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热正持续“发酵”

 陈正兴 2021-08-20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著名学者希罗多德在自己的著作《历史》中写下了对中国的崇拜和感慨之情,“东方文化是智慧的摇篮。”并涌现出大量“模仿”与“山寨”中国风。

中国热正持续“发酵”

法王路易十四出场的挂毯

对于17-18世纪的西欧而言,使用“中国造”即代表着上流社会的高雅“品位”。

中国热正持续“发酵”

英国皇家植物园 邱园 17世纪的中国塔

中国热正持续“发酵”

彼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模仿无忧宫的中国楼

中国热正持续“发酵”

俄罗斯 叶卡捷林娜宫中的仿中国式建筑

中国热正持续“发酵”

法国古代中式”梳妆台

中国热正持续“发酵”

佛罗伦萨美地奇家族仿制的中国瓷瓶

而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的形象”,也成为后世一个有趣的案例,但限于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的皮毛认识,大多是生长于一个西方脑袋臆造出的产物。

神秘的国度

法国沙龙展,最初只对皇家美术学院和政府官方开放,直到十八世纪三十年代才向社会公开展示,允许公众参观。

1742 年,作为学院教授的弗朗索瓦·布歇( Francois Boucher )在沙龙展上挂出了四件作品——《中国皇帝上朝》、《中国市集》、《中国花园》和《中国捕鱼风光》,画面奇特,极受欢迎。

中国热正持续“发酵”

中国皇帝上朝和中国舞蹈 布歇 1742 年

这显然不是真实的中国社会图景。

中国热正持续“发酵”

中国的婚礼 布歇 1742 年

中国热正持续“发酵”

中国皇帝的盛宴 布歇 1742 年

中国热正持续“发酵”

布歇《垂钓翁》

彼时,乾隆即位已有七年,他忙于边疆事务,还不曾去到江南巡游。代表着画坛正统的“四王”已相继离世,“扬州八怪”恰逢其时,特别是年过半百的金农,因最后一次应试不得,落了一场空欢喜,他拾起画笔,落墨尽显怪相,细致读来,又天真烂漫。,与当时的清朝服饰有一定距离,但布歇显然是下过功夫的,这些中国男性的形象留着清前期的金钱鼠尾,头戴斗笠,承载着彼时欧洲人对于中国的视觉幻想。

中国热正持续“发酵”

中国花园和中国捕鱼风光 布歇 1742 年

布歇的画作,与乾隆和金农所处的时代毫无关系。他画出的,是法国人眼中最为典型的中国元素:瓷器、团扇、花篮、中国伞...只不过,所有这些物品放置在一起,与画中人物戏台般的动作和分不清朝代的服饰相遇,画面气氛便怪异了起来。

在当时,除了商人、士兵和教徒,能够去到东方的欧洲人,极为稀少。布歇当然也从未到访中国。他将文献中记载的商人旅行至奥斯曼帝国的经历作为题材,把中国与土耳其风格结合,画出了臆想的中国图景。

中国热正持续“发酵”

有中国人物的风景 布歇 1742 年

布歇甚至把风靡巴黎宫廷的网球游戏也掺进了画中。

17 世纪初,网球球拍由羊皮纸板改为穿线的网拍,场地中间不再用绳帘,而是改用小方格网子,整体接近现代网球运动。比赛时,球场旁边会放置一个金色容器,结束后,观众将金钱投入盘中,作为对胜利者的奖品。

但在古代中国式场景里,儿童手持球拍,一旁的球网上落满了象征宫廷贵族身份的珍稀鸟类,多少还是有些荒诞的。

中国热正持续“发酵”

网球拍与网球场地

有趣的是,巴黎贵族们有不同的看法,他们钟爱与中国相关的物品,十分喜爱这些画作,争相购买。以致于以这些画为蓝本、用毛和丝编织的挂毯,竟也在短时间内被抢购一空。

这样的狂热,并不奇怪。

整个 18 世纪的欧洲,从圣彼得堡至罗马,一直痴迷于“中国”——幻想中的中国。而教士杜赫德( Jean Baptiste du Halde )的贡献,尤为重要。自进入耶稣会,他开始收集整理各国会士的书籍和信函,尽管始终没有到达过中国,他却将那些丰富的材料编著成了一本条理清晰、资料丰富的著作——《中华帝国全志》。之后,它被译成英文,在欧洲广泛传播,随着阅读人群逐渐增加,一个世纪的“中国热”慢慢形成。

中国热正持续“发酵”

香水 布歇 1742 年

当欧洲人对中国的想象有了模糊画面,想要更加具体地了解中国时,东印度公司频繁的贸易及掠夺活动,为民众带去了丰富的中国商品,从而使得模糊的想象更加真实。

在巴黎,布歇可以轻易买到自己喜欢的中国物品,追求奢华的贵族们亦是如此。如《香水》中的那面花鸟屏风,就是典型的中国古代院体绘画,而如此富贵的画风,正契合了盛行法国的华丽的洛可可风格。

中国热正持续“发酵”

花鸟屏风

这也是中国热的最顶峰了,欧洲上下对中国的倾慕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法国国内矛盾趋于尖锐,大革命浪潮即将到来,1770年后,根植于王公贵族的洛可可艺术衰落,欧洲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古罗马、古希腊,中国热退潮,并被之后的浪漫主义所淹没。

半个多世纪后,中国热潮有所减弱,但通过安格尔的绘画,我们仍可以看到法国人对异域风情的迷恋。

1862 年,82 岁的安格尔画出了最后一件杰作——《土耳其浴女》。早在古罗马时期,公共洗浴已是非常流行。热爱生活的罗马人不仅将浴室修得宽阔漂亮,他们一手打造的供水系统也是名声在外,热水浴、冷水浴和蒸汽浴一应俱全。

1453 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踏平了东罗马,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土耳其人在继承罗马领土的同时,也继承了罗马浴,并逐步将其升级为了独具特色的土耳其浴。

经过几百年实践,在安格尔生活的年代,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浴早已闻名欧洲,并被很多艺术家视作异域情调的代表。而藏于暗处和摆在桌上中国瓷器,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中国热正持续“发酵”

《土耳其浴女》局部的中国瓷器

清末,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一百多年前,路易十五( Louis XV of France )命布歇依据绘画,制作了六件中国风格的挂毯赠于乾隆。在那次侵略中,安放于圆明园中的挂毯竟被抢回了欧洲。

中国热正持续“发酵”
中国热正持续“发酵”

又过一个多世纪,中国始终向前,变化正在发生,中国热持续发酵。

几百年后的今天,中西方文化经历长时间的碰撞和融合,粗糙的“山寨模式”不再大行其道,设计师们重塑了古老的设计模式,开创了新时代的“中国风”。

中国热正持续“发酵”
中国热正持续“发酵”
中国热正持续“发酵”
中国热正持续“发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