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笔记:伤心枕上三更雨

 大吕 2021-08-20

添字丑奴儿

作者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释

添字丑奴儿,又叫添字采桑子,是将丑奴儿词牌上下片的最后一句由七字句变成四、五两句。拿李清照这首词和辛弃疾《丑奴儿》词比较一下。辛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李清照这首词还有一个版本,调为《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馀光分外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点霖霪,似唤愁人,独拥寒衾不忍听。”

叶叶心心,一叶叶,一心心。叶指蕉叶,心指蕉心。芭蕉树心被叶子层层包裹,故从外无法见其心。李商隐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黄庭坚诗:“渴雨芭蕉心不展,未春杨柳眼先青。”

舒卷有余情,另一版本是“舒卷有余清”。作余清的话,是客观描写,说蕉叶舒展、蕉心卷束,还有充沛的清爽之气。我觉得作余情更好。为何?李清照开首第一句就满含感情“窗前谁种芭蕉树”,就含有对种树人的情思(有点情不情的意味),想象一下蕉叶卷着蕉心的样子,是一种维护蕉心的感觉。李清照失去故园、丧了丈夫,凄清一人,看到这样情景,自然会觉得“舒卷有余情”了。余情,多出来、剩下的情感、情趣,也指充沛的情趣、情感。如陈子昂的诗:“曷余情之荡漾,瞩青云以增愁。”如叶梦得词:“二十五弦弹不尽,空感慨,惜馀情。”

霖霪,连绵之雨,久雨。雨过三日为霖,过十日为霪。如南朝鲍照诗:“奔泉冬激射,雾雨夏霖霪。”唐代杨炯诗:“在霖霪之可玩,唯浮沤而已矣。”宋代王禹偁诗:“及秋又霖霪,雷声时一举。”这里指接连不断的雨声。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句话打乱了语序,意思是,正被哀愁伤害的我这个北方人听不惯,就起床了。芭蕉雨与梧桐雨一样,都是诗词中引起愁绪让人不忍听的声音。如白居易诗:“风雨暗萧萧,鸡鸣暮复朝。碎声笼苦竹,冷翠落芭蕉。”如杜牧诗:“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如顾夐的词:“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如李煜的词:“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试翻译如下

谁在窗前种了这芭蕉树,芭蕉树的清凉满布庭院,清凉满庭院呀,那一片片蕉叶,一个个蕉心,或舒展或卷束都含着说不尽的情思。

正在枕上伤心,又在三更听到雨声,点点滴滴落不尽,点点滴滴落不尽呀,正被愁绪刺痛的我这个北方人,不习惯听这样的声音,就披衣而起,无奈坐听雨声点滴到天明。

    

赏析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南渡夫亡后。

词作看似信口而来,看庭中芭蕉,引起情思;夜雨袭来,更增愁绪,思乡更思人。这是这首词的架构。

但在简单的架构上,丰满的肌质让这首词非常动人。开头一句“窗前谁种芭蕉树”,有树想到种树的人,就让人感受到多情。阴满中庭,写的是芭蕉,却也是情感。阴,给人以凉的感觉,自生出一种淡淡的愁绪,满中庭,又觉得这种淡淡的愁绪氤氲弥漫。接着写蕉叶护蕉心,用了拟人手法,那种相依爱护自会让孤独失伴的李清照生出一种联想。接着下片,将景语中的情,化作真接的情语,枕上伤心到三更,又听到雨打芭蕉,是怎样的伤心!想一下温庭筠的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词写的是生离,而李清照面对的却是死别,又该是怎样的伤感!故而,“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人也像雨打芭蕉、秋落黄叶,一天天愁下去,老下去。这是一层意思。更有一层意思是悲愤,那个“北人”的自称,含着多少失去故土的哀伤?那个“不惯听”,既有怀故土的悲伤,又有对南宋当权者不思收复、只顾偏安政策的愤怒。

(八卦两句:李清照与秦桧的妻子王氏是表姊妹关系,王氏是李清照亲舅舅的女儿。李清照晚年生活潦倒、离婚坐牢,都不曾求过秦桧夫妻一句,秦桧夫妻也不曾照顾过一次,大概就是因为这种政治立场让他们虽为至亲却不相往来吧。)

  清代刘熙载说:“词之妙莫妙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李清照这首词,就是很好的寄言。笔下雨打芭蕉,心中家国之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