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史连载】花桥史话(三)

 佷山访古 2021-08-19

相关链接

【村史连载】花桥史话(一)

【村史连载】花桥史话(二)

(图片请横屏欣赏)

【抗战风云】

抗日战争中,宜昌、沙市于1940年相继沦陷。长阳地处陪都重庆门户和石牌要塞右翼拐点,成为抗日最前线。

从1943年5月21日开始,日军第三、十三、三十九、四等四师团计3万余人,分多路进犯长阳,企图北上进攻石牌。其中一路由渔洋关北窜,先后陷长阳大蔡、龙杨、都横三乡,26日强渡清江,经刘杨乡占据天柱山,随陷沿头、高城二乡。另一路由宜都红花套过江,于5月21日进入磨市,23日占领平社乡,24日占据龙永、津泉二乡,25日陷均东乡,26日陷高城乡,与其他日寇汇合于木桥乡,两面合攻石牌右翼,企图夺取中国鄂西政治据点三斗坪。国军三十二军所辖第五、十三、一三九师,九十四军所辖五十五师和八十六军所辖六十七师奉命,利用丹水沿岸复杂地形设防抗敌,相机阻敌于刘家坳、偏岩、馒头嘴等地,激战竟日。并设重兵于太史桥,与敌预作决战。5月30日,日军空陆呼应,疯狂向太史桥进犯,国军浴血奋战两昼夜,取得“太史桥大捷”,此役日军被歼3000余人,仓皇崩溃。国军乘势反攻,继此前5月24日收复龙杨、25日收复大蔡之后,31日收复都镇湾、平社、磨峰、高城、均东等乡。6月1日收复龙永,驱敌于红花套,至6月5日扫清残敌,将日寇赶出全境,反攻胜利结束。

1943年5月21日至6月1日,长阳东半部沦为日军之手。日军在境虽仅12天,但所经之地及其人民无不惨遭蹂躏,尤以磨峰、龙永、都横、大蔡为最,“凡寇蹄所及之地,不徒财物洗掠一空,即炊具、牲畜、船只及建筑物亦毁灭殆尽”,而日寇奸淫妇女,掳掠少壮,更是惨绝人寰、罄竹难书。官家冲乔家老屋、方家坝方家老屋等大量民宅被日军放火烧毁,一些耕牛被日军用刺刀挖掉臀肉后被活活折磨死,生猪能抢的枪,抢不到的就赶到山坡上用枪杀掉。当时,村内百姓纷纷逃到马鞍山岩屋、帅家埫等处避难,颠沛流离。肖王山老人罗光奎、邓某因年老体衰,躲避不及,惨遭日军杀害。花桥有一姓官的农户,只剩一位70多岁的老妇守在家里,几个日军闯进屋内,拿起木棒猛击她的全身,老妇被乱棍活活打死。原金子山村党支部书记杨世泽的父亲杨继品,差一点就被日军打死。白庙杨家大湾某妇女,被日寇十几人轮奸致死。5月23日,西寺坪遭日军洗劫之后,日军结队上山,奸淫躲藏于金子山至西寺坪山洞里的老妪、少妇和幼女400多名。日本侵略军在花桥的所作所为,亘古未有,举不胜举,令人发指。

日军在村内落家坪犯下的滔天罪行,令时年12岁的少年江诗炎(后任68军某团政委、县政协副主席、县人大副主任)终生难忘。他在其回忆录《记忆的火花》中这样描述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和对花桥人民的伤害:

“我近八十岁的爷爷江宏全就是被日寇的三八步枪打伤左肩后,流血不止,医治无效而与世长辞的。日寇所到之处确实是奸淫烧杀无恶不作,老百姓都弃家而逃,多数躲在深山密林中,日夜不得安宁。日寇败退的这一年,到处有人逃荒要饭,生活极为困苦,我的一个小弟弟就是在这一年连病带饿而死去的。日寇给我们带来的创伤太大了,有的房屋被烧无处安身了,有的耕牛被他们杀了,有的亲人被他们害死了。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穷凶极恶,中国军队和花桥人民,坚贞不屈,奋起抗争,积极抗战。在肖王山,中国军队顽强阻击,打死日军多人,其中包括一名军官。敌军进入西寺坪奸掳时,在金子山上的青年李某(龙永乡乡长李少皆之侄),于密林中以巨石贯顶,砸死敌军1人。林家坪人林剑秋(派名运坤),曾受训于重庆干部训练团,当得知一掉队日本兵持枪抢劫时,便邀得数人暗带木棒、绳索将其处死。抗战八年期间,在民族大义之下,花桥人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普通民众充当民夫、应征入伍、征借钱粮、贡献竹木不计其数,殷实富户献款献粮亦在所不惜。

抗战期间,长阳乡级工作人员工作能力不足,不能充分启发前线民众抗战意识,部分还存在“摊粮极欠公允”“征兵一项不能遵照三平原则”等情况,不能适应战时形势需要。时有驻扎长阳、宜都两县国民党陆军第八军,军部设磨市。军长郑洞国有见于此,于1940年10月1日开始,在位于长阳花桥的八军军医处(即八军军部医院,借用村民罗明炳房屋开设)陆续开办保长训练班两期(第一期宜都,第二期长阳),该军防区各保长入班受训,其中长阳参训学员共80名。学员受训返乡后,工作有很大改进。1940年12月中旬,长阳平社、磨峰、龙永等80联保参训保长为感谢郑军长对地方之贡献,特于花桥八军军医处竖立《陆军中将陆军第八军军长郑将军纪念碑》(现已淹没于清江隔河岩库区库底,据原官家冲村委会主任陈枝木回忆,该碑高约2米,宽约1米),上刻碑序及第二期参训学员姓名。其碑序如下:

庚辰夏,日寇陷宜昌,江以南诸县震动,适今军长郑公奉命,率陆军第八军进驻宜都,即分兵渡江北援,且亟度地势,自松滋至长阳上下数百里,设守遏敌,卒赖以安。事定,公移节长阳,兼筹训守,严而有法,和而爱民,乃立学校以教儿童,赈难民以安流徙,设保长训练班于花桥,所以启民智也。长阳本山邑荒僻,人多不知世外事,亦鲜有教之训之者,今当以郑公之心为心,群起而御辱矣。故略叙梗概,镌诸石以昭德音。公名洞国,字桂庭,湖南石门人。

长宜两县保长训练班第二期学员敬建。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值得一提的是,村内也有人,借日本军国主义入侵之际,趁乱打劫。如村民某,趁日军退却后老百姓还没回乡之机,浑水摸鱼,私窃他人财物,被民众发现后驱逐他乡。这些极少数反面人物,与广大爱国忠勇的花桥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关链接

【长阳文征】《长阳抗战史料》序

【长阳碑刻】观音阁“抗日誓词碑”的故事

抗战胜利日,请读一读萧国松先生的《童年逃难记》!

国殇魂归何方?——桃山抗战后方医院遗迹寻访记

【家国记忆】1943年,爷爷战斗在最后的国门

从交战头到庙尖:一场与历史和个体对话的旅行

寻访抗战时期湖北四高旧址

【花桥书香飘百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长阳悠久的教育历史中,花桥人也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自清代乾隆年间起,至民国前,长阳县儒学(官学)的学田就位于花桥村。据同治《长阳县志》记载:“学田,原额田、地、山共二十三亩,坐落花桥,内垦熟六亩五分,征租谷一石九斗八合二勺零。”当时,每年从花桥这片土地所产生的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给当时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长阳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充资金。

晚清以来,花桥村先后涌现出了一批教育名师。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长阳在官立高等小学堂内创设简易师范传习所,首批33名参训学员中,就有花桥人刘香檀(字盛卿,附生,年四十五岁)。刘震远,别号金山,男,出生于1884年,本村金子山人,两湖师范毕业,任督学、小学教员多年。林鼎三,派名运铸,男,出生于1894年,本村林家坪人,建国前教学三十余年。钟裕容(1939—1998),男,本村赤土坪人,历任县教委主任、县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等职,为长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有众多花桥籍名师,不胜枚举。

1935年,本村林家坪人林剑秋于花桥创办第一所初级小学,当时被定名为“长阳乡区第四十四初级小学”,有教员1名,班1个。解放以后,党委政府和村(大队)又相继在村域内开办了多个初级小学和1个完全小学,其办学规模和影响力,更是远超前代,享誉县内外。

数百年间,曾在花桥村内沐浴知识阳光或者接受花桥名师教育的学生达到数万人之多,而通过知识殿堂走出花桥的优秀人才亦是成百上千。今天,崇尚知识、崇尚文化的花桥人,还将续写新的教育篇章!

(图片请横屏欣赏)

注:上图中标记为“老沿磨公路”的图片,实际应为“沿市口至平洛旧路”。特此更正。

【湖北省特等先进工作者官业福】

官业福(1925—2006),花桥村人。1953年1月,官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后任村长。合作化运动后,他担任花桥管理区党总支副书记。1959年,为扭转官家冲大队的落后局面,被点“将”到官家冲大队担任党支部书记。他得到通知后,到该大队二队蹲点落户。他带领群众治理凉水溪,修堰塘,开沟渠,挖沙坑,砌石垱,风餐露宿,不知疲劳。到1964年,全大队建成良田800多亩,粮食产量由1959年的61万斤上升到134万斤,结束了该大队“吃粮靠供应,用钱靠贷款”的日子,将官家冲建成为磨市最富有的大队,也成为全省山区建设的一面红旗。当年,官出席湖北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特等先进工作者。

1969年冬,官被调回到他自己的家乡白庙大队担任党支部书记。白庙条件最差,他和干部群众上险峰、穿密林,走遍白庙52条岭67个沟槽,提出了“沙岗绿化、沟槽造田”的治理方案。然后到条件最差的二队蹲点,一年后,在沟槽中改田28亩,同时修起了养猪场、牛棚、窑厂、加工厂,创立了板车队,使该队粮钱一起上,当年喜获双丰收。第三年,官到八队改造周家湾,一个冬春,改田56亩。继而又到六队,劈岭填槽,一年建成10亩当家田。在三年时间内,白庙大队改田造地155亩,既改造了原来的环境,减轻了水土流失,又赢得了粮食和收入的增加。

官业福关心群众疾苦。20世纪60、70年代,他把节约的口粮和钱救济困难户,仅回白庙大队的头三年,无偿助人钱款达470元。1972年,他应进款170多元,只拿回5.5元,其余全部周济了别人。

2006年10月18日,官业福因病去世,享年81岁。

【隔河岩库区移民搬迁安置】

花桥村是隔河岩库区最大移民搬迁及安置村,一是本村淹没线下搬迁移民户数和人数最多。二是接收安置库区移民最多,达353户,1508人。

花桥村隔河岩水库淹没线下移民搬迁从1987年长江水利委员会联合调查组调查登记开始,至1993年结束。在此期间,移民搬迁按工程需要,分三期进行:一期116.4米水位线下,搬迁从1987年9月始,到1988年4月20日止;二期161.1米水位线下,从1988年5月1日始,到1992年1月15日止;三期201米线下,从1992年2月始,到1993年3月止。原官家冲、沿市口、白庙、金子山四村党支部、村委会,按照县、镇工作要求,实行分期分批搬迁包干负责制,按时按量按质完成隔河岩水库淹没线下农村移民搬迁和实物补偿工作任务。

花桥村隔河岩库区移民安置于1987年与移民搬迁同步开始实施,到1995年底基本结束。原官家冲、沿市口、白庙、金子山四村党支部、村委会,主动、积极配合县移民指挥部,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如原金子山村,接收安置库区移民69户276人。移民迁来后,村委会及时组织调整责任田243亩,改田建园453亩,人平达1.82亩;调整责任山144亩,户平2.08亩;架设低压线路6500米,户户用上了电;兴修机耕道5条5500米,人行路1条3000米,人行码头2处;集中架设水管2600米,修水池14个。有效解决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隔河岩库区移民安置作出了贡献。

在隔河岩水库移民过程中,广大花桥村水库移民,舍小家,顾大家,识大体,顾大局,饱含热泪离开靠勤劳建造起的家园,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涌现出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在搬迁安置结束后,这些移民积极发展产业,努力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日子越过越好,成为村民中的示范户。原沿市口村移民刘长旺,搬迁到高家岭三岔路。他通过经营加水点,给南来北往的车辆加水提供方便,增加了家庭收入。此外,还还热心参与村级文化建设。经他倡导,村民组建了红白理事会及文艺宣传队,使村民精神生活有了很大的提升。他带头倡导移风易俗,在村民中起到了表率作用,助推了花桥村精神文明工作。

【拆除网箱还碧水】

1992年以后,长阳隔河岩、高坝洲两水库相继形成。为了增加库区人民经济收入,长阳开始鼓励网箱养殖,采取扶持政策,推进库区渔业开发。“清江鱼”一时名声大噪,成为中国名牌农产品。高峰时期,长阳渔业年产值突破6亿元,网箱养殖成为长阳重要的经济支柱。

隔河岩库区花桥水域,曾是长阳网箱养殖的一片热土。网箱养鱼,为增加花桥水库移民经济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诗人李助林的《七律·过花桥观网箱养鱼》中,我们可以了解当年网箱养殖繁盛的景象。其诗这样写道:“沃田肥土全淹没,库里农家念小康。平洛悬犁奔富路,花桥结网养鱼忙。鲤飞武汉盈朝市,钱入村民富一乡。更喜青山连水域,指看健鹞昊天翔。

然而,网箱养殖投放饵料,影响了清江库区的水质。前些年,每逢换季重点时段,清江库区局部水体就出现明显富营养化现象。一江碧水岌岌可危,保护清江水生态刻不容缓!从2016年开始,长阳对境内所有网箱等养殖设施实施拆除。

花桥村党支部、村委会和花桥人民,积极响应中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号召,按照县、镇统一部署和工作安排,着眼长远,不计眼前,积极落实拆除网箱等养殖设施工作。从2017年7月开始,花桥村共组织拆除网箱168户,面积211255.59平发米;拆除拦网21户,面积2758平方米;拆除网衣面积220900.78平方米。至2018年5月,花桥水域网箱等养殖设施拆除工作结束。网箱拆除后,渔民谋求增收新路,村内涌现出一批上岸转型、转产的代表人物。如五组村民官军林,从事网箱养殖多年,2017年响应号召,积极配合政府拆除网箱4100平方,在网箱拆除工作中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2019年,他转产转型,从事中药材收储及初加工,并带动转型2户,平时用工5至25人左右,年生产能力150吨左右,可为周边百姓带来直接效益30至50万元。开工一个月,前后有16个贫困户来打零工,创造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从此,一湾碧水将永远围绕花桥群岛,花桥生态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后记】

新农村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花桥村3000多年的历史,承载了一代又一代花桥儿女的乡愁。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花桥村的历史就是花桥人的根、花桥人的魂。没有历史的村庄是可怕的,忘却历史的村庄是可悲的。村史就是一面镜子,透过往事,可以明兴衰、认成败。村史更是一种力量,追忆先辈,可以知荣辱,鼓干劲。

为充分挖掘弘扬花桥村历史文化,提升花桥村文化软实力,建设一个更加有内涵的“群岛花桥”,中共花桥村委员会、花桥村村民委员会在县档案馆(县史志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深入挖掘档案史料、村内实地考察、走访村内老前辈等方式,形成花桥村史展览。希望通过展览,能够更好留住花桥人的乡愁记忆,激发花桥人爱村思村建村之情。

同时,由于资料有限、水平原因和时间关系,以上展览内容错漏在所难免。为进一步完善村史内容,特希望全体花桥人及关心花桥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及时批评指正,以求更加完善。

愿花桥的明天更美好!

(连载完)

作者联系微信:

ycroman198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