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阳碑刻】贵子桥碑

 佷山访古 2021-08-19

贵子桥及碑(向家舟摄)

贵子桥碑,位于湖北省长阳县龙舟坪镇王家棚村与胡家棚村交界处的柳津沟(又称“桥沟”)边、贵子桥东侧。该碑立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距今149年历史。碑为单体令牌碑,高108厘米,宽57厘米,厚15厘米。碑首书刻“贵子桥”三大字。正文14行,满行18字,叙述建桥经过及捐资人士姓名。撰文者、书丹者、匠师不详。

贵子桥碑是纪事功德碑,为纪念贵子桥落成而立。这座贵子桥,历经10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屹立于柳津沟边。此桥,为石块拱券、纵联砌成的石拱桥。据笔者实地测量,该桥长6米,高2.7米,孔跨2.3米,桥面宽2米。桥面之上,幽林环绕,兰草铺地;桥洞之下,溪流潺潺,鱼蟹游弋。人若置身此地,一定容易产生一种身在“桃源”的错觉。

贵子桥碑(向家舟摄)

此桥为何被称为“贵子桥”?据居住于附近的王家棚村原党支部书记邓长新及胡家棚村村民向某根据世代相传讲述:邓氏家族是下茅坪的大家族,晚清时有一位姓邓的地主,因没有子嗣,便许下心愿,表示如果有了儿子,便会领头在柳津沟上修建一座桥梁,方便乡民出行。也许是这位邓姓地主心诚,其后夫人果然为他诞下一子。于是大喜之余,他履行承诺,联合其邓家兄弟,率先捐出巨资,发动乡民,募资修建。此地向为沿头溪通往泉溪及高家堰佑溪所必经之地,常于洪水季节饱受涉水之苦的四周乡邻和攻玉寺僧人,也纷纷响应邓家人的倡议,量力而行,赞襄盛举。“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此桥不数月而完工。桥成之后,沟壑成坦途,路人不再艰辛。碑文上记载的首善有3人,即:邓智、邓明、邓清,出资最多,均为2串铜钱,其中邓智名排第一。如果传说属实,则“喜得贵子”的应该是这位叫邓智的人。

柳津沟,发源于龙舟坪镇王家棚村、胡家棚村与高家堰镇佑溪村交界处的山上。笔者于今年10月初探访此桥时,沟里的水流已极细。据附近村民讲,这是因为这里的水质好,村民们纷纷于上游取水生活,所以枯水月份便成为一条干沟。但每逢洪水季节,溪水仍会暴涨。

贵子桥碑拓片(向家舟拓并摄)

在晚清民国时期,贵子桥所在的古道常常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人们每当走到古桥边,总爱在桥边的树荫下休息歇脚。尤其是桥边的贵子桥碑座上,正好成为“背脚佬”们常常驻足之处。笔者发现,碑下部靠近碑座的地方(无文字),显得格外光亮,这正是历经百余年之后,背篓摩擦和人背倚靠留下的痕迹,似乎是在诉说当年的繁华。建国后的相当长时间,这座桥梁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居住在附近的当年捐资建桥者的子孙们,一直在积极地维护着它,为了通行更为便捷,人们将桥两头低洼处垫高,一次次将路面填厚。不过也因为这个原因,石碑下部也埋没在了泥土之下。上个世纪90年代,新的乡村公路贯通后,这座桥才日渐归于寂寞。

贵子桥桥洞(向家舟摄)

贵子桥是长阳现存为数不多的古桥梁之一。其碑,是长阳重要的交通碑刻。桥与碑,是古人留给今人的物质遗产。而“积德行善方能光前裕后”,又是古人留给今人的精神财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