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诗三首咏怀解释省

 飓风居主人 2021-08-19
    诗圣杜甫身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却大半生“万里悲秋常作客”。唐代宗大历元年秋天,杜甫滞留于夔州,睹夔地江山风物,追思千古历史人物,写下了五首联章体七律组诗《咏怀古迹》,每首吟咏一人一事,其中第三首咏王昭君诗云:  中国论文网 /9/view-4498503.htm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该诗“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中“省”字的含义,因其不仅多音,而且含义较繁,对其理解历来多存分歧。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把它注为“察”(见《古代汉语》第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64年版),即把“省识”解释为“辨认”之意。根据这种解释,“省”应读作xng,词性应为动词无疑,这与下句“空归”的副词“空”无法相对。杜甫是擅长写律诗的高手,对颔联必然会在对仗工整上下工夫,即“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上下句中相同位置的词语不仅要意义相对,而且要词性相同,因此把“省”解释为“察”似有不妥之处。    高中语文教材在选取该首诗时,对该处的注释也莫衷一是。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解释整句为“从画像上可以约略看到她的青春容貌”,解释“省识”为“不识”;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选录了这首诗,课文注释(23)把“省”字解释为“曾经”。笔者认为这两种解释仍然存在难以让人信服之处。    前一种解释语焉不详,自身存在矛盾之处。在句意串讲时把“省识”释为“约略看到”,解释“省识”则释为“不识”,那么,此处“省”到底是作“约略”讲还是作“不”讲?注者并没有说清楚。如若解释为“约略”,“省”应读作shng,这是用“省”的基本意,就是说汉元帝通过画略识昭君之面容,至于昭君容貌如何,元帝看后有何反应等,就无从知晓了。这个解说是就事论事,未能表达诗歌“怨恨”的主题。如若解释为“不”,则诗句委婉讽刺元帝省识只在画图,哪知画图并非昭君的真面目,其结果还是不识,能表达诗歌“怨恨”的主题。不过“省”作“不”解,缺乏文献佐证,只能是强作解说。    若把“省”字解释为“曾经”,则“省”在此应读作shng,作副词用,用的是其基本义。根据这种解释,诗句表达的意思就是汉元帝曾经认识王昭君。葛洪《西京杂记》关于昭君的记载为:“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贿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巨万。”杜甫的诗素有“史诗”之称,盖因其诗歌内容多忠于史实,本诗的主题亦为通过写昭君之“怨恨”以抒自己心中块垒,如若释“省”为“曾经”,一则与史实不尽相符,二则与诗歌应该表达的主题不尽相符。 另外,唐诗中有不少“省”字作“曾经”解的用例情况,但是“省”作“曾经”解时是有一些条件的,而“画图省识春风面”不满足这些条件:其一,“省”与“曾”常以对文出现而意义相同,即互文而见义。如:1、宋之问《嵩山夜还》“家住嵩山下,好采旧山薇。自省游泉石,何曾不夜归”;2、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苟务形骸达,浑将性命推。何曾爱官序,不省计家资”;3、周贺《寄新头陀》“相逢竹坞晦暝夜,一别苕溪多少年。远洞省穿湖底过,断崖曾向壁中禅”;4、孟贯《怀果上人》“好月曾同步,幽香省共闻。相思不相见,林下叶纷纷”……其二,唐诗“省”字如单用的话,作“曾经”义其前一般有“未”、“不”来修饰或限制,构成“未省”或“不省”,其意义为“未曾”或“不曾”。此种情况甚多,如:1、王维《哭祖六自虚》“未省音容间,那堪生死迁”;2、岑参《函谷关歌颂刘评事使关西》“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3、韩愈《听颖师弹琴》“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4、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闲来松菊地,未省有埃尘”;5、元稹《楚歌》“宜僚南市住,未省食人恩”;6、刘禹锡《九日登高》“年年登高处,未省不伤心”;7、白居易《恨词》“翠黛眉低敛,红珠泪暗销。从来恨人意,不省似今朝”;8、贾岛《咏怀》“纵把书看未省勤,一生生计只长贫”;9、司空图《有感》“国事皆须救未然,汉家高阁漫凌烟。功臣尽遣词人赞,不省沧州画鲁连”……    笔者以为在该诗句中“省”通“眚”,当作“错误”解。理由如下:    一、“眚”乃“省”之本字,从传世文献中可找到“省”“眚”通用的证据    其一,《尚書·洪范》中有“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史記·宋微子世家》则表述为“王眚维岁,卿士维月,师尹维日”。(意为“天子决策有了过失,就影响一整年,卿士管理有了过失,就影响一整月,官吏办事有了过失,就影响一整天。”)这是“省”“眚”通用一个典型的例子。    其二,秦始皇巡游会稽时,为了祭奠大禹,宣扬功德,而命丞相李斯手书铭文,刻石记功。李斯所写的这篇铭文《会稽刻石》中有:“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这句话的含义为“文饰过错说有理,夫死弃子再嫁人,加倍死罪惩不贞。”其中的“省”通“眚”,应释为“过失,错误”。    二、“省”作“错误”解,对仗方才工整    杜甫擅写律诗,其律诗以格律精严著称,而七律为最。“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两句系诗歌颔联,诗人必然会在对仗工整上下工夫,“画图”对“环佩”,“省识”对“空归”,“春风面”对“夜月魂”,其中“省识”和“空归”两词中“省”“空”相对,“识”“归”相照,“省”“空”均作副词修饰限制作动词的“识”“归”。    三、“省”作“错误”解,更符合诗歌“怨恨”的主题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一联中,“画图”乃昭君之画像,“环佩”乃女子之饰物,皆用以代昭君;“春风面”喻昭君之美颜,“夜月魂”代明妃之化身;“省识”是“空归”之因,“空归”是“省识”之果,“省识”是生前失意的怨恨,“空归”是死后无依的怨恨。如此,此联的意思便豁然开朗:错图误画致使君王错识春风之面;诏令远嫁,昭君生不得回,死后魂归,汉之寡恩,归亦徒然。“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所有的怨和恨只有寄托于自作自奏的胡音琵琶曲中,而这样的曲子已流传千载。有怨和恨的岂止昭君一人?其中应该也包含诗人杜甫吧。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将“省”通作“眚”, 解为“错误、过失”,一则不会造成与史实上的抵牾,二则更符合律诗对仗工整的要求,三则与全诗的主旨更无方枘圆凿之弊。首联写灵秀、雄奇之江山蕴育这位才貌俱佳的绝世女子,是为起笔;颔联写这位窈窕红颜远嫁荒漠,生不能归,死葬漠北,虽未着一“怨”而怨意已现;颈联写错识画图,命薄缘浅,环佩作响,魂魄空归,转而道出了美貌佳人的悲剧和怨恨之由;尾联直言怨恨,琵琶弦上抒怨恨,此曲流传已千年。千古佳人的衷肠被杜诗倾诉无余,杜甫借写昭君之怨恨写出的何尝不是自己心中的怨恨。全诗结尾明标“怨恨”二字,此即诗旨,可谓卒章而显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