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岗坪上云台观

 佷山访古 2021-08-19

△云台观山(向家舟摄)

“佷山访古”的每一篇推文,我总会在第一时间,通过“长阳三中九八级同学会”微信群,与120多位老同学们分享。每一次,总是会得到同学们的关注、点赞和帮助,这让我在寻古问今的路上多了不少信心。

今年春节前,在武汉创业的同学靳海锋给我打来电话,邀请我游览他老家青岗坪村的云台观。我于是决定,今年春节后去那里看一看。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计划。待到成行,已是“武汉解封”后的暮春时分。此时,已回武汉,正忙着复工复产的靳同学,给他的舅舅和表弟打电话,安排他们陪我参观云台观。

△登山起点位于云台观半山腰,远方为紫台山,山下是沪渝高速公路。(向家舟摄)

我知道云台观有22年了。那时候,我刚刚跨进三中的校门,总是听贺家坪镇的同学讲起云台观。而后三年,每次乘班车往返校园和家,又总会从云台观北麓的青岗坪经过。但那时并没有想过去山顶,看看这座长阳后河地区(包括高家堰、贺家坪、榔坪三乡镇)曾经最知名的宗教遗址。

4月19日一清早,我与黄明财、李道泉、金剑三位先生从县城出发,包车前往云台观。我们在途中,顺便考察了青岩的愁门古洞,采访了家住太史桥的97岁老人戚玉扬,于上午9点到达了青岗坪。不多会,靳同学的舅舅姚先生和表弟小姚也过来迎接我们了。

△云台山上(黄明财摄)

在姚氏父子的引导下,我们从青岗坪村委会出发,顺着夹山溪的乡村公路,来到了云台观南坡的登山起点。20年前的一个雨天,我曾在夹山溪的公路走过,那时还是狭窄的土路,踩上去一脚泥泞。而现在则是宽阔坚实的水泥硬化路。路边过去全是土坯房,而现在则全为小洋房。20年的变迁,离不开这一方人的艰苦创业,更离不开国家的强大,也包含了精准扶贫这些年来,武汉铁路局对这一方土地的支援。

我们的车子停在半山腰一户人家的稻场上,顺着这户人家屋旁新修的土公路登山,这里的海拔高度是1240米。姚先生告诉我们,这条公路是这户人家为了方便种田而修建的,公路修通前,只能靠走小路登顶。站在公路上,可以看到那条林间小道,曲折而陡峭。步行在山路上,只觉空气清新,目见山花摇曳。远处的紫台山山头在云海中若隐若现,这是雨后初晴的日子才可以看到的壮美景观。在走了400多米公路之后,我们又进入小路,云台观的顶峰距这里已经不远了。小路沿着山脊修建,左侧即是悬崖陡坡,步行其间需要小心谨慎。

△云台观遗址上的僧道墓碑(向家舟摄)

小路边的道士(和尚)墓地引起了我的注意。粗略数去,这里至少有8座坟墓,其中有墓碑的有3座。这些墓都在过去曾遭到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一座立于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的墓碑,中榜上书刻着“清化大羽道彭阳清德之碑位”12个大字,可见墓主是一位道士。而另一座立于民国九年的墓碑中榜,却又刻着“云观僧高宏昇墓”,说明墓主是一个和尚。按云台观之名,历史上应是道观。但这些墓碑上的信息又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住持云台观的宗教人士,或僧或道,不知何因。或是先道后佛,或是佛道融合,难以详考。

△云台观中殿、祖师殿遗址,原宜昌地区电视微波站曾建于此(向家舟摄)

走过墓地不远,我们抵达了云台观的第一处遗址。这处遗址,下山后我听小姚的外公萧南山老人讲,这里曾是云台观的中殿和祖师殿所在。中殿大门,顺着山脊上陡峭的小路看去,正对位于顶峰的正殿遗址,而祖师殿则位于中殿之后,二殿大体坐东朝西。但由于几十年前宜昌地区电视微波站曾开设于此,就地取材,破坏了原有的格局,因此无法得知以前的建筑风貌。现在看到的残垣断壁,实际上已是昔日的微波站办公用房。只有散落在各个角落里的石赏磴、石匾、石碑等石刻,可以证明这里曾是一处宗教场所。

△云台观石匾额(向家舟摄)

深深镌刻有“云台观”三个遒劲的行书大字的石观匾额斜卧在墙角,长满了青苔。但不知此匾原在顶峰,还是就在此处。匾旁的墙壁,原是一道拱券式门洞,以门洞上部的长宽来度量,倒好像刚好可以安放这一方石匾。石房子内外散见三通碑刻,一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捐资修庙碑,一为民国二十年(1931年)重修功德碑,两碑虽断,但仍可以拼齐。只有一通大意为施舍庙基或庙田之碑,只剩三块残石。

△本文作者在云台观拓碑(金剑摄)

由道光二十六年碑,我们可以了解到云台观初建时期的历史。正面的碑序,由当时当地文人任永槐撰写。序中提到:“自癸卯岁以迄丙午,俱系吾衰年之叔德瑶领修,四□不辞。等越年,与诸首〔人〕钟先生邦德、魏公大铭、萧公兴发、□□□等,同心协力,彩画添修一带庙宇,共计七所。”由碑文可知:云台观由乡人任德瑶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癸卯岁)开始领修,在乡耆钟邦德、魏大铭、萧兴发等人的帮助下,于乾隆五十二年完工。当时的庙屋共计七间,画栋雕梁,堪称壮观。

△云台观正殿遗址(向家舟摄)

由这里,顺着陡峭的山梁上行约150米,即到达云台观昔日正殿的位置,这也是山的顶峰,这里的海拔约是1409米。姚先生介绍说,云台观所在的山原名云台山,后来山以观名,便被人习惯地也称为云台观。顶峰处现只存庙台,原先殿宇的建筑材料已不存,据说一些被运下山修学校,一些是运到中殿遗址处修了微波站。透过庙台四周近年来生长的树丛,四周群山尽收眼底。向西远望,贺家坪集镇、长阳火车站尽收眼底;向北俯瞰,山脚下的青岗坪近在眼前。据说天气非常好的时候,这里还可以看到宜昌城和长江。尽管庙已不存,但庙台上搭挂着很多红布的木架子表明:这些年从四面八方前来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还为数不少。此时已是正午时分,几个小时前还略显寒冷的高山,此刻也充满了温暖。云台观所在的青岗坪村昼夜温差大,夏季温度低,是避暑的胜地,每年从武汉等火炉城市前来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

△以青岗坪村土特产做成的丰盛午餐(向家舟摄)

考察完云台观,已是下午2点多,热情的姚先生带着我们一行人来到他山下的家中吃午餐。提前下山的小姚亲自下厨,摆上一桌好菜等着我们。小姚80多岁的奶奶也在忙着帮厨,弄得我们怪不好意思。小姚的外公萧南山老先生,家住不远处的南头山,正巧也在这里,看到我们的到来也非常热情。萧老先生是上世纪50年代的老师范生,对青岗坪一带的历史人文也相当熟悉。萧老像倒豆子一样,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云台观及周边的往事,都是很珍贵的历史记忆。

△云台观下的南头山自然村,图右首栋房屋为萧家老屋(向家舟摄)

席间听萧老讲,南头山曾有一座萧家老屋,还有一座非常精美宏大的萧氏祖墓,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决定利用下午剩余的时间参观一下。

△萧家老屋现存一个天井(向家舟摄)

南头山是云台观山脚下的一个村庄,以萧姓居民为主。据萧姓家谱记载,五世祖萧廷凤,原籍当阳县(今湖北当阳市),于清代康熙末年迁居长阳,初住青岗坪酌房沟,乾隆二年家于南头山,后裔繁衍于周边村庄。曾经的萧家老屋,是一栋有着四个天井的大屋,现在只剩一个天井,是萧老现在的住宅。

△萧家老屋精美的木雕(向家舟摄)

据萧老讲,这座老屋是他的九世祖萧兴发(应与参与创修云台观的萧兴发为同一人)当年由山下的渔泉溪搬来此地后,勤俭创业、兴家致富后修建的,距今约200年历史。老屋内部的木雕非常精美,尤其是一组八个以马为主题的木窗,颇具特色。八匹马或站立,或俯卧,或回首,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示了清代长阳高超的雕刻技艺。老屋右侧路边,有一棵两人合抱的古银杏树,可以想象深秋时这里碧云天、黄叶地的美丽景观。

△萧氏先祖萧兴发之墓(向家舟摄)

老屋坎下不远,便是萧家的祖坟山。其中一座大墓,墓碑宏大,雕刻精美,环以石围栏,正是修建萧家老屋的萧姓先祖萧兴发之墓。据萧老讲,前些年,此墓曾被人误以为藏有珍宝,一夜之间遭到盗掘,墓前精美的石香炉也被强盗顺走。由于当时村组未装监控系统,萧家人无法追查,只得将祖墓修复了事。就来云台观的前一天,我在磨市镇多宝寺村松树包,也听说前几年有人冒充勘测队,在那里盗掘了一座墓葬。我实在搞不懂,盗毁人家祖坟这种缺德的事,现如今为什么屡有发生。我想那些人除了不懂法以外,更主要的是没有家教吧。愿为子孙者,今后要善守祖墓,绝不能让人把祖墓挖了。

△云篆碑刻拓片(图片来自网络)

在与萧老交谈的过程中,我还得知了青岗坪村的一件奇闻。据说在30年前,南头山几位刘姓居民开山取石时,从岩石中(或者是在石上)蹦出几块奇怪的石碑,其中有一块完整,其余的则被炸成碎块。完整的那块石碑上,书写着二十四个约10厘米见方的文字(或图案)。据颇懂各种书体的萧老讲,他当时曾仔细辨认石碑上的文字,但既不是楷书,也不是行书、隶书或篆书,而是由曲曲折折、非常奇怪的线条组成的字。据说当时萧老曾向贺家坪文化站报告,但有关方面至今没有来调查,因此村民们也不以为意。十余年前,那块完整的碑被附近宜万铁路工地上的一名员工买走,不知去向。而残存的碑石,现在也难再寻觅。也许,这将是青岗坪永远的遗憾,也是长阳永远的遗憾。因为石碑上承载的,或许是不为人知的历史。前几天我听一位专家讲,曾有一种道教古文字叫云篆,神秘而古老,能认识的人寥寥无几。此碑上的文字,或许就是云篆。只要能寻到该碑,哪怕是残石,且能得到专家破译的话,对研究云台观及周边的历史将大有裨益,对湖北省来说也将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云雾笼罩云台观主峰(向家舟摄)

离开青岗坪,告别萧老和姚家父子他们,已是黄昏。如果不是赶着回县城,我还想到这附近一个叫“鸡蛋泉”的名泉去看看。车子从姚家所在的蕨季坪出发,沿着云台观山下的路向上飞驰,暮色中的云台山山色苍翠,雄峻奇壮,一层浓浓的云雾突然悄无声息地覆盖到了云台观所在的顶峰。在当地人的传说中,云台观是被白云驮来的一座观。不知我眼前看到的这朵白云,又给云台观驮来了什么惊喜?真是一座峻美的山,真是一座神秘的观,真是一个好地方,值得没来者来一睹其风采,值得来过者再来窥探其神韵。

△云台观山上远望高家堰镇方向(向家舟摄)

晚上我回到县城,在微信里一再感谢靳海锋同学。他说,看得起兄弟我,你才联系我,到武汉了一定要打我电话。这样类似的话,我们长阳三中老同学之间经常说,这是我们在百里高荒度过的三年艰苦而充实的美好时光的见证。靳海锋在武汉的事业以建筑设备租赁业为主,这次疫情对他的经营影响很大。但他说,今年一定要扛住。还说,一定要扛住,不给政府添麻烦。我只是一个地方文史工作者,很惭愧:此时不能给我的老同学帮什么忙,也不能为地方尽多大力。我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他和他的企业早日摆脱疫情的影响,重新雄起。也衷心希望所有湖北的企业,都能逢凶化吉,再度兴旺。


【长阳旧影】1909年,高家堰向氏宗祠远景

【地名记】朽木溪,杌木溪,机木溪,鸡母溪

【长阳碑刻】明万历十九年“修建石柱观碑”

游金盆村蜡烛观记

【藏说长阳】清同治十一年纳税执照


佷山访古公众号

古主微信 : ycroman198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