路过潘氏墓地,大发感叹道:“此地来龙!此墓前对高昂的龙头和蜿蜒的龙身,龙头与龙身之间还有一个'龙枕’。若能头枕'龙枕’,倒骑龙葬,后代发福应无疆矣!”这个阴阳先生所说的“龙头”、“龙身”,即今天人们所称的引龙山,“龙枕”即引龙山的脖颈处。

古资丘人将引龙山主峰的云烟雨雾,冠以“龙山暮雨”的美称,与“双桥弄月”等景点组成“资丘八景”。覃守宪先生在《老资丘》一书中说,引龙山的雨雾岚烟,分享给古镇居民的,是赏心悦目的享受。其实,古资丘人对引龙山是既崇拜又敬畏的:在引龙山山神布施甘霖时,赏之悦之;在引龙山山神惩罚干旱时,则抬着黑狗,敲锣打鼓,到山顶叩之拜之。

在海拔1200米处的龙颈坳拍摄的引龙山主峰(李韬林摄)

其实,古江西人、下江人选择资丘定居,都是相过风水的。他们在看中资丘面水、向阳和鄂西商埠口岸的条件外,还特别看重资丘背后有一条龙脉镇压邪佞。元朝末年,天禄堂刘氏始祖刘崇週偕弟刘崇远由江西瑞州府高安县徙居资丘,其后世在资丘西街建造宗祠;紫荆堂田氏始祖田子贤由忠州牧夷陵,举家迁徙到资丘泉水,其后世在资丘东街修建祠堂,均是如此。一个叫刘体臣的人,在《刘氏始祖茔山图记》中叙说资丘古镇的风水:“阡陌纵横,三元有不败之象;甲第繁衍,百代兆长发之祥。”并具体说明资丘的风水是“由观山村、天堰乡以来,起伏顿跌,三龟(三龟坪)赶金螺之形;照应回环,九脑(九脑头)结玉蓉之帐。陡起乳头,似丹凤而结穴;旁开围护,若白鹤之浴江。主峰既落,势若君王;群岫皆朝,俨如辅佐。马岭雪飞,预兆年之丰歉;龙山吐雾,足验时之阴晴……”一个叫田开丙的人,在为田氏始祖田子贤写的《肇祖贤公茔图说》里也说:“隐龙宝马,左绕无极三龟,右护三吉。”均足以证明,古资丘人都认为资丘古镇是理想的宜居之地。

2018年6月9日,我踏勘了引龙山主峰。在引龙山西侧,有一处庙宇遗址。这个遗址,见于光绪二年编撰的《晏氏族谱》的附图“九岭始祖妣潘孺人茔图”。茔图上,在引龙山右侧画着一座庙宇,表明在光绪之前的嘉庆、道光至同治年间,这里就建着一座庙宇。当地住民何宏胜、覃守本对我说,百多年前,西湾吕氏宗祠不顾资丘刘氏、田氏的反对,将这座庙宇强行撤毁了。起因是西湾吕姓认为,这座庙宇所处的“龙脉”太过强势,压制了他们建在上西湾的宗祠,造成他们家族日渐衰微。西湾吕氏在拆毁这座庙宇的同时,也在其集聚地西湾寻找“龙脉”。民国二十五年《长阳县志》记载,上西湾有个叫吕敏斋的人,在他住宅右侧的一片山岩间,听见水响,不见水流,遂堆煤、烧岩、泼水,崩开一个裂口,引出了一股泉水。他们全族以此为找到“龙脉”的幸事,在同治九年(1870)梓行的《吕氏族谱》里,在堂号“思敬堂”前,加上“见龙泉”三字,以“见龙泉思敬堂”作为其宗祠的堂号。与此同时,把西湾中村坡海拔800多米的一线挨着的几个山头名为“九龙山”,来与清江北岸的引龙山对峙,抵消引龙山“龙脉”对他们家族地脉的侵蚀。

光绪《泉水田氏族谱》中标注有“引龙山”。

在历史上,资丘古镇背后的这座山头,叫过“引龙山”,也叫过“隐龙山”。叫“引龙山”的证据如下:

其一,在引龙山主峰上,有一座由法名叫“续智”的住持和尚为他的师傅如意和尚修建的坟墓。如意和尚墓的碑文记载,如意和尚“于道光年间弃红尘而入见龙山,以为禅室。”表明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此山名“见龙山”,意即“出现龙的山”,与“引龙”的意思基本一致,表明“引龙山”是由“见龙山”演变而来的。

其二,清朝同治九年(1870)梓行的西湾思敬堂吕氏在《吕氏族谱》中明确将此山写为“引龙山”。

其三,1982年出版的《长阳县地名志》,也明确写为“引龙山”,并有文字说明:“山岭起伏如龙,相传引来真龙一条,困于此山,而得名引龙山。”

其四,在上世纪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引龙山一直在峰脊岭大队的管辖范围内,引龙山主峰及龙颈坳隶属峰脊岭大队十二生产队。全大队社员都叫它“引龙山”。笔者是峰脊岭大队人,成年后在峰脊岭大队种过地、教过书,熟知这个情况。

但是,也存在着“隐龙山”的叫法:

在引龙山主峰上,有一座庙宇住持景加科和尚的坟墓,景加科和尚生于道光十六年(1836),卒于公元1918年,活了82岁。景加科墓的碑文记载,他“终安厝为茔隐龙山”,表明在清末至民国初年,此山又名“隐龙山”。

光绪《晏氏族谱》中,将引龙山写为“隐龙山”。

1926年,一个叫田开阇的教书先生写了《登隐龙山记》。他在文中说:“既至,则见夫庙宇颓毁,前殿已崩,入观其象,剥落而不相识。”表明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引龙山主峰的庙宇才坍毁。2008年出版的《长阳文艺搜存集(续编)》收录了此文,但是,编者在此文的注释中明确写道:“隐龙山,又名引龙山。”

在几年前启动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中,与1982年出版的《长阳县地名志》里已有的“引龙山”的说法分道扬镳,将此山称为“隐龙山”。

今人覃守宪先生在他近年出版的《老资丘》一书中写为“隐龙山”。但是,覃守宪先生亲口对我说,他先前一直认为是“引龙山”,受流传的影响,写成了“隐龙山”。

西阳坡村山势陡峻,岩多土少,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恶劣,是县里有名的贫穷村。我固执地认为,如果说西阳坡村存在一条兴村之路,那么开发引龙山的旅游业,一定是发展产业的一个重要选项。引龙山曾以“龙山暮雨”的灵光异氛庇佑了资丘商埠的千年繁盛,其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而“隐龙山”的称谓是无力承担这份历史重任的。此为我极力为“引龙山”正名的动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