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笔记: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大吕 2021-08-20

我老家的另一处古迹

杂诗(三首之一)

作者 王维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注释

孟津,是我老家,是个古县。武王伐纣时曾在这里两次会盟诸侯,第一次,没有发出邀请,就有八百诸侯前来相会,要讨伐纣王,但武王认为还不到时候,这就是“八百诸侯会孟津”。第二次也是在孟津会盟诸侯后,发出战前动员令(《太誓》),就打向殷都朝歌了。因孟与盟字谐音,很多人以为孟津是因八百诸侯会盟而得名。实际上,孟津历史比这更早,在夏朝时,这个地方属于孟涂氏封国,又因黄河上有大渡口,故称这里为孟津(孟国渡口的意思)。孟津河指黄河孟津段,孟津口指孟津渡口。历史上的孟津县城在如今的会盟镇境内,但具体地点也经常变,多是随着渡口变化的而改变,据我所知,现在的老城村、小集村、东良村等,历史上都曾做过县城所在地,也都曾是黄河上大码头。现在这段河上不能行船了,而在我小时候,还偶尔可见几艘大船载人过河,来往上下运输货物。

试翻译如下

我家就在孟津河边,家门对着孟津渡口,常有从江南来的船,你给家里寄书信了没有?

赏析

因这首诗,我们县有人断言王维在孟津居住过。其实,这首诗不过是虚拟个人物以写思妇之情罢了,与王维在没在这儿住过没有关系。

诗歌先设定一个居住环境,“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尤其这个孟津口,给出一个热闹让人不能安静的环境,暗含的心中的不安宁,然而,就诗歌来说,似只是一个地点交代。“常有江南船”这一句,是这首诗的“关键”或者说“扳机”,揿动这个“关键”、扣动这个“扳机”,情感就喷射出来了。接着“寄书家中否?”就是情语了。想象一下,一个妇女住在孟津渡口,丈夫远赴江南,看到“常有”的来自江南的船,总是去打听有没有丈夫的书信,可这个“常有”在现实中对仗的却是“总无”,一次次让她失望,但失望之后总是再生希望,故有这一问“寄书家中否?”是心中质问丈夫,也是暗含着希望。这样,妇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就显得深切动人了。

这首诗的作法归结为一个词就是“触发”,其结构是先静静地叙述,却突然触到一物、一事,就像触动机关,便喷薄出情感来。相似诗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先是静静叙述,接着让杨柳色触动少妇,便生出思念丈夫的情感来了。

附:王维杂诗三首之后两首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俺的公众号,请亲们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