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笔记: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大吕 2021-08-20

当初唐四杰、陈子昂在民间(五人虽都当过官,但都是小官,对宫庭影响不大)“晒太阳”,为诗歌“补钙”的同时,宫廷诗在讲究对偶与辞藻的雕琢中,逐渐将唐代新体诗即律诗定型,其时,五律已很规范,七律也已出现,这为盛唐诗歌声律的完备奠定了基础。

其中,“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是“先锋队”。“四友”之称始于他们年轻时一块修编《三教珠英》,在宫廷形成了文人集团。

咱们先看李峤。李峤字巨山,是个神童,十五岁精通《五经》,二十岁考中进士。武则天时巴结张易之,中宗时巴结韦皇后、武三思,曾三次拜相。李峤诗歌创作上有三个方面大成绩。一是大量创作五律,成就很大,且对五律的普及做了很大贡献。他写了120首咏物诗,把唐初以来人们关心的用典、词汇、对偶等常用技巧融为一体,用五言律诗形式表现出来,给初学者提供一个可仿效的创作范式(现代作家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小说时,也是这个教法,说到什么手法,就写一个短篇给学生看)。这本“小学课本”传到日本,也被当作教材。二是创作了长篇七言诗《汾阴行》。(这首诗在去年抄词时提到过,诗歌对比汉武帝全盛时祭汾阴的烜赫场面与去世后凄凉冷清场景,给统治者以警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听人唱这首诗,听哭了。)三是改造齐梁声律理论,除讲求一联中平仄相“对”外,开始注意上下联之间相“粘”的规则,使得一联之间的叶韵发展为全篇的声律谐畅。

看他所编“小学课本”中的一首五言律绝: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

解落,有注本将其注释为吹落、散落。将“解”理解为分开、解开。我认为不准确。这里的解是懂得的意思。为何这样说呢?是从对句“能开”得出的结论。能开是能够开,那么“解”字也带着主观能动性,将之理解为懂得更好,这样将风拟人化的味道就更足了。并且,解后面还有个落字,将解当作分开讲,与后面的落字在意思上有重复之嫌疑。

赏析

这首咏物诗很简单,没有优秀咏物诗那样明显的寄托,真有点袁枚所批评的像儿童谜语(袁枚说:“咏物诗无寄托,便是儿童猜谜。”),然而,反复吟诵这首小诗,又觉得非常有趣味,何也?因为其中含着浅易之美。

20世纪初期英国美学家鲍桑葵在其《美学三讲》中提出“浅易之美”与“艰奥之美”的观点。所谓浅易之美,就是一般人仅凭直觉就能做出愉悦的反应的美。所谓艰奥之美,就是指或具有错综复杂结构、或需要人们专注地去体会、或让人难把握其全部的美。李商隐的《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具有艰奥之美三种特征的诗。结构上复杂,不认真去体味,感受不到他说什么,而你有所感时,却并不能确切解释或者全面把握其意义。李峤的这首诗,却让人一看就能感觉到拟人化的风像个顽皮嬉闹的孩子,既吹落叶,又开春花,既翻波浪,又推竹斜,是充满情趣的。其实这是李峤的有意选择,他没有把风造成灾害写出来,如龙卷风、台风;也没有把风带来的便利写出来,如舜帝的《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如王湾的诗“风正一帆悬”,而是只选取了能够引起人直觉快感的风的姿态,带着喜爱的情感来作描写。

这样的诗歌其实是有渊源的,看汉乐府《江南》: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很简单,却满是情趣,满是人对自然的热爱。

当然,这并不是否认咏物诗“不即不离”有所寄托的基本要求,就这首诗来说,也并非完全没有寄托,在有选择地表现风的姿态时,诗人安闲悠然的生活态度也就寄托其中了。

律诗的粘对

这是针对律诗的平仄来说的,律诗两句为一联,四联八句(绝句,入律的绝句可看作是摘取律诗中相邻的两联),一联之间讲求平仄相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两联之间声律上要有联系,就有了粘的要求,粘是平粘平、仄粘仄。就是后联出句的第二字要跟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就是第三句与第二句、第五句跟与四句、第七句与第六句的第二个字平仄要一致。像今天这首诗中,第二句“能开二月花”中的“开”字,与第三句“过江三尺浪”的“江”字,就是相粘的,都是平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