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我们学过的课文】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雨萌小站 2021-08-20

May.

01.2020

我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上小学时学过的知识很多都在琐碎的生活中淡忘了。数学课、英语课、思想品德……那些小学课堂上敲黑板的知识点都不记得了,却唯独语文课上,那几篇精彩的课文还历历在目。

我小学时转过校,调过班,六年的小学生涯我换了五个班主任。那时候班主任教两堂课,一堂数学,一堂语文,再加上对数学的重视,于是从小便觉得语文这个科目是白送的,谁都能教,也没有谁学不会的。不过如今看来,有些当时觉得重要的事,其实也抵不过时间的洗礼,而某些生命里微乎其微的事,却能成为影响你日后一切的源头。

记忆里,三年级时我们重新调班,刚开学的第一天,我认识了我们的新班主任“多老师”,她话很少,发了新书就让我们背课文。我还记得,那篇课文是语文书里的第一课,课后作业那一栏上赫然写着:要求背诵全文。文章讲的是几个小姑娘去医院探望老师的故事。正赶上开学那天,走廊里闹哄哄的,总有新书搬进来,然后老师就让我们从前往后传过去。于是,读书声、说话声、脚步声便成了那篇课文的配乐,以至于我专心背书,觉得文章描写的医院里就应该是这般吵闹的。

也正是从那时起,似乎我的小学才刚刚开始。

上学时,说实话我们没人重视语文,去上补习班也绝对不会补习语文。那时候老师常说数学培养思维逻辑,也常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这样的句子挂在嘴边,可是如今看来,真正影响我性格和情操的,其实是语文课上通过阅读学到的。

我最喜欢两篇课文,一篇是《秋天的怀念》,一篇是《爸爸的花儿落了》。《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母亲所写,文中他的母亲有这样一句话:“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这是一位母亲小心翼翼的试探,既希望儿子能够走出眼下的困境,又畏惧儿子的脾气,生怕自己惹得孩子不高兴。在得到同意的回复后,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嘴里嘟囔着要准备准备,结果又被儿子呵斥:“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当时读来就很讨厌作者对母亲的态度,因为毕竟他们最终还是没能一起去看菊花,因为母亲瞒着他已病入膏肓,第二天就住进了医院,而那句呵斥也成了他对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

我想,作者内心一定是懊悔且悲哀的,因此不吝惜笔墨对自己无情的语言进行勾勒,以至于越是突出自己的暴躁,便越能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愧疚。之后,我读史铁生的书,文字间似乎总能听见一种自闭的呢喃声,仿佛这个失去了双腿的人,思想也走进了四下围堵的境地。即便文字的力量能够将我们的视野带到一片广阔的天地,但那片未曾绽放于母亲心中的菊花,却永远幽禁在了沉默的北海里。

另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作者成年后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这篇文章看名字也知道了,又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我喜欢它是因为那首《送别》,记忆里那堂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这首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或许文字只有在音乐的帮衬下才格外动情悠扬,每每听到这首歌,眼泪都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除了这两篇文章,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很多,例如《金色的鱼钩》,里面有一段描写班长用缝衣针钓鱼做鱼汤的情景,小时候对战友情谊感受不深,却唯独对鱼汤的鲜美念念不忘。类似这种勾起食欲的课文还有《荔枝》,作者写母亲用小手指甲轻轻剥开荔枝皮的时候,我就已经垂涎三尺了。文中说,因为母亲爱吃荔枝,所以作者每年荔枝上市的时候都会给母亲买一次,而我,因为读了这篇文章,每年也要纪念性地买一次荔枝——解馋。

记得《荔枝》这篇文章的下一课是《杨桃》,可是因为吃过杨桃觉得并不好吃,便很快就不记得文章里的内容了,只记得学这篇课文时有一句话是:“杨桃有五个角”,这让我联想到了一句电影台词:“糖三角有三个角,爸爸一个角,妈妈一个角,我一个角”,于是那堂课我就掉进了大蒸锅,除了糖三角,其它的一概都记不起来了。

其实,我对每篇学过的课文都有印象,也都有自己的小见解。如今,很多科目都忘得干净,却唯独语文这堂课,对我来说满是回忆。它们就像一个个小思想,透过文字抵达你的心灵,而后随你看遍山川河流,融汇成一种特有的性格,伴随你走过漫漫人生。因此,我想感谢那些年学过的课文,以及所有带给我感悟的老师们,感恩相遇,余生有你。


分享几张课文插图,希望唤醒你的记忆

记得插图课文题目的朋友们欢迎留言哦~

雨萌小站

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