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18日世界博物馆日特刊 | 高晓梅:化暮色为微光 照亮他人与自己——我在上博、艺术宫做志愿者

 新用户9030yrKZ 2023-05-18 发布于上海

作者简介:高晓梅,1969年上山下乡于黑龙江5师53团。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市商学院退休教师。

01

无心插柳柳成荫

自2006年至今,我在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做志愿者已有17个年头了。

说起做志愿者的初衷,当初是想开设一门美术艺术方面的选修课,备课中,发现自己对古代青铜艺术一窍不通,便去上海博物馆青铜馆参观。

展厅里转悠了几圈,愣没看懂,于是向一旁的保安请教,保安大叔热心解惑,说的头头是道,心想:博物馆连保安都这么腹有诗书有文化,作为一名教师,真该好好补课补充知识。

见上博招聘志愿者,便报名。经过一番严格的面试、笔试、展厅试讲、半年实习的筛选,正式成为上博的志愿者,从此便痴迷其中,深深地爱上了博物馆志愿讲解的工作,一干十多年。

02

曾把芳心深相许

当时分配我讲陶瓷馆。

面对从新石器时代到清末的陶瓷器,一下懵了:一是对陶瓷知识为零,压根不懂;二是陶瓷馆的文物太多,时间跨度又长,这得花费多少时间去学习掌握啊?本职的教学科研工作已够繁重,外加还兼两所大学的课,家中有病人、老母、孩子需要照顾,整天忙的团团转,三头六臂都难以招架,现在又要增添这许多陶瓷知识要学习,还必须熟悉到能尽快上岗服务,真是又愁又急。

可当你近距离面对承载着人类万年历史信息的文物时,面对一件件精美、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器物,真真实实感受到:博物馆真是一部百科全书!它是一座宝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有学不完的知识,它充满魅力,像一个强磁场,永远被吸引,终身学不尽,学则终身受用。

经教育部老师、博物馆专家、前辈志愿者几次展厅带讲后,我一下爱上博物馆,迷上陶瓷,痴迷到至今不可拔!由此开始我与博物馆、我与陶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漫长恋爱。

很快我就意识到:要胜任讲解,仅靠有限的岗前培训远远不够。中国古代陶瓷历史有两万年之多,陶瓷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知识面甚广:文物年代、器物名称、胎釉成分、呈色原理、烧造工艺、窑系、烧造制度、历史人物、地域文化习俗、器物造型、纹饰、釉彩、真伪甄别等等,所有这些,仅仅知晓还不够,还需融会贯通。

为观众提供高水准的优质服务,是上博对合格的志愿讲解员最基本要求,必须掌握较全面的陶瓷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具备良好的敬业服务精神。

然而,短时间要掌握这些绝非易事,无捷径无秘诀,只能靠自学,刻苦、勤奋、带着压力的苦学,并持之以恒。好吧,不积跬步不成万里;累土不辍,丘山崇成。认准的路就坚定地走下去。

当时上海博物馆还未免费开放,门票要20元。为尽快熟悉了解陶瓷馆,我就利用五一节假期,整整七天泡在陶瓷馆里,每个展柜、每件陶瓷器逐一拍照,正面、侧面、上下不同角度记录。回家存电脑里放大仔细观察,牢记每件器物的造型、特点,对照陶瓷专业书籍做笔记,按年代、朝代逐步吃透。

除馆藏文物外,还跑图书馆借阅有关书籍、网上查询相关资料、观看视频,大有欲将专业书籍翻阅至 “韦编三绝”的程度。

有时睡下了满脑子还是陶瓷,一旦琢磨出点什么,或有些感悟,一跃而起继续翻阅研读或记录,通宵达旦几乎家常便饭。

可以说,自己退休后诸多宝贵的业余时间,几乎都花费在博物馆陶瓷的学习上。一周约有3~4天泡在博物馆里,或听讲座,或观摩或交流。陆游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读书学习外,还抽暇赴各地博物馆或窑址考察,就这样伴着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博物馆、遗址考察走访学习,海绵吸水般存储、积累、沉淀着。

进陶瓷馆第一年,为更深入地了解越窑青瓷,掌握更多的一手资料,我与一位志愿者好友自费跑江浙一带的博物馆、遗址、考古工地做田野调查。一周兜下来,收获满满,获益匪浅。比如越窑青瓷谷仓罐上人物有男性和女性之别,在浙江省博物馆就找到女性的器物标本。

记得在考察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时还出了一件糗事。当时满脑子想寻觅唐代越窑精品“秘色瓷”碎片,两人雇了艘小舟到一无名滩,满滩翻寻碎瓷片,由于过度专注,弯腰幅度过猛过频,以致裤裆撕裂,狼狈不堪。只得用挎包遮住开裆裤,走半里多路,见一农家饭店,两人钻入躲桌后边缝裤裆边大笑。

所有的学习与躬行,最终必须经过展厅讲解实践的检验,方能证实胜任与否。

最初我的讲解常出错,知其一不知其二,张冠李戴。记得进陶瓷馆才三个月时,馆方要求接待首都博物馆志愿者一行。当我介绍到宋元钧窑瓷时,首博一位志愿者指着一月白釉钧瓷瓶问:“这瓶是否出土的?”我一下懵了:这瓶出土的?您咋知道?对曰:上有土沁。“土沁”!?这词我闻所未闻,更谈不上如何识别。瞬间十分尴尬,自己馆藏的文物都不了解,说不出个所以然,好丢脸!

同为博物馆的志愿者,专业功底深与浅,同行之间交流,高下立判见分晓。这次接待,我深刻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与知识面的狭仄,暗下决心要补各种短板。

之后,视每次讲解为实战历练,在不断反省中提升进步。所以我非常喜欢展厅讲解,从不嫌累嫌苦及厌倦,这里有使你进步的阶梯。

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形形色色,不同层次类型。要服务好观众,必须了解研究观众,作有针对性的有效讲解。

我和我的同仁会经常探索这方面问题。例如少年儿童:好动,兴趣保持度短,特爱听带悬念的故事。讲解中就多以故事吸引;多提问题促其思考。言之有理者,立即表扬,这样小朋友观展兴致很高,会紧紧跟随,挤到第一排听讲。爱动手的就少讲,多观摩模型实物、视频。

成年观众中喜收藏者,对文物甄别兴趣尤浓,可作有深度、带学术探讨性的讲解,积极引导多关注文物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勿陷 “值多少钱”的坑。老年观众多体力不支,接待时间要短,挑精华的讲,语言通俗,必要时提供轮椅服务。

出于热爱,每次讲解,总会很投入,达到忘我。特别讲文物的故事时,情不自禁地绘声绘色,用生动的语言加态势语,以情感人,积极营造互动氛围,带着观众和我一起穿越,如临其境、亲眼目睹般感受万年的陶瓷史,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做出的杰出贡献。所以每次讲完,观众均报以热烈的掌声纷纷表示“今天又长知识了!”

还有意犹未尽者,要求合影、签名、加微信留电话,相约下次再听。不少观众还纷纷表示也要当志愿者。说真的,我很喜欢和观众这样朋友般相处的讲解关系。

一次, 为一对长春来的母子讲宋瓷,母子俩非常高兴,不但合影索要通信方式,还说等退休后也当志愿者。这是我第一次感到:志愿者讲解如此受欢迎,还能收获粉丝。

一次接待一个港澳台旅游团,以为上年纪的普通老伯大妈就讲的浅显些,谁料他们不但听的津津有味,还不时提问。讲解结束,老人们齐鼓掌连声说:“讲的太好啦!”其中一位老伯还用上海话说:“侬讲格侠气好。”最后叫导游来询问我的名字,留电话,当时很吃惊,一问才得知这些老伯大妈竟都是台湾退休的外交官,从景德镇、浙江一路玩过来,认为上博是接待讲解最好的,表示下次还来听讲。

有时快到闭馆时间,仍有远道而来的观众希望能给予讲解。曾有一对湖南来的母子在16:30匆匆赶来要求讲解,我一口允诺,在仅剩的半小时内,挑重点、精品文物,尽量讲得富有吸引性,让远道而来的观众不虚此行。

一次一位香港来的小伙也是如此,仅剩十几分钟要闭馆了,缠着要听讲解,于是就专门讲两件唐代瓷器。待听完唐代越窑青釉海棠大碗介绍后,兴奋地合掌对着海棠大碗连声道:“文物爷爷,我终于看到你了!太开心了!很值!”

当然,讲到快闭馆,我也常遭遇包被锁在志愿者办公室的尴尬(出于文物安全,博物馆闭馆前都要提前1个多小时安检并锁闭志愿者办公室),好几次只能问他人借钱乘车回家。

2021年,为观众讲解明初洪武瓷器

2019年,为艺术宫志愿者讲解上博少数民族工艺馆维族服饰。

在博物馆,常遇一些文物爱好者,喜欢拿着收藏的“古玩”、“传家宝”求鉴定,询问“价值”。

很遗憾,绝大多数是花巨资买的赝品,对这些受骗上当的观众,我既同情又极痛恨那些制假售伪谋财的骗子,但牢记博物馆的纪律,不做任何自以为是的鉴定,按照规定,给予认真讲解或解析,劝初学者端正收藏观,勿抱“捡漏”、“发大财”之念,平时多来博物馆看真文物练眼力,多看正规权威的专业书籍增长知识,捂紧自己的钱包。

当然,对一些兜售假文物、不怀好意,甚至打探欲行盗窃的“观众”时刻提高警惕,予以防范,对不正当的要求均给予礼貌的拒绝。

上博的志愿服务不仅仅局限展厅讲解,根据需要,我们还经常参与辅导观众做各种传统手工活动、维持秩序、做调查问卷、协助馆方做些登记造册等工作。

在博物馆,我与那些训练有素,敬业认真,正直可爱,性格直率,说话有时较粗的保安大叔们,建立深厚的友谊,彼此信任。

他们多是四零五零再就业者,文化程度不高,性格各异,但经过严格的安保培训,成为博物馆、文物的守护神。他们工作于博物馆一线,耳濡目染,经常听各类专家学者现场讲解,与形形色色人物打交道,所以,他们是我做好志愿者的另一类老师。他们爱用诙谐的语言,给我讲述各种有趣、令人喷饭的故事;会积极向观众推荐我们,让我们获得更多的讲解机会;会在你讲解时,一旁维持秩序,识别扒手,提醒观众注意随身携带;还会侧耳仔细认真听你讲解,听出错来,私下告知,某某专家是这样讲的。无形中成为时刻鞭策督促你进步的老师。

一次特展开幕式上,朋友在楼下大厅问我讨要请柬,图省事,我便将请柬从二楼围栏缝中扔下。请柬旋转飘飘而下时,立即被大厅巡视的保安班长发现,平时和蔼可亲,对我很尊敬的班长,冲我厉声呵斥:高老师!下次不可这样!多少危险侬晓得伐?博物馆里人来人往,上面落下任何东西都可能会造成人身伤害!哪怕一张薄纸片都勿可以!我顿时无地自容,为自己轻率的举动感到后悔和不安,从此,养成在博物馆做任何事都守规矩,小心谨慎,既考虑文物的安全,又顾及游客观众的安危。

博物馆的领导和教育部老师对我们志愿者更是非常重视和关心,经常请专家学者为我们开设专题讲座,帮助拓展知识面,提升专业水准。有时,一些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也开放让我们旁听,还经常组织志愿者外出考察各省市博物馆、文化遗址和考古现场。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作为志愿者,除了掌握馆藏文物知识外,还须了解一些考古知识,这样能丰富讲解内容,使讲解更到位。上博组织志愿者考古考察,印象较深的有2008年的皖、浙、辽地区的玉文化系列考察和2009年上海广富林遗址考古考察。

2008年9月玉文化考察的第一站是辽宁朝阳市牛河梁新石器晚期的红山文化遗址。这是我第一次亲临考古现场,第一次知道什么叫考古,心情别提有多激动,处处好奇。荒芜的丘陵山岗,萋萋衰草中摇曳着无名野花,几个山坡均布满规模宏大,放射性的石头阵,那是五千多年前先民祭祀的祭坛和墓葬“积石冢群”。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女神庙、祭坛和宏大的积石冢群,反映了以“一人独尊”为主的社会等级结构已经形成。

出土的著名的红山玉龙、凤、龟、勾云形玉器等通神工具,说明这里曾存在一个已具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已进入古国时期,为中华5000年文明起源提供了实证。

考察使我了解了中华文明连绵不断和多元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刷新原有历史观。

2008年考察浙江良渚文化遗址。我们聚集在一座正处发掘中的大坑前,那是刚发现的良渚古城遗址。良渚博物馆馆长兼考古队长蒋卫东先生现场讲述考古发现过程及国内学术界对良渚文化达成的共识。

看完现场再进良渚博物馆对照文物,对良渚陶器的器型、特征的印象更加深刻。对良渚先民干栏式建筑,先民的稻作种植,获得更直观形象的认识,获益匪浅。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无新石器时代和早期文明时代世界文化遗产的缺憾。良渚文化再次实证了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考察还丰富充实了我对良渚陶器的认识。

2023年下半年上博将举办“何以中国”系列第二期特展,届时,代表中国文明发展第一高峰中最伟大的成就——良渚文化文物将重磅亮相,我非常期待。同时庆幸自己曾亲临发掘现场,对上博给我们志愿者提供的培养感恩不已。

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于1958年发现,1999年上博考古部对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2009和2014年馆方两次组织我们志愿者赴考古现场参观考察。

2009年那次考察,考古工地还极为简陋,工作条件很艰苦。上海博物馆考古部的陈杰先生为考古队长(现为上博副馆长)接待了我们。长年野外考古,陈队的肤色晒的黝黑,他非常认真细致地给我们讲述广富林的发现发掘、现场注意事项等。

看完发掘坑后,陈队带我们看西面一条小河。路上,陈队再三强调: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到在博物馆里都看不到的东西,可以了解我们的先民吃什么。待走近河边一大坑,大伙不约而同一起“哇塞!”一女士惊讶大声直嚷:“才是格刮豆”(沪语:全是骨头)我看清坑里有一大堆动物骸骨,牙、角清晰可辨。

陈队告知:骸骨多为麋鹿,这是先民吃完扔弃的“垃圾”,从中可知他们吃什么以及其生活习惯,还可以复原出当时的生态环境。 看完骸骨灰坑,陈队又带我们进“屋里”看看。

所谓“屋里”是相对野外而言,即室内现场清理、研究出土文物的场所。大伙儿随陈队穿过碎石瓦砾灰沙蒙尘的小路,来到清理现场。在那里第一次看到考古是如何从现场采集标本以及如何对采集物进行初步的整理。

室内,陈队专门为我们讲解广富林陶器的器型、特征、识别要点。陈队说:“广福林的东西很复杂,大部分是从北方来的,一部分是浙西南,也有本地文化,说明广福林文化实际是综合了好几个地方文化的多元文化区域。上海地方很小,但我们做的工作很细,所有考古还是得到全国各地认可。”语气里充满自豪。

这次考察,我了解了广富林遗址考古的大致,“广富林文化”考古学命名的重要意义,还认识到广富林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填补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谱系的空白,它见证了上海不是一个滩,而是一个有着史前文化深厚底蕴的城市,加深了我对上海历史文化的了解。

几次考古实地考察,使我认识到考古不仅对历史还原解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还是个严谨又复杂的工作。我打心底里开始敬佩那些常年风餐露宿野外,甘于寂寞枯燥,默默无闻做着贡献的考古工作者。

2013年,广富林遗址列为国务院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至名归。

广富林遗址考察,向考古队长陈杰老师请教辩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特征。

2014年再次赴广富林考察,那已建成一座风景如画,游人如织的休闲度假的遗址公园。曾经的考古发掘地已回填种上小麦。在一片金灿灿的麦田里,我展开双臂拥抱那些硕果累累沉甸甸的麦穗,感慨亲身见证过广富林的考古发掘,也籍此表达对广富林考古发现的敬意。

2012年,世博会中国馆华丽转身成为中华艺术宫,为弥补美术绘画方面知识的欠缺,提高艺术审美力,我加入了中华艺术宫的志愿者团队,成为艺术宫首批文化志愿者。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不懂绘画,毫无任何美术专业背景的我而言,欲讲好美术作品,绝非易事,再次经历了从白丁到胜任的磨练,甘苦自知。我坚信只要揣着一股肯钻研的劲头,刻苦持久地学习,铁杵终能磨成针。

记得第一个难啃的骨头就是讲解《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奥赛博物馆珍藏展》。为了理解库尔贝的一幅作品《鳟鱼》(1873年),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每次面壁画作默看几小时,终于在第七次面壁时一下读懂,瞬间激动到有种飙泪的感觉,内心无限感慨:库尔贝先生,您可知道136年后,一位不懂西方油画的中国老妇终于读懂了您的作品!

凭这股劲,之后在《鲁本斯、凡·戴克与佛兰德斯画派——列支敦士登王室珍藏展》、《蒙卡奇和他的时代:世纪之交的匈牙利艺术》、《博特罗在中国——费尔南多·博特罗作品展》、《“一带一路”国家美术作品展》等外国美术作品特展讲解上,做到了可以胜任讲解。

在艺术宫志愿服务中,我们把如饥似渴地学习称之“做功课”。大家互帮互学并无私分享,逐步积累了美术绘画知识,从国画、油画、版画到摄影、剪纸等;从写实到写意、抽象;从学院艺术到民间艺术,从构图色彩到造型,一步一步进入象牙塔般的绘画艺术殿堂。

几年下来,对诸多大师级艺术家的作品,从未知到有所知,上了一个台阶。

渐渐的我对艺术宫举办的诸多大型的美展产生浓厚兴趣,对国内外美术大师的优秀作品十分着迷,初期强烈的学习渴望,最后变成一种情怀,很想把自己所学所悟所感分享于众,分享那种传播高雅艺术、独乐不如众乐的欢愉。

和上博一样,艺术宫的领导和教育部老师对我们志愿者也非常重视和充分信任,总给鼓励肯定、积极支持和锻炼的机会。除了展厅讲解,还让我担任接待国内外VIP贵宾的讲解任务。通过多次国内外重要贵宾的接待,我的服务范围得以扩展,讲解质量得到较高的提升。我非常看重并认真对待每次的接待讲解,特别涉外接待,认为这是搭建友谊桥梁,讲好中国故事的极好机会。

一次接待斯洛文尼亚国民委员会主席一行。听完我的讲解,该国主席很高兴,临走专门叫我过去,捧出一大礼盒,通过翻译真诚对我说:“感谢您的讲解,您讲解的很好,喜欢你们这样的人才,这是我国的国礼,送您以示感谢。”(礼品事后立即上交,是什么不得而知)

还有一次接待塞尔维亚文化部部长,部长对我这一年纪还做志愿者很感兴趣, 详细询问曾从事何工作,夸奖我国的志愿者精神,说要回国也要推广。

一次接待美国迪士尼的首席长官参观电子版《清明上河图》。讲解完后,其在展厅久久逗留不肯离去,在巨大的电子《清明上河图》屏幕前来回欣赏,研究琢磨,说要认真搞清楚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说自己的母亲就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因此他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非常喜欢。

一次接待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议会主席,听完讲解,立刻叫陪同的驻沪领事馆官员递上他的名片,邀请我去圣彼得堡游玩。

此外还接待过新西兰、一带一路等很多国家的团队。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志愿者,通过涉外讲解,不但锻炼了自己外事接待的能力,还促进自己在讲解方面注意具备国际视野;通过讲解缔结友谊,传播中国文化,说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有生之年,能籍此为国家做这样有益的事,富有意义。

艺术宫经常举办一些现实主义、革命题材、宣传党的历史红色主题的美术大展。这类美术展,可以说是每一幅作品即一段恢宏的革命史的图象叙事,英雄人物、可歌可泣事迹的形象塑造。讲解过程就是心灵受洗涤、精神获升华,深受教育的过程。

印象最深刻的是迎接19大,建党96周年美术大展《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讲解,参观人数突破百万。建党96年,重大历程无数,如何将党史和艺术很好结合,用艺术的语言,准确、通俗地表述画作的主题、历史,这类讲解特别考验人。

记得刚开展几天,馆方要我接待上博的党员,认为我熟悉上博,又是党员,接待讲解最合适。

天!当时家里正好有事,整个特展我一幅作品也没看过,具体作品的名称、画啥内容都不知晓,最要命的是都没时间做预习功课!任务已接下,只能硬着头皮上。那场接待讲解,我全程忐忑不安,没一点自信。上博来观展的党员大都是我所认识的领导和老师,没听讲几幅,人就散了。那次接待讲解别提有多狼狈和丢人了!绝对是讲解生涯中的败走麦城。面对我磕磕巴巴,一问三不知的窘态,带队的上博党委朱书记非常善解人意,看出我的不安和沮丧,结束后和蔼与我交谈,先肯定我讲的不错,又不断安抚鼓励我,认可讲好这类特展有难度,这让我非常感动,暗下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打那后,我开始发奋恶补党史,翻阅大量的史料,聆听党史专家的讲座,搜索经历者的回忆录,观看有关视频,做了许多的笔记,经常泡在展厅,反复揣摩作品,提炼讲解主题化为讲稿,通过多次讲解实践和总结,讲解质量开始提高。

那年我党龄已有44年。我父母早年都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跟随党一路走来,从抗战到解放战争到新中国建设,一生无怨无悔献给党的事业。作为后代,我应当赓续他们的革命精神和传统。

讲解《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美展,不仅是对我党96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的一次重温学习,也是对先辈对无数牺牲的先烈的尊重和缅怀。我有责任有义务有使命要讲好。

经过努力再讲红色主题,充满自信。很多观众听完纷纷点赞:“原先对党的历史,虽然都知道,但是没了解的那么具体、深入、系统。听完你的讲解后,对我党的光辉奋斗历程、对我党以及国家取得的光辉成就,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体验,更增使命感不忘初心。”

2018年,艺术宫建党96周年美术展《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讲解油画《曙光》。

2020年初,新冠病毒疫情于武汉爆发,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按下暂停键。艺术宫虽然线下工作暂停,但响应中央号召,和医疗战线的白衣战士一起守望相助,以艺抗疫,展开线上美术教育,发出“丹青抗疫”之声,鼓舞大众。

艺术宫要我以馆藏清代陕西东路的皮影作品,线上为观众做导赏。录制那日天寒地冻,心情颇为复杂:为有机会为抗疫尽绵薄之力而高兴;然一路所见空荡荡的大街、往昔观众如云,熙熙攘攘,巍峨高耸的艺术宫门前寂寥冷清;17万平米、宽敞洁净的展厅空无一人,悲从心来!真心期盼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早日战胜新冠病毒,让社会回归正常。

欣慰的是武汉抗疫成功重启后,以抗疫为主题的美术特展《召唤》立即在艺术宫拉开帷幕,在为观展的团队讲解时,我几乎铆足劲,小宇宙爆发。

03

直挂云帆济沧海

上海博物馆和中华艺术宫都是国家一级、重要的文化场馆,对志愿者录用、管理严格。尤其是上博的志愿者队伍,可谓人才济济,藏龙卧虎,年轻、优秀、资历、综合素质高者不少。


可能比较幸运,我有幸被推荐参加了市、全国的讲解大赛和节目制作。在市、国家级的比赛中,高手如林,优秀者甚众,对初次参赛的我言,大赛不啻是向优秀选手学习的一次极好机会,广开眼界的历练。

1.参加全国文保大赛

2009年,上博推荐我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宣传讲解大赛》。当时做志愿者才三年(按一年24次服务计,仅有72次的讲解经验,也就半瓶子醋的水平)。怕我压力大,教育部领导最初瞒着我,问愿意参加讲解员培训否?对正痴迷陶瓷讲解的我来说,能参加专业培训真是求之不得,一口允诺。

培训结束后要求每人写一份5分钟的讲稿,脱稿试讲(实际是上海地区参加全国赛的选拔)。我中午匆匆草就一稿,下午登台试讲,上博报送的几名大学生经验不足,不是忘词,就是磕磕巴巴不知所云,几乎完败。我最后一个出场,急的直给自己打气:不辱使命!为上博争光!不给上博志愿者丢脸。

上场后,由于自己撰稿,又是平时熟悉的讲解内容,虽紧张但还自信,侃侃而谈结果超时。可评委却一致肯定:高老师讲的我们都想去展厅看看那只雍正粉彩瓷瓶(清雍正蝠桃纹橄榄瓶,存世独此一件,清雍正官窑粉彩器的精品代表。2003年张永珍女士以4150万港币拍下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就这样,我成为上博选送的代表,参加沈阳举行的全国文保讲解大赛。上海选手一行6人, 5人是其他各纪念馆不到30岁的专职讲解员,独我1人是志愿者, 58岁。

临行,教育部郭青生主任找我谈话,叫我别背包袱,不求名次,做好失败准备,以平常心如展厅讲解即可,郭主任为我讲了大克鼎的捐赠人潘达于女士的故事,听后肃然起敬。不断修改打磨参赛稿、仅大克鼎的稿子就修改不下10遍,在赴沈阳的飞机上还在不停修改。

抵达沈阳当晚抽出场顺序签,我抽到9号,100多号参赛选手,9号靠前,属于下签。也顾不得那许多了,迎头备战。第二天初赛顺利进入复赛。复赛讲上博的镇馆之宝西周青铜重器:大克鼎。

青铜器是我不熟悉的领域,撰稿时就特别费劲,好在得到我所在的周一下午组全体组员的大力支持,他(她)们纷纷为我出谋划策找重点,示范讲解,帮助纠正咬字吐音,帮我制作参赛PPT,这一切让我深为感动,感到参赛非我个人之事,我代表着上博,代表上博志愿者团队,我必须对得起所有给予我帮助支持的同仁,为其争光,必须赢得胜利。

最后复赛杀入决赛,获得大赛三等奖。我们上海参赛代表团拿到团队二等奖。文广局的领队老师和大家都特别高兴,返沪那天正好是我生日,分别三地度过:上午沈阳,下午空中,晚上上海,倒也有趣。

2.参加央视《开门大吉·博物馆的讲解员》节目录制

2017年随着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热播,讲述每件 “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让国宝文物活起来,走近大众,唤起民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

节目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2018年央视综艺《开门大吉》栏目,为配合国家宝藏,专门推出一期《博物馆的讲解员》特辑。节目组找到上博,上博推荐我参加。没告诉我具体,先问我愿意去北京参加《开门大吉》节目录制否?我从未看过《开门大吉》这栏节目,问录什么?回复说和国家宝藏差不多的,当观众。于是开心答应。当晚节目编导来电,才知道是作为上博志愿讲解员去参加节目制作。

之后多次与编导沟通,询问录什么?需要准备哪些等等,编导始终不明确答复,只是不断询问我的爱好、家庭情况、看过哪些博物馆?讲解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么等等。到北京,编导又说很忙,没空见面,直到第二天要现场录制,才说:现场一切听从主持人尼格买提安排。

原来要求临场发挥,这样真实。那晚原安排我第一个出场,因导演临时沟通耽搁了时间,改为第二个出场。录完觉得自己现场表现很不理想,不是这没说好,就是那漏说什么。未料节目播出前,编导来电说:那天你表现出的感情非常真实,我们都被感动了,所以播出把你改成最后一个出场,压轴。真没想到!

参加央视《开门大吉·博物馆的讲解员》节目。

3.参加红色故事大赛

北京返沪后,中华艺术宫又派我参加由上海宣传部、教委、文汇报业集团牵头的《上海市第五届上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大赛》,时间很紧,我二话没说,立即投身赛前准备。

从初赛进入复赛再进决赛。复赛抽签再次抽到真正的下下签:1号,而且抽到一个较难的选题,只给三天时间准备讲稿,然后比赛。

不过这时的我已无任何包袱,非常自信,从讲稿撰写、形象服装到特定动作设计,处处精心考虑,独立完成。赛完满场鼓掌,说我化最令选手沮丧的第一签为“开门红”,鼓舞了后面的选手。这次大赛赢得三等奖。

2018年,第五届上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大赛决赛讲解。

04

待到山花烂漫时

刚退休略有几缕银丝,如今已满头飞霜,终于到了志愿者服务的年龄上限。

志愿服务是我的选择,无怨无悔。我视之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所服务过的上博和艺术宫,我心存感谢和感恩。

感谢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不弃,对一位暮年老者仍予以极大的信任和重视,提供一个晚年还能施展自我、自由放飞的平台。

于此,我天天感受到的就是充实,是开心,是青春;天天呼吸的是积极向上、满满的正能量;天天目睹的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国之瑰宝。这里有人类最灿烂的文化,这里有学不完知识,有真有善有美,使你永远身心愉悦且健康。

所有获得的表扬赞赏和荣誉,当属于志愿者这一光荣的称号,这一优秀的集体,我深爱着这个团队。很欣慰,如今志愿服务精神全国蔚然成风;越来越多年轻人,包括少年儿童纷纷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我呢?“小车不倒只管推”。只要社会还需要,随时随地,毫不犹疑尽力。

志愿精神永存!

2023-5-8

本文选自《瑞华公寓纪事——父辈和我们的故事》(待出版)

新华路时光



END -



新华路时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