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度抑郁症需要治疗吗?

 好心情心理门诊 2023-08-17 发布于北京

我们知道,抑郁症可以说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我国2019年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数据显示大陆地区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6.8%。可相当一部分国人还是习惯性的将之看做“小事情”、“心情不好”、“多干活,累了就啥也不想了”、“就是矫情”……等等错误的看法。实际上抑郁症已经成为公认的世界第二大疾病,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

关于抑郁症严重程度的区分,很多医生,包括一些非专业人士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有些人用是否有自杀意念和是否出现自杀行为去区别抑郁症的轻重;有些人用社会功能的受损程度去区分抑郁症的程度;而规范的医生一般是通过患者存在抑郁症状的多寡(核心症状、附加症状)去给抑郁症区分轻、中、重度。

比如在《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一书中,关于抑郁障碍(抑郁症)中,将其症状总结为了:

核心症状:A. 心境低落;B. 兴趣与愉快感丧失;C. 易疲劳。

附加症状:

  • 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

  • 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

  • 自醉观念和无价值感;

  • 认为前途暗淡悲观;

  • 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 睡眠障碍;

  • 食欲减退或增加。

其中在病程标准满足至少两周的前提下:

  • 轻度抑郁发作——满足2条核心症状,2条附加症状。

  • 中度抑郁发作——满足2条核心症状,3条附加症状。

  • 重度抑郁发作——满足3条核心症状,4条附加症状。

这同时也是已经颁布的最新版国际诊断标准ICD-11中规定的分度方法,是适用于全世界的抑郁障碍严重程度区分方法。与之相比较,不管是以是否产生自杀意念或是自杀行为,还是社会功能受损程度,都有其客观存在的片面性,以及明显的个体差异。

那么很多已经满足抑郁障碍诊断标准,满足2条核心症状,2条附加症状,社会功能相对完好,能较为正常的工作,正常的学习的轻度抑郁症患者是否需要治疗呢?因为很多患者虽然存在心境低落,但也确实能够正常工作或学习。

轻度抑郁障碍患者在医学建议中是可以不首选药物治疗的方式,但绝对不等于轻度抑郁障碍患者就不需要治疗。抑郁障碍本身疾病特性里就有着高复发性,高致残性,而且得不到改善的抑郁症状是有很大可能“进行性加重”的。所以,轻度抑郁障碍患者是否需要药物治疗,或者需要何种治疗,最好还是听一听专业医生的建议

最近几年在门诊遇到过很多正常上班或上学的轻度抑郁症患者,每次耐心的解释他们所患疾病,希望他们不要轻视抑郁症,希望接受正规的心理治疗,希望定期复诊。但实际上,接受医生建议,进行正规心理治疗的人真的不多,有时候让我这个医生也很无奈。甚至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接受任何治疗的原因是家人或朋友的阻止。

之前门诊有一名17岁的高一学生,初三就开始出现闷闷不乐,集中不了注意力,总是很累等等表现,到了高一越来越明显,长时间失眠,白天无精打采,在家人的陪伴下来门诊求助。小姑娘确实只满足轻度抑郁发作的程度,按照治疗原则,是可以不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但并不是说就不需要一切治疗。建议家人带小姑娘定期进行心理治疗,先调整一下睡眠和低落的情感,看一看长时间的治疗效果。但家人觉得既然不吃药,自己也可以调整过来,也就没有接受医生的建议。

很多时候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1年后,已经升上高二的小姑娘再次在家人的陪同下找到了医生。原来小姑娘回家后只是在家人的陪同下出去旅旅游,散散心,出去玩的时候心情当然“美丽”,可回到校园之后一切又慢慢的回到了之前的样子。就这样过了一年,小姑娘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整日无精打采,脑子像灌了浆糊一样,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小姑娘苦于自己的“变化”,也变得越来越不自信,甚至连学校也不想去了。

这样的情况在医生们的工作中还真的不少见,很多患者和家人在得到医生“可以先不使用药物”的时候,已经“放弃”了所有的医学治疗方法。其实对于轻度抑郁发作,即使不服用抗抑郁药物,仍然有很多你没有听过的治疗方法,它们同样是安全有效的。比如最常用的认知行为疗法(CBT),比如基于人际关系的人际心理治疗,比如针对整个家庭的家庭治疗,比如由精神分析演变而来的沙盘游戏,对不需要药物治疗的轻度抑郁症患者都有很好的疗效,最重要的是没有副作用。

所谓沙盘游戏,是作为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方法,是以荣格分析心理学为理论依据,通过象征的方式激发来访者内在自我疗愈和自我整合的力量,以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实现心理治疗。看似在沙盘上做着游戏,但来访者每一次沙盘的摆放都投射出内心的“痛苦”,可以达到加速“问题”解决的治疗效果。而且作为“开放式游戏”,显然更容易被我们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们所接受,也更容易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常不错的心理治疗选择。

关于轻度抑郁症是否需要治疗,一定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发现罹患轻度抑郁症,可以选择非药物的方式尝试治疗或“调整”。非药物治疗的方式以心理治疗为主,而“调整”更多的是生活方式、相处方式以及对负面情绪的态度问题。举个例子,如果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你卸下负面情绪的包袱,轻装上阵,得到久违的放松和愉悦,精神饱满的回归到生活中来,那么这一场旅行就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调适”;如果适当的运动,能够帮助你放松心情,给自己充电,缓解负面情绪,那么运动当然也算是成功的“自我调适”;如果自学心理学知识,尝试积极面对负面情绪,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那么自学心理学的你,当然更是成功的“典范”。但我们的时间并没有那么充裕,抑郁障碍本身也可能越来越严重,真的没有时间去浪费,去充分的尝试。尤其是很多人已经出现明显的加重情况,但仍“坚持自我调整”,那结果很可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轻度抑郁障碍可能变成中度,也可能变成重度抑郁障碍,就像门诊的小姑娘一样,不得不入院治疗了。

实际上,不管是哪一种治疗方式,或者何种“调整方式”,如果经过1~2个月的尝试,抑郁症状没有任何改善,那么就应该去征求医生的建议,尽早开展系统药物治疗,因为从目前医学界的研究水平上来说,抗抑郁药物治疗,仍然是最安全,最有效的抑郁症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的病情,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当然,通过非药物的治疗手段缓解轻度抑郁障碍的例子也不少,但最好还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治疗,或者进行调整。定期到门诊找医生帮忙评估自己的抑郁症状是否出现了自己不知道的变化,因为我们绝大多数抑郁障碍的患者是不具备辨识抑郁症状的能力的。

举个例子,我的一名轻度抑郁症患者,用他的话讲“并没有感到不开心”。从情绪的角度讲,确实这名患者没有明显的心境低落表现, 但却存在“顽固的失眠”,可来失眠门诊就医的时候却被我诊断出了轻度抑郁障碍,因为睡眠障碍本身就是抑郁障碍最常见的附加症状,也是最常见的躯体化症状。和这名患者一样,大多数人是无法理解为什么只是“失眠”,却被诊断为抑郁障碍的。但这就是抑郁障碍,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表现形式确实多种多样。还有一些患者存在“难以用语言描述的躯体不适感”,实际上也是一种“不太常见”的抑郁症状。

轻度抑郁障碍本身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就相对低一些,绝大多数患者并不会对原本的工作和学习造成影响。这本身是疾病严重程度的直接表现,但恰恰是相对较轻的表现,给了我们去尝试自我调整或其它非药物治疗方式的“理由”。人民日报曾经刊登过一组数据,在我国抑郁障碍患者中,正在接受系统治疗的只有不到20%。我能理解人们抗拒药物的原因,药物的不良反应。但从抑郁障碍可能对患者一生的影响看,抑郁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真的不算什么,起码从抑郁药物问世到今天的60年中,医生们积累了大量的应对抑郁药物不良反应的经验,完全可以帮助我们顺利应对所有的抑郁药物不良反应。与之相比,不管是轻度抑郁障碍,中度抑郁障碍还是重度抑郁障碍,越早开始系统治疗,预后越好,社会功能恢复的也就越好。

所以轻度抑郁障碍当然也需要治疗,尤其是尝试自我调整但效果不佳的患者朋友,一定要尽早就医,尽早开展系统治疗。不管是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当然会更科学,更专业,也更有效的多。





作者介绍:

阎石:齐齐哈尔市第一神经精神病院

END

参考文献

1.陆林.于欣.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魏广东.不能不学的心理治疗技术[M].中国石化出版社,2021:11-15

3.郑洁.一例女大学生轻度抑郁症沙盘治疗案例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1(4):92-96

好书推荐:

一部另类医学史,揭露医学高冷面具下的隐秘角落,知乎2018年度编辑力荐十大好书,豆瓣2018年度科学新知十大好书。还有这种操作?真是荒诞没有国界,奇葩不分中西:用放血来治愈失血,水银蒸气浴治疗梅毒,发烫的烙铁烧皮肤治疗精神分裂……

科普|解惑|答疑|辟谣|懂你|涨知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