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景宽:作文教育随笔三篇

 昵称73531636 2021-08-21
【总第148901期】

作文教育随笔三篇
作者:李景宽

其 一
中小学语文教学课文与作文不可脱节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至六十年代中期,我是在就读中小学度过的。那时候的语文课老师主要当政治课来教,教科书对每篇课文重思想意义而没有把它明确地当作文的范文来对待,对课文的分析欣赏仅限于字词句章的含义,而没有与作文挂钩,读与写严重脱节。
在那样的大环境下,我进入初中读书,有幸遇到酷爱文学写作的语文老师王浴海先生,他把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当作教授我们作文的范文来讲,既分析主题意义,又分析课文的“妙处”何在,然后结合范文设计作文题目。读与写结合得十分紧密。就连课外活动也不离锻炼学生读与写能力这个目的,比如指导我们朗诵诗,辅导我们编演话剧,让学生们自办手抄壁报等。
我们班五十名学生,有三十多名是作文优秀生。毕业后,普遍有爱读书的习惯。五十余年后,由王老师提议、出资,由我担任主编,编辑出版了一部《语文教学深处的风景——五十余年后师生文选》。作者中有职业作家、记者、编辑、教师、文秘,以及诗人、文学写将等等。即使走向社会后没有专门从事文字工作,但由于曾接受过王老师的作文训练,读书也成了良好的习惯,使人增添了文学底蕴,活出了别样的风采。这些,不是值得中学语文教育研究人员重视和研究的课题吗?

(初中时代的王浴海老师

王浴海先生在这本书“前言”中写道:“入书的每篇稿件,都是从生活深处挖出的血肉,都是漫长经历的提纯和提炼,都是从思考的长河里淘沥出的沙金,立体,典型,光芒四射,是不可多得的探寻心灵矿藏的样张和探寻语文教育效率实验的切片。50余年,半个多世纪啊,读写志趣的存储与扬放,要经过多少磨砺和磨蚀,要经受多少分解和化解,直到暮年,在心灵的一角仍然保留一片青葱,何其难,又何其珍贵。
这一事实充分证明,语文教学读与写结合是何等的重要。可是,像王浴海先生这种教学法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能有几人?普遍现象是:讲课文与作文单摆浮搁;重语文课教学,而忽视作文教学;甚至不教写作,让学生从“优秀作文选”中背“范文”,考试时临时“组合”,致使中小学作文能力较低。
解决的根本途径就要像王浴海先生那样,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读为了写,写为了应用中文表达思想感情。在这个大前提下,细化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
课文教学对字词句章的讲解是必要的,同时要加大课文赏析的力度,讲透一篇课文的妙处至关重要,也可能妙处在主题意蕴升华上;也可能在巧妙地结构上;也可能在情节或细节上;也可能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可能在语言的精彩独特上等等。每个单元这样赏析下来,并有意识地结合学生作文出现的普遍问题给出学习的“样板”。

(初中时代的李景宽)

作文教学要强调随时随地留心观察生活,并把有特点或有意义的事物记下来,这样让学生们养成注意观察社会生活现象,并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社会生活能力。有位作文教学专家说了这样一件事:两个同学到下乡去,一个留心观察,一个心不在焉。那个留心观察的同学看到一个农民推一车砖在村路上走,几个村邻上前帮忙推,推到了地方,那几个人走了,推砖的主人也没道谢。对此,这个留心观察的同学认为,这是因为村邻之间互帮是普遍现象,他也曾帮过他们,大家习以为常了,就免了客套。而那个心不在焉的同学视而不见,白白去了一趟乡下。所以,只有留心观察生活,才有收获。而学生们普遍缺乏这种观察的习惯和耐性。语文老师如不经常提醒,甚至隔三差五检查学生观察生活笔记,学生随时观察生活的习惯就养不成。这样的话,怎么能写好文章呢?养成观察生活习惯,不仅积累了写作素材,而且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大有益处。另外,就是要以作文训练为主,不要在作文课堂上灌输更多的作文知识。作文知识讲多了,就是作文的条条框框,会束缚学生手脚。要把必要的作文知识渗透到作文讲评课上,针对性强,学生能听进去,收效大。
语文教学读与写结合,读是引领,写是实践。只有作文能力提高了,中文才能发扬光大。

2018年3月30日
其 二
从作文教学典型实例说起
大家可能知道深受广大中学生喜爱的《作文成功之路》杂志,发行量最高时曾达到二十万册,它的创办人就是著名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王浴海先生。他是我初中班主任、语文老师,也是我文学启蒙恩师。我入初中时,他才22岁,是那个学校高中毕业留校的。他的文章经常见诸于报刊,才华横溢。只因家庭成分富农,取消其报考大学资格。校长范中天先生是资深的教育家,惜才爱才,千方百计说通了县教育局,才把他留校任教。我上初中时,他的教龄才三年,在这个全省重点中学里,师资力量超强,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名牌大学毕业,而他这位高中毕业的语文老师竟然被校长特别看重,他以作文教学打破传统模式,创造“向心式”教学的突出实绩,被评为尖子教师,经常讲作文公开课。
王浴海先生作文教学不在字词句章上下功夫,也不在讲授作文做法上卖力气,在作文课堂上,他用生活中实际例子引逗我们的兴趣,调动我们快速打开头脑中的素材仓库,他讲的都是生活中的痛疼点、兴趣点、情感爆发点、强烈印象,然后只强调两点:写真情实感,掏心掏肺掏肝;细腻描写,让人身临其境。当我们听得热血沸腾时,他戛然而止,让我们立刻命笔。

(李景宽初中六本作文)

在作文讲评课堂上,王先生以优秀作文为例,详细讲解妙在何处,把必要的作文知识巧妙地融进去。他还注重从较差的作文中发现美点,哪怕一个句子好、一个段落好,都当众朗读,大加赞赏,让我们增强了写好文章的自信心。
当年,校长范中天先生曾多次听过王浴海老师的作文课,他曾经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
我把他留校任语文老师,让他从初一教起,逐步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他的课,很快得到学生的欢迎。当个别老师反映说他的作文教学向学生灌输了小资产阶级思想,方法是培养作家的,不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要求。“百闻不如一见”,听听他的作文课再说。一次,我听他的作文课,他给初一学生出了一个很符合少年心理特点的作文题《老家贼和驴粪球》。正在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老师讲起自己读初中时,在呼兰河畔与小朋友打鸟的故事。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喜笑颜开。他是用自己的童年趣事引导学生对童年的回忆。果然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两节课结束,学生都写出了长短不一的小文章。
范先生提到的“老家贼”是麻雀,“驴粪球”是树干里钻出来的东西。他听王老师的课,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王老师居然不按常规教学,突破语文教科书的框范讲作文,实在是胆大包天,初生牛犊不怕虎。范校长在回忆中又写道:
我后来又听了他几节课,我跟他说,照你这么讲下去,你将来能成为一个作文教学的专家。他果然成专家了。
范校长不愧为慧眼识才的教育家,那个年代居然敢于肯定王老师作文教学不按常规教,还预言他“将来能成为一个作文教学的专家”,可见这位校长有胆有识。后来事实证明,范校长的预言果然灵验了。

(李景宽初中的习作本)

联想到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不能不让我们忧虑。因为直到今天,许多中小学作文教学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没作文之前,老师先讲一大堆作文知识,甚至怎样开头,中间怎样发展,怎样结尾,都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们还没动笔写,脑子里就有了许多条条框框。这些条条框框束缚了学生们的手脚,调动不起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老师的讲解,是那样认真,那样卖力,学生们却听得昏昏欲睡。
讲作文做法的老师大多自己不会写文章,所讲的都是根据作文辅导教材照本宣科。这还算负责的老师,有的语文老师干脆不讲作文,也不搞作文训练,让学生们背作文范文,考试时东拼西凑临时“组合”。
作文课灌输作文知识是传统教学模式,必须要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向心式”作文教学。何为“向心式”教学呢?就是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们写作兴趣,从心打透,让学生们感到有啥可写,跃跃欲试,欲罢不能,如王浴海先生的作文教学法。

2018年3月24日
其 三
批阅作文要善于发现“美点”
语文老师批阅学生的作文,要像侍弄家里的花草一样耐心、细心、精心。这是因为学生的作文是心灵的初露,创造之花的初绽,非常稚嫩,怕疾风暴雨,怕无情打击。作文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答卷,答案都是一样的,作文则千人千面,因为它是个性化的产物。
尤其是初学作文,就像初春的柳枝刚吐出一芽鹅黄,又如幼苗出土刚抖开一身新绿。用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对待,必然会下意识地将之扼杀于摇篮之中。初学作文必然不成熟,甚至不完整。面对这样的作文,语文老师应该善于从不成形的文字中间寻找到“美点”,加以肯定。
我刚上初中一年级上学期,是班里的“作文差生”。连分段都不会,每段开头顶格,甚至还不会审题,写《我常常记起的一件事》,我却记了好几件事。就是这样,班主任、语文老师王浴海先生耐心地从我不成功的作文中极力寻找好的句子或段落。在《元宵之夜》中,发现开头开得较好,于是写眉批:
“1、2小节写得比较轻松、明快,层次清楚,好!”
还把其中一段文字用红笔画了许多圈圈:
“银白色的月光泻下来,照得大地通明。鼓声、鞭炮声越来越近了,我的脚步也越来越快了。看看月亮,它也紧紧地跟在我的后面,似乎怕被我落下似的。”
这段眉批和红圈圈,在别人看来,无足轻重,可对一个还不会作文的15岁的少年说,不啻一道阳光,一缕春风,一捧甘露。把我温暖了,把我吹醒了,把我浇灌了。我立刻醒悟:既然我能写出一段好的句子,我就能写出几段好的句子来,如果能写出几段好的句子,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这就是在作文中善于发现“美点”的意义,它会点燃一个学生求知欲;它是引爆点,引爆学生上进的火药。我不能说,我就是在这段眉批和红圈圈的鼓励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它给我写好作文打了一支“强心剂”,使我看到了光明的前景,如火炬照亮了我写作的崎岖之路。
随后,王老师又在作文课堂上,把俄国短篇小说之父、戏剧巨匠契诃夫的《生活札记》介绍给我们,还选读了里面的几个段落,让我懂得:文学大师也必须随时随地观察生活,这是一切搞文学写作的人基本功。然后,教我们观察要记下有特点的和有意义的事物。

(李景宽初中二年第一本观察生活笔记)

放学后,我便准备了一个笔记本,起名《练功场》。天天注意观察身边事物,把有特点或有意义的事物记下来。1965年4月5日我观察家里养的一只黑猫,抓住了一些特点,记录如下:
俺家有一只黑猫,长得秀气玲珑,浑身油亮油亮的,像黑缎子一般。它白天总喜欢躺在窗下晒阳儿,四条腿踡着,头枕在前腿上,呼噜呼噜地睡觉。到了晚上,它低着头,老是屋里屋外地走,好像寻找什么,不用说,自然是老鼠喽!当他发现了老鼠洞时,就悄悄地守候在洞口,两只前腿拄地,后腿弯曲着,一声不响,像是为老鼠放哨哩!然而,一旦老鼠从洞里跑出来,它可不给放哨了。只见它弓着腰,腿向前悄悄地挪,快近了,便大吼一声,“嗖”地扑过去,像箭一样迅速。老鼠没等掉头逃跑,早已变成了俘虏。它的动作是那样敏捷,那样利落。它在猛扑的当儿,就像一团黑棉球凭空跃起。
我的《练功场》定期拿给王老师检查,他发现了这则《小黑猫》,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大加赞赏,充分肯定。认为不仅仅是处处有“美点”,而是一则可贵的美文。妙就妙在观察仔细,描写细腻,把猫的外貌、特性和捉老鼠的动作特点写得活灵活现。

(李景宽的中学毕业证书)

老师的鼓励我心里甜滋滋的,美滋滋的。我还在这个小本子后面写了目录,画了“月份练功统计表”,用坐标表示。其中4月份写了31则,10月份写了27则,这是写得最多的月份。一个学期下来,我的观察笔记文字量相当于90篇作文量,而这学期我们的作文是9篇。初二上学期,我每篇作文至少90分,由“作文差生”变成了“作文能手”。
我写观察生活札记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我的生活札记本仅保存下来的就有五六十本。我还完整地保留了初一到初三的6本作文。
我至今不忘恩师王浴海先生对我的文学启蒙和指导,尤其是他能在我写不好作文时,从中极力发现“美点”,它像萤火虫一样,在我初学作文的暗夜里让我看到了光亮,鼓起来前行的勇气。

2018年4月11日
(李景宽的五十余年生活笔记、日记)

李景宽艺术成就简介

李景宽,中国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编剧。
1949年8月出生于黑龙江省肇东县(现为县级市)。1968年于肇东一中毕业。1980年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大专班毕业。曾在家乡塑料厂当工人、文化馆文艺创作辅导员、文工团编剧,曾任齐齐哈尔市戏剧创作评论室主任、齐齐哈尔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剧作家》杂志编辑部主任、剧本编辑,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1989年被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专家”称号;1990年由黑龙江电台、黑龙江省广播剧研究会、黑龙江省戏剧家协会联合举办了“李景宽广播剧创作研讨会”;1991年被黑龙江省广播剧研究会授予“优秀广播剧作家”称号;2016年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聘任为教授。
创作舞台剧、广播剧、影视剧百余部,荣获国家、省级奖励六十余项。其中,话剧《天鼓》《鞋匠世家》分别荣获第二十届、二十三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八部广播剧《起飞的小鹤》《马铁匠、冯鞋匠和他们的女人》《萨日娜》《远山的风铃》《心愿》《修锁匠的音乐情结》《那个春天的故事》《特殊旅行》分别荣获“金猴奖”、“蜀秀杯奖”、中国广播剧奖等一等奖,《萨日娜》还荣获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
话剧《夕照》由辽艺首演,著名表演艺术大师李默然先生将它作为个人告别话剧舞台“封箱戏”领衔主演,参加1993年(北京)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暨国际研讨会,是本届惟一译成外文版的剧目,荣获最高奖优秀剧目奖,演遍大江南北,剧本作为近百年中国话剧发展进程中有代表性的41部优秀作品之一选入《中国20世纪文艺图文志.话剧卷》。演出录像选入《新中国舞台艺术精品选》,制成光碟公开发行。
在话剧创作上,还有《马铁匠、冯鞋匠和他们的女人》《孔繁森》均由齐齐哈尔市话剧团排演(省内巡回演出102场)。话剧《马占山传奇》为纪念中国抗战胜利50周年由齐齐哈尔市老艺术家联袂上演,录像由齐齐哈尔市档案局收藏。话剧《大林莽》由大兴安岭文工团上演,参加黑龙江省新剧目调演荣获编剧一等奖。话剧《师魂》《生命之光》《村官李大干》分别由肇东市歌舞艺术剧院上演,均演出超百场。《生命之光》演出录像被省委组织部电教处制成盒式带作为党员教材发行全省村级党支部;还有话剧《船啊船》《土坷垃与金疙瘩》《矿工班长》、儿童剧《班里转来个“黑小子”》、校园剧《老师啊,妈妈》等,分别发表于《剧作家》杂志。
创作电视剧《庄稼院里的年轻人》(20集)、《樱桃》(38集)、《哈尔滨星火》(10集),分别由央视、哈尔滨电视台制作播出。在60集情景喜剧《找对象吗,吱一声》(编剧:李晨雨)担任剧本统筹,由哈尔滨电视台制作播出。电视电影《哑探》《好人好官》《金沟情仇记》等,均由电影频道买断播出。儿童电视剧《小鹤飞飞》由央视播出。
散文200余篇,发表在《小说林》《岁月》等杂志上,其中《晚秋的夕阳》《小阳天礼赞》《蝴蝶雨》《伞》《甘霖》《明月岛传说》《剥核桃》等七篇选入由国家教育部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主题阅读首选读本《伴悦读.语文素养核心读本》丛书(长春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长篇自传《我心空的星》、理论专著《小品编剧理论与技巧》、《V电影.V广播剧.V戏剧编剧技巧》、戏剧集《夕照》等。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学英
在场文学主编明桦感谢您支持原创作品
,是一种情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