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山月 | 寻找石人石马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1-08-21




寻找石人石马




文/泰山月

那一年,根据胡陈乡翔凤头村业余文保员的报告,我与女同事一道去该村寻找“宋墓”。在上山考察后,发现是清代的墓葬,文物价值不大,就下山回家。经过该村小店时,发现店门口前叠着好几块长石条,又发现小店墙角上嵌筑着几块刻有花纹的石块,当地人称石羹橱。根据纹饰,我们初步判断为宋代石刻。询问坐在小店前的老人,知道这些石条都是文革时从响岩山上郑霖墓上移下来的,坟被挖空,山上的石人石马有的被砸碎,有的被翻入山下的溪流中。据说是宋发运使郑霖之墓。听后,我们不觉一楞,郑霖墓在长街西岙,民间传说他被奸相贾似道诬陷,被砍了头。平反后,入殓时因找不到人头,族人就打制了一个金头。为了防范盗墓者,就做了三十六圹墓,其中三十五圹是疑塚。这在胡陈上郑“郑氏宗谱”中有详细记载,坐落位置都写的很清楚,其中有的在三门等地,看来民间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民间传说,出殡时,郑霖女在有金头的棺材盖上咬了一口,留下齿痕,这才是真的。所以说,这里就有郑霖墓的传说。
过了几天,我与屠主任专程去寻找郑霖墓和石人石马。到了村小店,原先那个热心的文保员出门打工去了,村干部又不在,我们就请从小店前走过的村民带路,他们都不愿去,后来老板娘叫住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农民为我们带路。
山道弯弯,泥泞难走,老农先带我们到响岩山的宋墓。此墓坐落在响岩山的西麓,东对前面的大尖山,大尖山峻峭入云,似有一股祥瑞之气,可见古人建此墓前是请相士进行过“堪舆”的。走近一看,不觉使人们惋惜不已,墓室已不存,只留下一个直径为8米的大坑。老农介绍说,此墓原有神道坊,墓道,祭坛,两旁立有两对石人石马。在文革时拆掉了神道坊,把墓里的长石板扛下山去写标语。两对石人石马中,一个石人,一个石马当场就被砸碎,剩下的被翻下山,抛在溪坑里。
听了这番话,我们更是叹息不已,古代的文明往往都是毁灭在无知与愚昧之中。
在无比的惋惜中,我们跟着老农去寻找石人石马,虽时间已昼午,饥肠辘辘,浑身发软,头冒虚汗,但石人石马却如一块巨大的磁铁,在牢牢地吸引着我们,我们继续寻找。
石马终于找到了,远远看去,它如一只受伤的真马,可怜地畏缩在响岩溪上游的岸壁下,失去昔日驰骋疆场的威风,承受着遭人冷落的屈辱。或许是我们爱马心切,还是马见到我们这些“伯乐”而兴奋,我们仿佛看见石马霎时间双眸炯炯有神,马尾摆动,前蹄轻弹……马啊,自你结束了山野生活,成了人类的朋友以后,曾为多少代人的争霸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历史上的八骏、赤兔、乌骓、汗血等名马自古传颂到今,你忠勇无私,通晓人情,难怪古代的帝王将相死后也要你相伴在坟前。让那冰冷的石块雕凿成你生前的模样,鞍鞯具备,璎珞分明,不失志存千里的雄姿。

我们测量了石马,一腿略残,颈部鬃毛细腻柔和,长2、1米,宽0、33米。正测量中,一猎人之犬向我猛扑,幸好未被咬到,算是又一次有惊无险。
在下游的石坝上,我们找到了一尊石人(翁仲),此翁仲头部无存,文臣打扮,衣褶清晰,线条流畅,长1、82米,宽0、7米,俯伏在大坝上,多年来,充当了大坝上一块巨石的作用。这些石人多数发现无头,或许是民间的流言蜚语对它造成了伤害,说石人要偷冷饭,所以被愤怒的农夫砸烂脑袋。这种民间故事不知是什么人第一个人编出的,真是荒唐透顶,害得翁仲们身首异处,罪莫大焉。
经过了一天的劳累,我们完成了宋墓及石刻造像的文字、测绘、拍摄工作。但此墓真否是郑霖之墓,抑或是他的疑塚,抑或是其弟郑发(工部尚书)之墓 ?因墓室被掘,又未发现墓志铭,为此缺少依据,很难下结论,以待今后考证。但根据散落在墓穴中的条砖及石刻的风格,我们基本可以肯定这是一座宋代的大型墓葬。
山野中听到喜鹊的叫声,说明这又是一次八百年的古今相遇,心中非常高兴!


作者简介:

滕延振,笔名泰山月,古道等。浙江宁海文物办退休。国家文物博物副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博学会会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学会会员、宁海民间文艺家学会顾问、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发表国家、省级论文多篇,专著多部。也兼写小说、剧本、小品等文艺作品,并获市、县奖。

□编辑:木子叶寒
□图片:潘吉/网络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