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路碑,天齐寺,天生桥——郑家榜村访古寻幽散记

 佷山访古 2021-08-19

△挂壁公路抱石岩段俯瞰郑家榜村郑家榜片,远眺清江方山景区。(向家舟摄)

我喜欢田园诗,更向往田园诗中描述的那种生活,那是接地气、有意境的生活。如果有可能,我很想在悠然的南山下,在忘路之远近的清溪边盖一间小屋,好好享受自在宁静。然而俗务缠身,杂念绕心,这样的生活目前对我来说还只是梦想。但我的朋友姚青先生,现在已经过上了我向往的生活。

△沿头溪上游官家冲,远望郑家榜村天齐、黄沿方向。(向家舟摄)

年届五十的姚先生,也在长阳县城工作。3年前,姚先生在距离县城车程30分钟的郑家榜村官家冲打造了一个小院夫妻二人后半辈子的托身之处。小院背靠天柱山北麓,前临沿头溪清流,旁有良田翠竹环绕。院东建有木制凉亭一所,以夫妻二人之名谐音,命名为“清萍乐”。亭下有鱼池,假山耸立其中,锦鲤游弋其下。池旁,引屋后岩穴中流出的山泉,砌以山石,构就曲水景观。真有古兰亭遗风。

△郑家榜村阴坡远望官家冲。官家冲原有九个天井的上官家老屋,现存有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石拱桥——继志桥。(向家舟摄)

在这里经营生活多年,姚先生已经把自己当成了这里的村民,村民也把姚先生当成了本地的一份子。这些年,郑家榜村大力发展全域旅游,除了已经建成、众所周知的清江方山景区,村里还拥有更多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正在大力开掘,有序开发。姚先生也想为这件事助一份力,于是邀请我来这里做客,陪我们走走看看,希望更多的人知道郑家榜,发现郑家榜更多的美。

△郑家榜村抱石岩绝壁公路上远眺清江方山景区。图中右下部为阴坡自然村。(向家舟摄)

郑家榜可称为“湖北的张家界”,村内高山壁立,奇峰夹峙,溪水环流,瀑布丛生,自然景观天赋异禀,这也是清江方山景区落户这里的原因。郑家榜也是个古村。自明代初期,郑、上官、刘等姓迁居此地耕读传家以来,数百年来炊烟不息;由于地处龙舟坪、高家堰、贺家坪、鸭子口四乡镇交界地带,自古以来商旅不断。在500多年的发展中,沉淀了很多历史的印记。热衷访古的我,不仅对后者更为偏爱,也认为历史文化应该完美融合在旅游开发之中。因此,我更多关注这里的古迹。继去年9月我到这里考察继志古桥后(相关链接:【长阳碑刻】继志桥碑),前不久又承姚先生的接待引导,前来参观了乾隆古路碑,考察了天齐寺遗址,并观览了桥河上的天生桥奇观。

△阴坡自然村俯瞰官家冲及之上的渡家沟。(向家舟摄)

乾隆古路碑又称“重修古路碑”,就在姚先生家后,小地名“阴坡”后的山崖上。碑旁的小路,曾是一条由官家冲起步,经阴坡、观坪林场,直达天柱山的古路。由于此路荒废已久,现在的很多村民都不知道这条路、这块碑。前段时间,为郑家榜村二组蒋天翠组长上山采山货时意外发现。近年来,我着力搜集碑刻资料,注重研究古代长阳交通,因此对这块碑刻非常感兴趣。

△乾隆“重修古路”碑,位于阴坡后的崖壁中部古道边。狗鼻洞位于崖右深沟下。(向家舟摄)

5月3日早上8点47分,在蒋组长的带领下,我们顶着烈日,顺着古道向半山进发。沿途经过的10多座民居,错落分布在长阳人俗称为“墩”的坡间台地上。由于阴坡至今未通公路,很多村民已经搬到山下居住。一些迁出村外的农户农田,已经荒芜了几年,成为所谓“二荒地”。在这些田边,生长着一丛丛已成熟的“刺泡子”(即刺莓果),果实鲜红甜美。蒋组长说,这种野果在二荒地才能生长,在树林里或是荒芜太久的农田是不生长的。不一会,我们来到了崖下,阴坡的最后一栋房屋。房屋男主人姓余,夫妻二人均已是耄耋之年。80岁的余老精神矍铄,热情地招呼我们在他的稻场上喝茶。

△新路口(向家舟摄)

古路碑就在余老家屋后的崖上。喝完茶,我们从他家屋后的“狗鼻洞”出发,顺着崖下曲折的坡路在树林中绕行。崖右边,一段陡峭的石路横在眼前,当地人称为“新路口”。据说在旧时这段路很狭窄,几十年前郑家榜大队一位姓陆的书记带人将此路扩宽,因而得名。由此,既佩服古人辟路之艰辛,也感叹后人继述之担当。

△深沟(向家舟摄)

走过新路口,路旁是一条季节性溪沟,当地人称为“深沟”。深沟两旁浓荫蔽日,两崖剑立,从沟上何家岩吹来的山风,让刚刚汗流浃背的我们突然又生寒意。《阿房宫赋》里说“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对夏日行走在深山里的人来说,体会更深。

△深沟右侧的崖壁(向家舟摄)

溪右崖壁上,据说经常有猴子聚集。前些年,我到清江方山景区游玩,曾看到猕猴,还以为是从外地引进。如此看来,这些猴子实为土著“居民”。

△崖间陡坡上的山路。(黄明财摄)

深沟步行100多米,路向西折,距离石碑已不远。这段崖上的路,路上又是一道崖,路面逼仄,所谓“鸟道蚕丛”,行走其间,不得不分外小心谨慎。一不小心,有可能几十年都没了。但这个地方若日后建成景区,将路加以修缮,围以护栏,倒也安全。

△崖壁上的古道(向家舟摄)


小心翼翼间,已来到古碑附近。跨过一段开凿砌置在崖壁上的石台阶,一个开放式崖洞映入眼帘,石碑就坐落于洞中央。崖洞顶部微微下倾,古木低垂,洞壁钟乳丛生。清风拂来,人处洞中,有隐世超脱之感。想必在过去,这里是行人常常驻足休息之处,所以把路碑立在这里,以便后人瞻仰。石碑前,有一堆残断的石板。据蒋组长介绍,此处过去是一个土地庙,称为“干柴土地”。行走在古道上的行人为了祈求平安,都会随手带一把干柴堆在庙前。

△乾隆“重修古路”碑,立于古道边的岩穴中。(向家舟摄)


△乾隆“重修古路”碑拓片(向家舟拓并摄)

在同行人的协助下,我仔细察看了这座古碑,并拓印了碑文。古碑立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冬月,距今242年历史。碑文朴拙,富有生气。碑额所题“重修古路”四个大字,说明这条路由来已久。正文没有序文,全为姓名,都是当时重修这条路的捐资者,共46人,首善为任显臣。据长期生活此地的蒋组长介绍,按一些捐资者的姓氏,如戚氏,似乎非本村居民先祖,则捐款者中应有一些外村居民。这充分说明,此路曾是一条四面八方人士都经行的大路。由此处沿着古路向东,即是以前的双河口村地界,现在也是郑家榜村的一部分,清江方山景区就在那边。古碑所在海拔,414米,比溪边的姚先生家整整高出147米。地图上投影距离为1.52公里的山路,除开途中休息,我们足足走了1个小时才到达。

△新路口远望百丈坡(向家舟摄)

看完古碑下山,已是下午2点。姚先生招待我们吃完午饭,按照我的计划,开车带我们到天齐自然村,去探访天齐寺遗址。天齐与黄沿,曾是两个独立的行政村,在十多年前与郑家榜、双河口一起,合并成新的郑家榜村,是县城所在龙舟坪镇海拔最高、最偏远的地方,也是曾经最落后的地方。但随着郑家榜村乡村旅游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水泥硬化路的形成,天齐、黄沿的面貌也随之变好。公路边一栋栋新建的楼房,新开的农家乐,是最好的证明。

△天齐寺遗址所在的山包。旧时,由沿头溪通往贺家坪的大路经过山包下。(向家舟摄)

由官家冲,行经曲折往复的回头线和岩壁上开凿的天路,不到半个小时,我们到达了天齐自然村。由于姚先生也很少到这一带来,对天齐寺的旧址并不熟悉,我们只好向当地老乡询问。路边开农家乐的范晓琴大姐,热情地向我指示了方向,并请她的亲戚刘怀寿给我们带路。原来,天齐寺遗址就在大姐家对面的山包上,原天齐小村的中心。

△天齐寺庙台(向家舟摄)

在刘怀寿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步行数百米,穿过一片灌木丛,来到了昔日的天齐寺遗址。之所以来考察这座寺庙,是因为这座庙在清代、民国时期曾是一座县内著名寺庙,早在乾隆十九年《长阳县志》中即有记载。我试图搜寻遗址上留下的历史遗物,探究这座寺庙的历史。

△笔者在天齐寺遗址查看碑刻。(黄明财摄)

经历过几十年前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破四旧”,如今寺庙殿宇不存,只剩略成正方形,约20平方米的庙基。庙基大致坐东北、朝西南,分上下二墩,上墩约15平方米,推测为庙殿之地;下墩约5平方米,应为庙前之地。庙基之上,杂草灌木丛生,其间散布的破砖残瓦,是寺庙的遗物。在庙台正下方的岩石前,我们发现了三方并排树立的修庙石碑,右碑风化严重,左、中文字尚可辨认。这三块碑,有一方立于乾隆四十六年,另两方立于乾隆四十七年,均为重修寺庙的功德碑。我试图从碑上的文字来了解寺庙的沿革,但可惜,这些碑上除了捐资者姓名和刊刻时间外,没有其他信息。就连寺庙的名字,碑上也没有记载。

△天齐寺遗址上的碑刻之一(向家舟摄)

据1982年《长阳县地名志》记载,天齐寺原以供奉齐天大圣而得名。但在乾隆、道光、同治、民国四个版本的《长阳县志》上,这座寺庙的名称却是“天祺寺”,并非“天齐寺”。如果天祺寺是其本名,则供奉齐天大圣之说堪疑。如果天祺寺为雅称,则此说聊可备查。齐天大圣又名孙悟空,是中国妇孺皆知的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人物,尤得小孩子喜爱。如果说该寺旧时真的是供奉孙悟空,那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至少在清代初期,《西游记》便已在长阳特别是天齐一带非常流行。如果有民间文艺工作者深挖,说不定郑家榜村还有可能成为类似宜都青林寺“谜语村”那样的文艺村。

△桥河,本名淤石沟,为小河上游。(向家舟摄)

△枯水季节的桥河(向家舟摄)

走出天齐寺遗址,已近黄昏,在刘怀寿先生的带领下,我们驱车前往桥河看天生桥。桥河位于天齐的山南,本名“淤石沟”,正因为沟上有座天生桥,所以又被当地人习惯称为“桥河”。与郑家榜其他的溪流汇入沿头溪不同,桥河的水是向西北流向高家堰镇魏家洲村,最后汇入丹水,成为龙舟坪镇内唯一流向外乡镇的溪流。

△桥河养生谷景区里的公寓式酒店。(向家舟摄)

天生桥距离桥河养生谷景区不远。我们把车停在景区门口,接受工作人员体温测量后,顺着溪流的流向,从遍布石头的河床边,向天生桥走去。养生谷附近,两条溪流汇合成一股,越过石滩,欢快地向下游奔去,哗啦啦的河水声就像天然的音乐。四周耸立的高山将这里环抱,山上松柏叠翠,一缕缕金色的夕阳从山间投射到山谷。天光、山色、水声相辉映,堪称一副壮美的画面。

△桥河水,甘冽可口(黄明财摄)

我在溪边蹲下,捧上一把溪水品尝,这水是那样的甜美。十多年前,长阳大多数溪流都可以这样直接饮用,但如今只剩少数像桥河这样远离城市和居民区的原生态河流。

△桥河上的天生桥(向家舟摄)

溪边步行约300米,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天生桥。这是一座由桥河水长期侵蚀而形成的天然石拱桥,桥孔高、宽各3米。这道天生桥横亘于溪流之上,将溪流的走向完全遮挡。由此不远,淤石沟将沿着龙舟坪、高家堰两乡镇的镇界前行,并拥有了一个新名字——小河,最终在贺家坪、高家堰两镇交界处汇入丹水,最终流入清江。小河从郑家榜村与观坪林场接壤的大岭北麓发源,至注入丹水,全长共9公里。

△天生桥近景(向家舟)

据1982年《长阳县地名志》记载,全县天然桥仅3座,除了这座天生桥外,还有资丘镇寨包的天然桥、贺家坪镇云雾山的天桥。这些天然桥,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对长阳的钟爱。

△挂壁公路(向家舟摄)

告别天生桥,天色已晚,这次的郑家榜访古探幽之旅就将结束。在返回的途中,我特意要求姚先生将车停下,让我好好看看这条由外界通往天齐、黄沿,从而贯通整个郑家榜村的挂壁公路。

△天齐、黄沿,曾是“云朵上的村寨”。(向家舟摄)

天齐、黄沿的地形和众所周知的郭亮村相似,都是万丈悬崖上的村庄。难以想象:在没有修通公路之前,那里的人们是何其艰难;在修建公路过程中,该是付出了怎样的惨痛和艰辛。有了这条公路,山里的人们就有了希望,才有了今天全域旅游方兴未艾的郑家榜。有一种力量,叫做人的力量!靠这种力量,昔日的穷山恶水就可以自豪地转变为青山绿水、金山银水。

△郑家榜村的蓝天(向家舟摄)

告别姚先生时,他家门口,一群群从县城来露营的人还在河滩上烧烤、戏水,跟我一样流连忘返、不忍离去。他家对面,服务乡村旅游的公路扩建工程依然在加班加点。我羡慕姚先生能生活在这方桃源般的乐土,也欣喜地看到郑家榜村的旅游事业正在提档升级。再好的山水资源、人文景观,只有被人欣赏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也需要有人介绍才为人所知。更多郑家榜的风景和故事,今后我将在这些郑家榜人的帮助下,继续搜索,并介绍给大家。


【藏说长阳】石洪向氏家藏“冰清玉洁”匾额

【探索发现】“打锣坪”考察记

国之栋梁,邦家之光——枝柘坪覃氏家藏明代圣旨原文解读(下)

【藏说长阳】清同治十一年纳税执照

【长阳旧志辑补】《宜都山川记》佚文


佷山访古公众号

古主微信 : ycroman198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