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观笔记162】到底什么是场所精神?

 蚂蚁景观 2021-08-20
文章部分节选于查尔斯·摩尔的《园林是一首诗》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在景观领域我们经常能遇见一个词——场所精神。

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


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诺伯舒兹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场所精神”这么一个说法。


这本书我在多年前读过,当然没有完全看懂。毕竟这种专业书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这几年随着自己阅历的增加,有了些许心得,所以这篇文章我就用简单的比喻和实际的案例也大致给你解释一下,什么是场所精神。

要了解场所精神就得先知道什么是场所?

什么是“场所”

“场所”在英文的直译是PLACE,其含义在狭义上的解释是“基地”,也就是英文的SITE。

在广义的解释可谓“土地”或“脉络”,也就是英文中的LAND或CONTEXT。

“场所”一词百度百科的定义是:

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指的是特定建筑物或公共空间活动处所。

所以我们今天说场所精神中的场所可以是一栋建筑当然也可以是一棵树,一块空地。

场所由空间组成,而空间是由边界来限定的。


上图展示了边界限定的一些方式(可以是半围合,也可以是全围合的),从而形成了感受迥然的空间。下图展示了人在不同高度围合出来的空间里的状态,也是各有不同。
当你理解了场所,我们就来讲讲精神。

“精神”是抽象的,理解起来比较费劲。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场地特征的提炼,一个场地的精华。比如我们一提起教堂,就能联想到高耸入云,庄重肃穆,这些都是属于大多数教堂的场所精神。


在很长时间里,教堂都在向信徒描绘一个极乐世界,高耸入云的教堂塔尖就是天堂的入口。


再比如日本神社前的鸟居看上去就有一种不同的气质,用它来区分神域和人类世界,你可以把它看做神社场所精神的象征。


其实对于场所精神,其实东西方的理解在本质上差不多,核心就是对于场景特征的挖掘,但不同的文化却有着不同的表现。


在西方,罗马人认为山水是有生命的内在精神的外部显现,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守护神。就像我们之前讲解的“蛇丘”。

顺应自然的山势的蛇丘在中国有了另一个名称——风水。

在东方,中国古代风水学认为大地内涵自然灵气,青龙象征阳,白虎象征阴,大地的起伏就在这阴阳之间变幻,而风水就是理解场地精神的手段,如同针灸一样。


其实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倾向于把自然视作一股完美的内在力量。即便有时这股力量会因事不凑巧而偏离正轨,我们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干预让自然回归完美。


所以简单来说远古的人们认为场所本身就能体现自身的精神属性,不需要人类再在其上添加什么东西。不过这种情况在布朗这里有了些许变化。

也许你还不知道谁是布朗,这里我就多啰嗦两句。


18世纪中后叶的风景园林设计师朗赛洛特·布朗(Lancelot Brown)是一位英国的风景园林师,他利用场地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使其变得看上去更加完美,因而被人称为“万能的布朗”。

他也被称为18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和英国最伟大的园丁。英国园林在他的手下稍作调整,场景特征就会更加突出,看上去更加完美。

比如在视线的尽头放置一栋建筑,会使得两边的树木看起来更加有活力。


在地势开阔的地方铺满草坪,用建筑来做对景突出尽头的主体建筑,在视觉上有一种均衡的美感。


再比如在河岸处架桥,在稍远的对岸树丛里放置对景的建筑,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他用设计突出了场景的特征,让河岸看起来更加曲折,让湖面看起来更加辽阔。


布朗的成功,也应证了景观设计师这个职业的必要性。即便自然是完美的,也需要设计师强化某种特性,让其更符合人类共同的审美。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设计加强了空间的特质,使得场所精神更加突出。


我们反观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都没有想过要征服自然,即便是帝王也只是把部分自然框在他的园林之内。比如“上林苑”。

图为仇英的上林苑图卷

中国人对于自然的敬畏,造就了独有的“山水”观。而这两个字即表示五行的对立,也表示自然力量的互补。一个场地的特征会在山与水的平衡当中形成,这样的平衡至少能够在地质时代的某一时刻得以维持。

而我们中国人理解的场所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对于自然山水的理解。这也解释了无论是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都是各种“山水”形态的模拟。


为了让你更好的理解自然山水的形态,我找了一套图,直观地展现给你:

山之阳有脊背,顶峰,甚至绵延成山脉。


顶层铲平可得高原,台地,地垛

图为秘鲁的马丘比丘,在山顶的平坦处修建

山之侧可能是坡地、峭壁或者梯田。


雨打风吹之下山脉渐渐变成了山岗或丘陵,接着缩成土丘


山之阴有山谷,根据嵌入深度和崎岖程度的不同有深谷,峡谷,河谷,凹地的区分


比山谷更深则是空穴和山洞。


水充当了填满山脉低洼部分的任务,和山形成一个整体,但如果你仔细去观察,水的形态可没有这么简单。


山谷中会形成涓涓的细流,潺潺的溪水,慢慢地形成河流


海拔变化的地方会形成瀑布和险滩


地势较低的地方会被水直接淹没变成池塘,湿地和湖泊


水岸相接的地方形成驳岸,凹进去的地方变成河湾或海湾


凸出去的地方叫做海峡或半岛


被水四周环绕的地方形成岛屿,沙洲和群岛


你看,自然中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设计样本,我们正是利用这些,才孕育了让世人瞩目的“中国园林”,而被各国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


这些不同的自然山水空间构成了形态各异的场所,而场所精神就孕育在场地本身。其实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在现代设计中都越来越尊重场地本身,当我们的设计内容和场地表达一致,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场所精神。

如果水面平静就可以倒映天空,空间的纵深感瞬间被加强,杭州西湖的湖中岛就是一个欣赏倒影的地方,小岛四周碧波荡漾,但岛内有一个小池塘,止水映衬着月亮,深不见底。


沙漠中人类使用机械喷灌造就了巨大的圆形空间,形成了独有的场所感。


干旱的伊朗高地之下有一个巨大的人造水渠系统,地面上成排的水渠纵横交错,地下的结构更为庞杂。

伊朗shushtar水利系统

并非所有的场所精神都来源于场所本身,“以人为本”的场所让场所更加具有人文主义的精神气质。

卢梭的墓地建在巴黎近郊的一处湖中小岛上,只有涉水而过才能看到墓志铭:“这里安息着自然之子和一个追求真理的人。”


瑞典斯德哥尔摩墓地轴线设计为人生最后一段路。平静辽阔的环境会让人思考自己的人生,赋予了整个公墓独特的场所精神。


南斯拉夫大量的年代雕塑也是一种人本的精神象征,是人类精神的凝结。


河南安阳的红旗渠看上去是自然风光,但实际是当地人为了饮水,为了能活下去,不惜一切代价修建的人工天河,在山间蜿蜒的人工水渠凝结了劳动人命的精神。


Anyway,其实小蚂哥更愿意把场所精神理解为场所气质,气质可以是场地自带的,也可以是人们后期所赋予的。场所精神使我们的设计不再是一个缝合怪。


它就像一个磁场将场所中的所有元素加以磁化,成为表达主题的一部分。

小蚂哥写这篇文章是源于早年汇报方案时某些甲方的认知偏差,他们认为场所精神就是一句口号,是用来忽悠他们和提高设计费用的,但往往这些项目最后因为甲方的过多干预变得像一个缝合怪。

我们总结一下所谓场所精神:

1、可以是场地本身带有的气质,通过加强某方面的特征得以强化。
2、也可理解为场地人类居住或劳动力的凝结,这些空间往往是“以人为本”的
3、场所精神是空间内部能量的统一,将所有元素凝聚为一体

好了,这期就到这里吧,我是小蚂哥,一个热爱景观的人,蚂蚁景观,以小见大,我们下期见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