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金祥 ‖ “系原铁木,来自豫章”——长阳厚浪沱“敦本堂李氏”族源探秘(下)

 佷山访古 2021-08-19

上期:陈金祥 ‖ “系原铁木,来自豫章”——长阳厚浪沱“敦本堂李氏”族源探秘(上)

三、“敦本堂李氏”考释

中华李氏的得姓,实际上来源多端,各有堂号。兹举例如下:

一说,出自嬴姓。赢姓为五帝中之一的颛顼帝高阳氏后裔。尧时,备受人推崇的皋陶氏曾担任大理职务,职掌刑狱,其子名伯益,被赐为嬴姓,其后子孙以官得姓,称“理氏”。再后,理氏改作李,并发展成为华夏汉族中一个人数最多的李姓群体。如汉代的李广、李陵,再到唐代的李渊、李世民等,是这一支李姓的代表人物。

这里,理氏改为李氏又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商纣时,皋陶氏后裔有理徵其人,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商纣王获罪被处死,理徵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途中饥饿难耐,因食路边的李子才得以活命,利贞感其德,遂改从李姓。一说是:据《姓氏考略》,周前未见有李氏,自后老子李耳出,李耳是利贞的后裔,加上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于是李氏便因李耳的大名而成为姓氏。

李姓来源还有出于我国多个少数民族的说法。一说如汉代巴中地区有李特其人,李特是《后汉书》中载明的西南夷巴人领袖廪君的后代,“李、廪”一音之转。又三国时,诸葛亮平定西南诸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以赵、张、杨、李等姓,后世有“哀牢雄夷”之称的李文学即是其间的知名人物。又魏晋时期,胡人鲜卑氏南下中原,中有复姓叱李氏,鲜卑人汉化后,改从汉字,单姓李,该族祖居于河南洛阳。又魏晋时期的胡人拓跋氏、鲜卑氏部落及宋夏甘肃宁夏地区党项族中均有李姓,如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即是。

还一说出自初唐赐姓。如唐开国元勋中诸将如徐、安、杜、郭、麻、鲜于等16氏,因战功改从唐朝国姓,赐姓李。大将徐世勣,战功累累,极受高祖李渊垂爱,任为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继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书单名为勣。

再后,明清两朝,我国东北的朝鲜、岭南粤桂的安南,均出现过李氏政权,且接受中原王朝的封号,与中原王朝结成宗藩关系。

△宣统厚浪沱敦本堂《李氏族谱》中的宗祠图

如今,全国各地李姓,同姓不同宗的现象广泛存在。究其大概原因,就在于各李姓所供奉的宗祖不同、地望不同,各地方李氏开山祖落籍的时序不同等等,由此而导致堂号各异。据2001年成书的《长阳宗谱资料初编》,该书搜集谱牒域内涉及70多个姓氏,仅李姓就有“陇西堂”和“敦本堂”两个堂号。而敦本堂除中心祠堂厚浪沱外,又有马连坪、鲇鱼溪2个分祠;陇西堂则更因落籍时间久远,祠堂分支绵密,全县不大的面积内分祠竟然有南岸坪、枝柘坪、秀峰桥、青岩、十五溪、大长冲、高丘等之多,各堂口远祖大体一致,只是到近宗支脉,派序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其实也正常,它客观反映出李氏宗人的繁衍分化时限不一,同时又鲜然呈现出同姓宗亲不一即同姓不同宗的态势。

关于三木子文章所说的“鲇鱼溪(敦本堂)李氏(系)于十九世纪从厚浪沱李氏宗祠中析出”的论点。此话似表明,该李氏才是敦本堂正宗的持有者。但据现存资料看,此论恰有三点值得商榷

1.如果将“长阳厚浪沱“敦本堂·李氏”认作是中唐西平王李晟后裔宗亲。然而,眼前不争的事实是,在长阳,诸多的李氏族人中,凡宗从陇西豪族李唐宗室平西王李晟的,祠堂无不署名“陇西堂”,各家门楣无不标著“陇西世家”的字样,而厚浪沱李氏从来不署“陇西堂”而另署“敦本堂”。什么原因呢?不难解其中的奥妙。其实,非不署也,是不能署也。如果把本来就不同来源的祖宗硬捏合在一起,岂不人为地肇至昭穆秩序的紊乱吗,那可是有失体统的行为。如果把“敦本堂”三字堂号说成是“祠堂建设者自行拟定的”,那就更显得失礼,祠堂的堂号是一族祖庙之所依,家法之所系,宗法悠关,大德所仰,岂可任人随意改动,就不怕家法伺候。

2.关于“鲇鱼溪李氏敦本堂”云云,此说法似表明只有鲇鱼溪李氏宗祠才是李姓正宗。其实,此话本末倒置了。事实上,厚浪沱李氏祠堂修建于道光辛丑(1841)年,而“敦本堂”堂号,早在乾隆时八世祖李朝铮即献之公所修墨谱中即已得名,鲇鱼溪李氏认宗于厚浪沱敦本堂李氏,时间不仅在乾隆,且在道光辛丑(1841)之后。将二者联系起来一看,先来后到,远支近房,亲疏时限,一清二楚,如果将鲇鱼溪李氏说成正宗,岂不是反串主客了吗?

3.“敦本堂”三字辩义的差池。三木子说:“敦本,注重根本,原指注重农事……用于宗祠谱牒时,'敦本’多指不忘根本、遵守纲常、继承先德、发扬族光之意。”此释义道是农耕之本,未免南辕北辙,言义不合。就根本事象相去甚远。关节地方在哪里呢?就在于宗族血缘上还有一个“系原(源)铁木”的蒙古之根,这才是所敦之本的要领所在。

众所周知,华夏民族向来有一个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即特别注重追远慎终。民族观念是人类社会一种埋藏最深沉,传承最久远的文化现象,说它是人类各个民族传递不灭的社会基因也未尝不可。数典忘祖,背宗悖族,是让人最不能容忍的行为。遥想当年,元明鼎革之际,作为统治者的蒙古人一度遭到起义汉人的追杀不假,“满门挖洗”之祸亦频频发生过。这都是蒙元统治者实施野蛮高压政策而导致的一幕悲剧性的结果,此类报复,不能不给部分蒙古族百姓留下惨痛记忆。但是,当出身蒙古的平民百姓经过离乱之后,子孙流落异乡,并取得相当成就,成功融入到当地社会的时候,这种劫后余生的家族幸运也自然记忆深刻。由此,感念先祖遗德,传承家族根本,由往时的口头传授,转化为谱牒文字,从血缘渊源上加于认定,已成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同时,考虑到清王朝当政的社会条件,族谱编纂者还不能不顾及朝廷及地方其他各强宗大姓的关系,所以,一方面,他们不想去张扬这段历史的是是非非,另一方面,他们在堂号、派序上做点文章,将历史的真相隐藏于家乘之中,完全是一种利多弊少的教育子孙最安全、最妥贴、最积极的办法。应当说,这就是长阳厚浪沱铁木真李氏宗祠之所以叫“敦本堂”的本因所在。

四、厚浪沱“敦本堂”李氏新派字序再佐证

厚浪沱李氏宗祠于同治二年举行的第三届修谱活动,是当年李氏族人倾全族之力举办的一件大事。此活动,在厘定和建设“敦本堂李氏”家族文化和延续族群血脉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活动的重中之重,是族人严正了堂号,规正了族本,明确了李氏家族的堂规秩序。为此,适应家族繁衍的形势,在承袭先祖自江西带过来的十字老派的基础上,又增制了四十字新派,以实现血脉传递的需要。

十字老派次序是:文金春人朝,火应山守水。

四十字新派次序是:宗达万年光,林作元德芳,若奇学业大,国长发可昌,继述全先泽,有善裕成章,绍绪崇远志,源开道必康。

老派、新派,一看便知,文化的水准大相径庭。老派用字随意性大,有字无句,不见主旨,不成儒家文化的规矩。而新派用字,句式整齐,前后呼应,用词押韵,由宗至国,礼义彰明,说经论道,深合儒学伦理建构的家国情怀。显然,前者少于文化规制,明显看出第一二代非汉人的草原游牧人的文化差异。新派用字则大不相同,精思妙构,甚孚一代制谱家族长者对族人的衷怀和冀望。其用心之良苦,希望之赤忱,全在含蓄中。

这里,我们不妨品题一下新派谱系前两句的意义。

名义上,这四十字派序文意上表答的是显发宗族,光耀门庭,效法先人,垂远流芳的意思。然而,问题在于这支族人属于蒙古族,于此,负责制定派序的族长及族人们很是动用了一番心思。新派序用词既申明了族人的蒙古之根,期以祖述先贤,慎终追远;对族中子弟发出了光大门庭的殷殷切望。这不啻一篇激励族人不忘祖德励志向上的文化思想大课。

△厚浪沱敦本堂李氏字辈

最可称道的是,为实现这一课题的完美收官,当时李氏宗族的智囊们煞费心机,将隐秘的手法派上用场,达到了化神龙于见首不见尾的目的。于是这四十字的新派字序得以进入祠堂被宗人全盘承袭下来,一用至今。

这隐秘,首先就安排在“宗达万年光”和“林作元德芳”这十个字里。十字一语双关,寓意谐合,深深巧置了隐秘的家族故事。表面上,“宗达万年光”之“宗”,可以明白地释为宗族、宗祖、宗亲、宗人,作动词可用作“宗于”;“达”字则可以释作发达、显达。而内在意义呢?“达”字暗指的是“鞑人”或“鞑子”。“宗达”即认蒙古人为宗根的意思。长阳民间,过去向流传有一个“八月十五杀家鞑子”的说法。这说法出于蒙元帝国与明王朝政权血火交替的年代。时间固然可以掩盖历史留下的惨淡血痕,但它作为一种久久淤积在百姓心中的历史记忆很难泯灭。“家鞑子”的说法,旧时一般人认为是汉人对蒙古人的贬称。其实并不然,“达子”、“鞑人”的说法久已存在,长期以来,生活在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自唐迄元先后就有达怛、达靼、塔坦、鞑靼、达打、达达等各种译法。这支民族的称呼范围且随时代的变异而变异,早在宋元时期,鞑靼已成为对蒙古诸部的泛称,质言之,鞑靼即蒙古。显然,“宗达”的含义根本上同“系原(源)铁木”的意义一样,都表现出以蒙古族为宗的同一意义。

内中再说“万年光”三字的意义。万年光,明白无误,即世世代代光耀蒙古人祖庭的意思,期以教导子孙不忘祖宗的丰功伟绩,知恩图报。

再试析“林作元德芳”五字真谛。初看,这话似不成义。但仔细审视就会明了。明确地说,汉字是可以拆分的,此不妨先破析“李”字以为证。

所谓“李”者,木子之谓也,木上子下。释义:李姓为铁木真氏之子孙,上下尊卑,怡然可悟。

所谓“林”者,双木也。双木者,太祖成吉思汗,世祖忽必烈之谓。释义:俗话有“独木不成林”之说,双木意味着,身为成吉思汗、忽必烈的子孙,自当光鲜俊朗,秀茂成林,祖述先德,为二汗增光。

所谓“作”者,作为、修养与建树之意也。将“林作”二字联合释义,就是说,在历史的面前,无论世事怎样变迁,李氏子孙须作一个有作为、有修养、有建树的人才是。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有作为、有修养、有建树的境界呢?有一条足令李氏子孙实现崇高理想和人生抱负的大道,这就是“元德”。

所谓元德?大体分析独有两层意义。一是:《书·酒诰》释“元德”说:“兹亦惟天若元德,永不忘在王家。孔传称:'亦惟天顺其大德而佑之’。”又《国语·楚语上》载示:“尧有丹朱,舜有商均……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原来,元德乃指顺乎天道,利乎人情的第一大至伟至重的美德,是叫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毫无疑问,让子孙坚持大德,体现出的是身为李氏子孙最高人生的价值取向,是合族人理想的做人之道和葆持精神修炼的要领。二是:“元德”还隐含着对李氏祖先即元人开建国家的不世功德的怀思之义,那是一件何其伟大的功业。事实也是,元人建国立朝,在中国历史上功业至伟,有元的建立,它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疆土的底定上创下了辉煌业绩,中国科技如火药、造纸术、指南者、印刷术,水利建设、农艺栽培技术等等在世界上广泛推广,彪炳史册。就此论,蒙古民族是一个立于中华民族之林具有大德的民族,说它流芳百世,绝非妄誉。

风雨春秋,沧桑变异,元人的伟大功业足让厚浪沱“敦本堂·李氏”后昆为之骄傲。所以说,“林作元德芳”五个序字的排定,异常精准而艺术地表达了李氏族人对祖先的缅怀,对后世子孙的殷切冀望,理当令全体族人共同发扬之,天人共鉴之,子孙共仰之。

总之一句话,由元代末叶经明朝至清朝嘉道年间,已在长阳繁衍生息达400年之久的厚浪沱“敦本堂·李氏”,其族群人数发展之多,其政治、经济、文化含量等积淀之厚,已远非昔日一世祖朝铮公初始落籍长阳时之惨状可比。此时,在新祠堂建设落成,新谱系制作出新之际,出于彰示祖宗遗德,教导族中子弟,向族人交代家族的振兴之由,进一步实现搜族敬宗开启未来之功的需要,已成为振兴家族事业,昌大乡邦文化的一种社会责任。就此看来,它对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的问题,回答“我系何人?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问题,当不无积极的意义。(作者定稿于2020年5月28日)(全文完)

【作者简介】

陈金祥:1941年生,湖北长阳人,196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先在马连坪中学、宝塔中学任教,后历任县委宣传部干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局局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等职。为首轮新编《长阳县志》主编、第二轮《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志》总纂。著有《长阳竹枝词笺注》《触摸巴土风》《民国长阳县志稿(校勘本)》《长阳文化简史》等;与人合著(编)《彭秋潭诗注》《长阳诗词民歌集萃》《巴土长阳》及大型画册《清江石》《清江石珍》等。爱好文学,兼于吟咏,先后创作诗词1000多首,出版有诗集《镂冰室诗草》。

下期推文:《厚浪沱李氏“原系铁木”之谜》,李滔林(笔名“三木子”)撰。


艺术与天然——长阳境内两处“十八罗汉拜观音”景观

【藏说长阳】从加盖官印到附粘契尾——反映“民写官验”形式变迁的李氏地契

【长阳碑刻】青岩村郑氏宗祠碑

【探索发现】湖北长阳最古老的宝塔——昌贵塔

柿贝古松林的百年保护历程


佷山访古公众号

古主微信 : ycroman198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