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历史博物馆,追溯上海历史脉络(上)

 阿榧榧香 2021-08-20

★旅游地点:上海历史博物馆之序厅、古代上海展厅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以为上海历史博物馆跟上海博物馆就是同一家博物馆。因为上博的展览品从青铜器到玉器、瓷器、书画、家具等,不就是展示了一部中华从史前到文明的历史吗?

后来才知道,原来上海历史博物馆,就是一家综合反映上海地方历史的地志性博物馆,前面的定语“上海”,其实已经列明了展示的范围。

尽管这座博物馆坐落于南京西路黄陂中路口,离上博并不遥远,但人家真正就是另一座博物馆。与现代化设计的上博不同,历史博物馆的外观却是英国式的老建筑,与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分为东、西两幢楼。

跟着导航一路走过去,不期然竟然走到了后门(好像我跟后门特别有缘,老是不经意间跟着导航走后门)。推开门询问保安,才绕到正门入内参观。

博物馆的建筑外观看起来很古色古香,这是1934年建成的上海跑马总会大楼,曾经是旧上海纸醉金迷的赌窟,成为当时上海的地标之一。1951年至2012年,大楼先后作为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和上海美术馆使用。直至2015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新馆在这里选址,2017年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走进大厅,却发现内部很现代化。整个博物馆共五层,除五楼是餐厅和屋顶花园没有设置展厅外,一楼是序厅和临时展馆,二楼为“古代上海”展厅,三楼、四楼是“近代上海”展厅。

序厅正在放映着上海城市发展中的重大历史节点、历史事件。宽大的银幕,让参观者在正式参观之前,就对上海的历史和展览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两侧有一对铜狮子,这是博物馆的重要馆藏之一,原型是非洲雄狮,据说大小与现实中的狮子相仿,但是我感觉真正的狮子还没有这么高大。这是1923年上海汇丰银行大楼建造时,从英国定制的。

两只狮子面对大门相向而卧,一只张嘴吼叫,身体侧卧,名斯蒂芬;另一只则闭着嘴巴,身体端正,名施迪。这两个名字,分别是汇丰银行香港总经理和上海分行经理。它们一经铸成,模具就被销毁了,所以这对铜版狮子就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对原版铜狮。如今香港和伦敦的铜狮,都是仿制品。

乘坐电梯前往二楼,这里是“古代上海”展厅。“海上初曙,远古华章”展示的是远古的上海,自7000年前海岸东进,始适合人类居住。约6000年前,来自太湖流域的人群向东迁徙,拉开了先民在上海生活的序幕。

至马家浜文化时期,上海地区的居民们发展出了水稻种植、家畜饲养等农耕生产方式。崧泽文化时期,新工具、新技术出现,劳动分工专门化。这些考古遗这的发现,填补了文献记载的空白。

这里展示的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工具,虽然并不锋利,但当时的人们就凭借这种简陋的工具打猎、种植,在这块水乡泽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展柜里陈列的一些陶器和头骨、玉器,很多都是复制品。毕竟,咫尺之遥的地方,还有一间在国内影响力很大的上海博物馆。

良渚文化是距今五千年前后中国最先进、最强势的考古学文化,在社会管理、礼仪制度、手工技艺等方面高度发达,已经率先跨入文明时代和早期国家的门槛。上海,地处良渚文化核心区,有大量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

尽管年代比较久远,可是良渚出土的文物,不管线条的勾勒,还是制作的工艺,都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

我并不是第一次看到良渚的文物,但每次看到它们,尤其是看到玉器饰物的时候,还是会感慨距离现在那么遥远的良渚文化,竟然已经这么发达。

良渚文明最终走向衰亡,在此后一千年中,多种外来文化与上海地区本土文化不断碰撞、融合,钱山漾文、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各领风骚。

远古的上海,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例如距今7000-6000年的水井,距今5400-4300年的带钩、象牙权杖、香炉、人头盖骨制品,还有距今3900-3200年的瓷器。

“云间溢彩,沪滨扬帆”展区则展示了上海的古代文明。华亭溯源,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成为吴越楚争霸的舞台。

春申君治理河道,兴修水利。汉末三国,以陆逊、顾雍为代表的两大士族支流迁居华亭(华亭和云间都是上海的别称),上海文化始兼容并蓄。魏晋时期,华亭因才华横溢的“二陆”而闻名海内。唐代华亭建县,上海始有独立的行政建制。

这一阶段陈列的文物,还显得多少有点粗糙。谷纹玉璧、青铜勾鑃、陶器瓷罐,都是素胚勾勒,色彩都偏暗沉,瓷器以青釉为主。

由于交通便利,上海自古贸易兴盛,及至唐宋,青龙镇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而繁荣一时。宋末,上海港继之,上海镇成为华亭县东北的巨镇。元代上海设市舶司,上海镇始成县。明代治理吴淞江、开浚黄浦江,修长城墙。清代设江海关,是当时全国四大海关之一。

唐宋的瓷器显然要精致得多,德清窑、越窑、义窑等名窑的出品的素釉,东张窑、吉州窑、建窑出土的黑釉,色彩虽然还是以素为主,但釉彩已经相当细腻。当然,这些瓷器大多是复制品,真品藏于上博。

《云间志》成书于宋绍熙四年,是现存最早的上海地方志,其中收录的元丰五年《隆平寺经藏记》,描绘了青龙镇当时的情况。

青龙镇通州判官林公碑,也印证了《隆平寺经藏记》关于青龙镇的记载,当时的青龙镇水上交通已经相当便利。

上海滨江临海,境内沃土千里,宋元时期形成了煮盐与植棉两大特色产业。宋末元初,黄道婆的纺织技术革新,推动了上海棉纺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上海地区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粮棉基地,有“天下名群称苏松”、“衣初天下”的美誉。

陈列的拓文、碑记及书画作品,都记述了当时上海的繁盛。其中有林则徐的行草书临帖扇面,先草后行,字迹秀丽,跟我对林则徐这位有魄力虎门销烟的英雄印象实在是大不同。在我的想像里,林公的字应该大开大阖,气势磅礴的。

江海常关石碑,正是最早的海关地界碑,这是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解除海禁,在沿海设立的四大海关之一。

大批移民的定居,使上海形成了开放多元的城市性格基调。明清之际,上海教育发达、科举鼎盛,文化繁荣。其中,鼎鼎大名的徐光启位列阁臣,开明朝中西文化交流的新风。

松江画派、露香园顾绣、嘉定竹刻等,都成为极具上海地方特色的艺术。这里陈列的一些书画作品,以我这个外行人看来,确实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虽然有不少作品是复制品。

明代韩希孟顾绣花卉虫鱼册、侯侗曾的行书轴、徐光启像都属于馆藏重要文物,应该是真品。

站在展区的出口处,我终于明白上海历史博物馆,是一个了解上海历史的所在。如果要观赏文物,还得去上博才行。好在两家博物馆相距不远,交通便利,尤其是对于上海人来说,隔三岔五地去一趟,也不是难事。

远古初章扬海上,云间焕彩展新颜。

华亭源溯追吴越,辟地开天不等闲。

——七绝

自驾游:上海历史博物馆

1月仲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