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善读47:赵威后

 一中大语文 2021-08-20

文言善读47

赵威后

一、故事新读

49、野人解马

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马逃脱了束缚,吃了别人的庄稼,农民把马牵去了。

子贡(以能言善辩著称)请求去说服那农民,什么话都说了,那农民不听他的。有个刚刚跟随孔子学习的粗俗的人,说:“请让我去说服他。”接着对农民说:“您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不是在西海种地,我的马怎么可能会不吃你的庄稼呢?” 那农民很开心,解开马的缰绳就给了他。

【原文】

  孔子行游,马逸食稼,野人怒,絷其马。子贡往说之,卑词而不得。孔子曰:“夫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譬以太牢享野兽,以《九韶》乐飞鸟也!”乃使马圉往,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予不游西海也,吾马安得不犯子之稼?”野人大喜,解马而予之。

  [评]

人各以类相通。述《诗》《书》于野人之前,此腐儒之所以误国也。马圉之说诚善,假使出子贡之口,野人仍不从。何则?文质貌殊,其神固已离矣。然则孔子曷不即遣马圉,而听子贡之往耶?先遣马圉,则子贡之心不服;既屈子贡,而马圉之神始至。圣人达人之情,故能尽人之用;后世以文法束人,以资格限人,又以兼长望人,天下事岂有济乎!

50、取节略细

    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任用文士,一向注重人品而不拘小节。有气节才智的人,决不会拘泥于琐细的小事,如孙威敏、滕达道等人都一向受到他的尊重。他担任将帅的时候,所选用的文书、助理,都是一些被贬官而尚未复职的人员。有人觉得奇怪。文正公说:“有才能而没有过失的人,朝廷自然会任用他们。至于那些不幸受过处罚的可用之才,不幸落入官员的非议中,如不趁机起用他们,就要变成废人了。”所以文正公所推举的大多是有才能的人。

【原文】

  范文正公用士,多取气节而略细故,如孙威敏、滕达道,皆所素重。其为帅日,辟置僚幕客,多取谪籍未牵复人。或疑之。公曰:“人有才能而无过,朝廷自应用之。若其实有可用之材,不幸陷于吏议,不因事起之,遂为废人矣。”故公所举多得士。

  [评]

天下无废人,所以朝廷无废事,非大识见人不及此。

51、识见过人

沛公进入咸阳,各位将领争先恐后奔向府库把金银布帛等财物分掉,唯独萧何抢先进入皇宫搜集了秦朝丞相御史府的法律条文等文档收藏起来。汉王之所以能全面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人口的多少、地方的好坏、民间疾苦这些事,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所有文书档案的缘故。

宣曲地方的任氏,他的祖上担任过督道仓守吏。秦朝衰败之时, 豪杰争相夺取金玉,而任氏独去窖藏仓库的米粟。后来,在楚汉鏖兵于荥阳之际,百姓无法耕种田地,每石米的售价达到一万钱,豪杰的金玉统统转归任氏。

【原文】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宣曲任氏,其先为督道仓吏。秦之败也,豪杰争取金玉,任氏独窖仓粟。楚汉相距荥阳,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

  [评]

  二人之智无大小,易地皆然也。

  又蜀卓氏,其先赵人,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之蜀,夫妻推辇行。诸迁虏少用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注:芋也],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即铁山鼓铸,运筹贸易,富至敌国。其识亦有过人者。

52、赏忠罚叛

宋太祖赵匡胤刚刚黄袍加身的时候,陈桥门的守门官员拒绝让他进城。太祖无奈只好转到封丘门,封丘门守关吏见形势如此,老远就大开城门迎太祖进城。太祖即帝位以后,立即处死封丘门的官吏,而给陈桥门的守门官员加官晋爵,以表彰他的忠义。

  元顺帝至正年间,广东人王成和陈仲玉起兵谋反。东莞人何真时任广东行省右丞,向行省请命,自己组建义兵,抓住了陈仲玉献给朝廷。而王成却在险要之处建寨自守,何真围攻了很久都难以攻破。于是,何真悬赏一万钱捉拿王成,王成的家奴贪图小利,绑了主人来求赏,何真笑着对王成说:“你怎么养虎为患啊?”王成为此甚感惭愧。他的家奴请求赏钱,何真如数给了他,却又派人准备汤锅,并把汤锅架在转轮车上。王成很恐慌,以为何真要烹杀自己。但没想到何真却把那家奴绑起来放在汤锅上,催促部下将他煮了;又叫几个人敲鼓推车在大街上游行,当众宣布:“境内有家奴敢捆绑出卖主人的,以后都依照这种办法处理!”大家佩服他赏罚分明,岭南地区的人于是开始从内心里归顺朝廷。

【原文】

宋艺祖推戴之初,陈桥守门者拒而不纳,遂如封丘门,抱关吏望风启钥。及即位,斩封丘吏而官陈桥者,以旌其忠。

宋太祖至正间,广东王成、陈仲玉作乱。东莞人何真请于行省,举义兵,擒仲玉以献。成筑砦自守,围之,久不下。真募人能缚成者,予钱十千,于是成奴缚之以出,真笑谓成曰:“公奈何养虎为害?”成惭谢。奴求赏,真如数与之。使人具汤镬,驾诸转轮车上。成惧,谓将烹己。真乃缚奴于上。促烹之;使数人鸣鼓推车,号于众曰:“四境有奴缚主者,视此!”人服其赏罚有章,岭表悉归心焉。

  〔评〕高祖戮丁公而封项伯,赏罚为不均矣;光武封苍头子密为不义侯,尤不可训。当以何真为正。

二、名言积锦(美术)

1、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2、我不画我所看见的,我画我所知道的。——毕加索

3、美术是揭示真理的谎言。——毕加索

4、艺术并不是真理。艺术是谎言,然而这种谎言能教育我们去认识真理。——毕加索

5、我欠你的绘画真理,我将在画中告诉你。——塞尚

6、人有两只眼睛,一只观察周围的世界,一只观察自己,人要清醒的看待自己和身边的环境,看待自己就是客观的看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知道自己在那些方面存在欠缺,以及相关的弥补方式,当然,这个弥补方式有很多种,如果的确是弥补不了,那也没什么,完全可以从强化其他方面的特长来掩盖。——莫迪里阿尼

7、我早已达到技精艺熟,可是如今我在研究自己的表现手段时,似乎觉得自己刚开始学习。——马蒂斯

8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张躁

9、读书不多,画则不能进于雅;观理不清,则画不能规于正。——苏轼

10用一根线条去散步。——(德国 )保罗·克莱

11、绘画有两种:一种为物质的,一种为精神的。——康定斯基

12艺术家用脑,而不是用手去画。——米开朗基罗

13我从来不急于画细节,我首先注意一幅画的大体和特征。——柯罗

14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工求意之意,而工处奇处蜚然于笔墨之外。——王原祁

15、艺术,就是自然与人。——培根

16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齐白石

17、杰出的艺术家怀有的任何心思,都有本事透过一块大理石表现无遗。——米开朗琪罗

18、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

19、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20笨拙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罗丹

三、经典文章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战国策》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殽,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补注】

赵太后史称赵威后,又称赵惠文后、孝威太后,这不是谥号,只是为了表示她是赵惠文王的王后。赵惠文王去世后,她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她便被人尊称赵威后。

有关赵威后的记载,只有两件大事,这是因为,赵威后在临朝听政两年后,就去世了。当时触龙说赵太后时,曾问过威后身体,当时赵威后就说她每天只能喝点稀粥,走动全要依靠车,已经做不到每天下地行走了。可见那个时候,赵威后的身体就已经很差了。

所以当时,一向英明的赵威后,执意不愿意将自己的小儿子送去做质子,可能真的只是因为自己体弱多病,想多留一个孩子能承欢膝下。毕竟这个孩子一走,以她的身体情况,都不知道还能不能撑到孩子回去。但是为了孩子的长远和赵国的长远,她还是舍弃了私心,将孩子送去了齐国。

她的故事和心胸可以结合《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了解。

先收成,再百姓,最后国君。正是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两位同是战国时期的人,可见先秦时期以民为本的思想。

四、美文品读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